「哲学」列表
- 李向平:转型中国的信仰与秩序01-29
- 苗兴壮:唯物主义有神论与天国时空02-06
- 王艾明:体制教会与自由教会:问题、危机和可能的出路02-21
- 黄力之:宗教为什么还能够存在――以基督教为例03-19
- 何琳:佛教的社会批判04-01
- 卓新平:不应将宗教视为中国社会的“另类”――专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04-01
- 刘澎:新教皇会是一位“改革者”吗?04-01
- 苗兴壮:濒死体验现象研究综述04-05
- 苗兴壮:灵魂转世现象研究综述04-17
- 段德智:中国天主教的本土化与中国天主教的神学思想建设05-09
- 雨石:“儒耶之争”和“儒墨斗法”,争什么?斗什么?05-15
- 陈柏峰:基督教传播与中国宗教再认识――从鄂南农村经验切入06-27
- 刘澎:宗教如何影响了美国的政治和外交06-30
- 段德智:新中国宗教工作的曲折历程、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07-01
- 刘澎:关于中国宗教问题的战略思考08-11
- 昝爱宗:基督教教会登记与政府宗教政策的冲突08-17
- 宋瞳:清初理藩院对藏传佛教的管理08-25
- 段德智: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与一种意识形态的宗教――对我国宗教本质属性争论的一个反思09-03
- 段德智:新中国宗教与宗教工作的艰辛历程(1957-1978)10-07
- 蔡禹僧:上帝存在的证明10-15
- 叶小文:新中国宗教工作史领域的一部力作――段德智《新中国宗教工作史》序言11-05
- 段德智:新中国宗教工作的“史”与“道”――《新中国宗教工作史》前言11-05
- 孙振玉:谈我国周边的伊斯兰教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11-15
- 李向平:信仰社会学研究要义――兼论信仰如何成为中国问题11-29
- 刘澎:关于妥善处理我国宗教问题的思路12-01
- 李向平:我们今天应当拥有什么样的宗教观?12-07
- 赵林:中国当代大学生应该了解基督教神学与文化12-07
- 刘澎:美国的对华战略与中国的宗教管理模式12-07
- 顾肃:信仰多元化时代的宗教冲突、宽容与对话12-13
- 沈卫荣:西藏、藏传佛教的真实与传说01-17
- 邓安庆:“以现代精神为妻的鳏夫”(下)03-14
- 王萌 冯平:宗教与民族的双重性关系05-14
- 靳海波:宗教对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影响05-14
- 孙晶:商羯罗是假面的佛教徒吗05-25
- 孙晶:绝学的复兴之路05-25
- 傅有德:犹太释经传统及思维方式探究07-17
- 张秀莉:论郑观应的道教信仰与经世实务之关系07-17
- 童世骏:“后世俗”社会的批判理论07-31
- 高师宁:世俗化与宗教的未来08-23
- 雅各布・潘迪安:科学与宗教合作的危险探求08-23
- 巫白慧: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幻论08-23
- 何新:佛教的济世情怀09-15
- 潘德荣:从神迹到智慧――诠释学探源09-17
- “泰山综观: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座谈会与《泰山共识》11-03
- 曹晓东:基督教乌托邦兴起发展的一般模型11-20
- 赵晓阳:青年协会书局与中国基督教文字事业11-22
- 李向平 杨林霞:宗教、社会与权力关系11-29
- 周濂:哪种公民 谁的宗教?01-12
- 刘澎:宗教与美国社会03-02
- 黄海波:走向建构中的公民社会――2010年中国基督教的责任与反思03-09
- 卓新平:理解宗教05-21
- 刘澎:中国需要宗教法――走出中国宗教管理体制的困境(上)07-12
- 马西沙:历史上的弥勒教与摩尼教的融合09-13
- 黄蕉风:“红歌”中的中国基督教11-27
- 黄蕉风:温驯如鸽,灵巧如蛇――基督教辅导与现代心理学的相遇11-27
- 黄蕉风:电影中“耶稣之为基督”11-28
- 黄蕉风:耶儒之外:清末民初“耶墨衡论”简论12-11
- 苗兴壮:“唯物主义有神论”并非疯狂的想法12-13
- 黄蕉风:被鬼附还是精神病――中国内地农村教会信徒的精神问题辅导12-17
- 黄蕉风:谁是中国被钉上十字架的“基督”――谈墨家基督徒如何可能01-18
- 李向平:宗教的权力表述――中国宗教的公―私形态及其秩序构成07-24
- 李向平:公祭:一种公共象征模式07-25
- 李向平:国家认同与私人信仰的互动07-25
- 李向平:当代中国基督教的“堂-点模式”刍论07-25
- 韦斯特科特:监督让我们在道德上变得更好吗?07-27
- 李向平:中国信仰的现代性问题――以国家公祭圣祖-先贤为例07-29
- 李向平:从信仰到宗教的“中间逻辑”――中国宗教社会学理论发凡07-29
- 李向平:儒教复兴,谁能决定好坏?07-29
- 李向平:“寺庙”与“教会”――佛耶制度比较论08-04
- 孙艳燕:由基层教会透视当代英国基督宗教的世俗化08-06
- 李向平:社会缺席,宗教安在?――当代中国宗教社会学的基本理论问题08-10
- 李向平:宗教、民族认同及其与社会和谐之辨证关系08-10
- 南怀瑾:持咒声音的奥妙08-11
- 孙晶:乔荼波陀与佛教09-06
- 孙晶:现代中国印度哲学研究概况09-06
- 孙晶:日本“批判佛教”的最新进展及其理论意义09-08
- 孙晶:《乔荼波陀颂》文献学研究09-08
- 卓新平:马礼逊与中国文化的对话09-12
- 吴飞:段庄中的恶与好的生活11-15
- 高桂莲:国外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概述(约1840-1999)11-26
- [法]戴密微:从敦煌写本看汉族佛教传入吐蕃的历史11-30
- 王公伟:试论中国佛教的禅净双修传统12-01
- 张霆锋:经典与诠释的张力12-13
- 彭琦:美国天主教新保守主义的兴衰01-09
- 葛兆光:佛藏的结集、流传和汉译――上海书店版佛藏序02-06
- 高瑞泉:自西徂东:平等观念史的西来脉络03-08
- 葛兆光:记忆、神话以及历史的消失03-11
- 李养正:从《太平经》看早期道教的信仰与特点03-11
- 邓安庆:“以现代精神为妻的鳏夫”(上)03-14
- 王雷泉:第三只眼看台湾佛教07-26
- 刘澎:关于中国宗教问题的战略思考09-12
- 张伟然:历史学家缺席的中国佛学研究09-12
- 楼宇烈:大乘佛教和小乘传教的区别以及在中国流行的情况09-21
- 汤一介:人间佛教之意义09-21
- 卢云峰 Graeme Lang:华人社会中的与环保初探*10-13
- 许德存:西藏佛教五十年发展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11-04
- 黄裕生:论爱与自由03-04
- 黄裕生:如何理解上帝:从证明到相遇?03-11
- 黄裕生:原罪与自由意志──论奥古斯丁的罪-责伦理学03-11
- 孙晶:古代东方哲学的宇宙创世说03-19
- 孙晶:商羯罗的解脱观及其思想渊源03-19
- 李向平:当代中国宗教格局的关系建构――以佛教基督教的交往关系为例03-25
- 刘小枫:现代语境中的汉语基督神学04-02
- 于尔根・莫尔特曼:世界正临到终结抑或其未来已然开始?05-04
- 林晓辉:佛教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05-12
- 卓新平:后现代思潮与神学回应05-16
- 卓新平:宗教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05-16
- 卓新平:论西方宗教学研究的主体、方法与目的05-16
- 卓新平:当代西方基督宗教思想研究05-17
- 卓新平: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双向契合05-17
- 卓新平:全球化与当代宗教05-17
- 卓新平:西方宗教社会学研究概况05-17
- 何光沪:宗教学在中国05-22
- 何光沪: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05-22
- 叶小文:宗教的中国式生存06-24
- 何劲松:论中国佛教的新罗化过程06-29
- 何劲松:关于“人间佛教”的几点思考06-29
- 孔繁:刘勰与佛学07-02
- 李向平:功能整合与职能分隔――当代教会与中国社会结构07-24
- 童世骏:后形而上学时代的理想主义何以可能?――论杜威宗教观的当代意义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