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列表
- 张振华:从张艺谋电影看我国“第五代”导演文化观念的转换11-12
- 孙董霞 刘贵祥:当代中国电影中“奔跑”情节的哲学诠释11-12
- 田卉群:“独狼”与“宠物”11-12
- 黄式宪:东方武侠传奇:张艺谋跨界出征的悲壮之旅11-12
- 宋桂珍:“第三世界文化”理论视域中的张艺谋电影11-12
- 王玉明:张艺谋、黄建新叙事风格比较论11-12
- 顾伟丽:在全球化的阳光和阴影中11-12
- 王挺:叙事:在语言与影像之间的行走11-12
- 陈墨:青春的戏剧11-12
- 赵健伟:是谁误读了《图兰朵》?11-12
- 曹允迪:日本对张艺谋的恩宠11-12
- 周星:如何认知张艺谋电影《归来》的意义11-12
- 王宜文:人性表现的三组平行交叉蒙太奇11-12
- 王一川:我性的还是他性的“中国”?11-12
- 西蒙劳伦斯:节点或面:张艺谋翻拍《血迷宫》的跨文化误读11-12
- 魏新华:痞味文化少点好11-12
- 安刚强:张艺谋电影的人物世界11-12
- 陈泽顺:张艺谋的难题11-12
- 卞祖善:张艺谋的成功与失败11-12
- 李鲁祥:追问生命11-12
- 陈晓明:张艺谋的还童术11-12
- 薛中军 肖国栋:张艺谋影片女性意识浅议11-12
- 左舒拉:张艺谋又在滑坡11-12
- 王一川:张艺谋神话:终结及其意义11-12
- 顾颖:张艺谋叙事策略的变迁11-12
- 邹广胜 陈运永:张艺谋电影的三个基本主题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意义11-12
- 李金梅:张艺谋电影意识形态的变化及原因探究11-12
- 陈彦 张艺谋:张艺谋说《有话好好说》11-12
- 建文 张艺谋:张艺谋说《一个都不能少》11-12
- 李光荣:闻一多戏剧艺术的春天11-21
- 应小敏:伦敦西区剧院的繁盛对中国戏剧产业的启示11-28
- 张伯存:国族情怀身体政治私己爱欲11-29
- 李永东:底层镜像的诗意呈现11-29
- 刘皓明:陈凯歌案件:一个戏剧美学问题11-29
- 皇甫积庆:陈凯歌、李安作品的文化比较11-29
- 李安:电影十解11-29
- 黄彩文:茅盾与萧伯纳:中英戏剧交流史上的一段情缘11-30
- 周宪: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对话抑或独白?12-17
- 张鹏:观众怎么看2015年电影?12-21
- 陈昌业:中国电影集体陷入“小时代”症候 还有得疗吗?12-21
- 陈昌业:国产大片:电影工业里的国之重器,该如何打通HARD模式12-21
- 赵晖:从IP“热”反思原创力的衰竭与重建12-22
- 孙惠柱:“原创力”三问01-24
- 孙惠柱;“拜金”的魅力和危害01-24
- 孙惠柱:《战马》、《狮子》及其他01-24
- 吴世昌:纪念鲁迅不能篡改他的作品01-29
- 孙振涛:“后蒙太奇”时代的奇观电影02-04
- 峻冰:20世纪外国经典电影理论回眸02-04
- 宋莹:埃什诺兹与电影参照02-04
- 郝建:“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02-04
- 刘敏:布莱希特叙述剧的叙述方法02-04
- 子格:世界的楚门02-04
- 林少华:为了灵魂的自由02-04
- 杜庆春:二一五年中国电影的井喷与混沌02-06
- 冯巍:正味花香味混合水果味 ――三版电视剧《西游记》改编的审美差异02-14
- 傅隆基:忠实原著,超越原著02-29
- 王立兴 吴翠芬:一部雄伟瑰丽的史诗02-29
- 孙惠柱:文学退场是对戏剧的最大误解03-08
- 孙惠柱:导演的123403-08
- 严泉:“自由就是如此死亡的”03-28
- 严泉:“建党伟业”电影中的一段议会史03-28
- 毛尖:打我打我:现代谋杀艺术03-30
- 解玺璋:《春闺梦》与“革命”潮流变化04-06
- 傅谨:红伶残稿,可留真香05-06
- 孙惠柱:导演的123405-14
- 孙惠柱:还能多几则吗?――《老舍五则》随想05-14
- 贾磊磊:中国第五代电影的“文革记忆”05-16
- 孙惠柱:剧作法:一二三四05-17
- 侯孝贤:侯孝贤谈《悲情城市》05-25
- 吴念真、朱天文:《悲情城市》电影剧本05-25
- 于中莲:侯孝贤和《悲情城市》05-25
- 许纪霖:现代人: 永无希望的救赎05-27
- 范立欣:记录真实的悲喜中国05-31
- 汉斯-蒂斯・雷曼:悲剧的未来?07-08
- 陆兴华:电影就是政治:朗西埃电影理论研究07-09
- 黄俊杰: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电影理论的初始原创及其相互融会的发展趋向07-09
- 胡星亮:关于西方电影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07-09
- 李泱:儿童影视文学的特征07-09
- 洪忠煌:关于重新定位影视剧美学基点的一点思考07-09
- 卢暖:在滑稽中流淌着的悲凉诗意08-17
- 王海东:自由与责任:爱情的悖论及其破解之道10-27
- 李遇春:田汉旧体诗词创作流变论10-29
- 田本相 宋宝珍:田汉与京剧10-29
- 朱寿桐:田汉体戏剧的历史定位10-29
- 杜建平:田汉对川剧改革的贡献10-29
- 董健:田汉论――纪念田汉诞辰一百周年10-29
- 孙惠柱:表演的123411-14
- 孙惠柱:剧评的123411-14
- 孙惠柱:戏剧体系的123411-14
- 孙惠柱:剧团机制123411-14
- 刘识萌:文学与电影的协奏曲03-17
- 张英进:北电影重绘:文化混生、异托邦和后现代性03-22
- 傅谨:京剧崛起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转型05-08
- 孙惠柱:以“独创”为标尺重读现当代戏剧文学05-09
- 孟昭连:论“辞”06-03
- 马文增:《论语》五章新说06-03
- 张毅:“国语”名称能否归来?06-23
- 郭军平:“好瘾”与“坏癖”10-26
- 陈殿兴:翻译研究四十年12-20
- 邢福义:《西游记》中的“起去”与相关问题思辨02-08
- 徐山:儿童语言的观察日记02-15
- 孟昭连:再论“辞”03-01
- 徐山:胎儿期记忆与穆迪《死亡记忆》濒死体验03-05
- 殷孟伦:论治中国语言文字之要籍03-21
- 李运富:汉字的特点与对外汉字教学03-21
- 王力: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03-23
- 王力:诗律03-23
- 贾康:试谈我感受的语言与语言生活05-02
- 宋绍年 郭锡良:二十世纪的古汉语语法研究05-02
- 李学勤:古文字学的基础工作05-11
- 冯蒸:汉语音韵学必读与必备书目述要05-11
- 张猛:训诂和汉语体系的关系05-11
- 梁浩:古汉语常用词历时演变研究综述05-11
- 安希孟:翼城方言中的典故和古音06-25
- 郝时远: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07-05
- 黄兴涛:“民族”一词究竟何时在中文里出现?07-05
- 裘锡圭: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09-13
- 裘锡圭:说“建之以常无有”09-13
- 裘锡圭:推动古文字学发展的当务之急09-13
- 裘锡圭:从纯文字学角度看简化字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