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山:胎儿期记忆与穆迪《死亡记忆》濒死体验

作者:徐山发布日期:2016-03-05

「徐山:胎儿期记忆与穆迪《死亡记忆》濒死体验」正文

徐山,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穆迪《死亡记忆》从150例濒死体验的实例中总结出15处相似点,进而建构出“典型化”、“完整化”的濒死体验模式,但是并没有对当事人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濒死体验现象进行追问和分析。本文认为濒死体验的真相是回归胎儿期记忆,并从胎儿期记忆的角度对穆迪建构的濒死体验模式作了具体的分析,该模式的结构和胎儿期记忆中的几个过程的倒退式呈现相对应。

[关键词]胎儿期记忆;穆迪;死亡记忆;濒死体验;梦

美国雷蒙德・穆迪博士《死亡记忆》(Life After Life)介绍到国内已有多年。该书作者作为第一个系统研究濒死现象的人,于1972-1974年期间收集了150例濒死体验的实例,“在这些濒死体验的陈述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相似性。实际上,在我收集的报告里,这种相似之处俯拾皆是,很容易就可以总结出15处之多”。① 具体而言,这15处在书中第二章“濒死体验”中逐一谈及,即(1)无以言表,(2)亲闻死讯,(3)平静安详,(4)噪音, (5)黑暗通道, (6)脱离躯壳,(7)相遇, (8)光的存在, (9)回顾, (10)界限, (11)归来,(12)倾诉,(13)对生活的影响,(14)对死亡的看法,(5)确证。其实,上述15项内容还可以进一步分成两类:当事人濒死体验本身,即(2)至(11)的内容;当事人在事后对濒死体验的看法,即(1)以及(12)至(15)的内容。

*雷蒙德・穆迪《死亡记忆》书影(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

该书还在对濒死体验相似点概括的基础上,建构出“典型化”、“完整化”的濒死体验模式,其特征是囊括了几乎上述所有的共同点(但并不意味在某个个体体验中都出现),并尽量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介绍(但并不意味其各阶段的次序与某个个体体验完全吻合)。以下就是穆迪对濒死体验“典型化”、“完整化”的建构模式:

首先,他感觉到生理的衰竭到达极限,听到医生宣告自己的死亡。然后,有一种令人不安的噪音传入耳际,类似于铃铛声或者嗡嗡声,同时,感觉到自己快速地通过一条狭长灰暗的通道。突然,他又发觉自己脱离于肉体之外,但是依然在手术室里,站在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身体。他就以这种奇怪的方式看着医生对自己竭力抢救,情绪起伏不定。

过了一会儿,情绪波动渐渐平缓,他终于接受了自己的奇特处境。他注意到另一个“躯壳”的存在,当然,这个躯壳完全不同于那个被遗弃的有形身体,也许用“存在”,而不是用“身体”来形容更加合适。很快,其他的事情开始发生,有人来迎接他的到来,并帮助他脱困。他发现已经亡故的亲友再次现身,同时出现的还有一个从未见过的灵体――温暖而充满爱意,类似于一种光晕。这种光的存在会以无言的方式向他提问,让他评价自己的一生,并把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做全景式的快速播放。某个时刻,他发现自己正在往一个关卡或者边界走去,冥冥中感觉到那是一条生死之间的界限。然而,他突然发现自己必须返回原来的世界,还没有到死的时候。此时他有了抵抗、拒绝的情绪,因为到目前为止,他对死后的世界一直充满好感,不想回到现实。在死后的世界里,他一直沉浸于强烈的喜悦、爱恋和平静的情绪中。尽管如此,他还是不由自主地回到现实中的躯壳中,并结束了这段经历。

醒来后,他想把这一切告诉别人,却又觉得难以表述。一方面,他发现无法用正常的词汇去准确表达那段在异世界的经历;另一方面,他的叙述总是被人嘲笑,被当作胡言乱语。所以,他选择了沉默,不再向他人提及。但是,这段体验为他的人生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尤其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他与普通人差别甚大。②

穆迪在书中虽然对收集到的濒死体验作了整理并建构模式,但并没有对此现象进行追问和分析,比如为什么当事人会有如此的的濒死体验?建构出来的“典型化”、“完整化”的濒死体验模式中的主要阶段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有关濒死体验的问题,笔者在已出版的专著《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发现》第三章第四节“濒死体验”中有专门的研究,③ 认为濒死体验的真相是胎儿期记忆。胎儿期记忆是人的精神本源,书中在第二章“胎儿期记忆的性质”中写道:

个人的精神起点始于双亲精卵结合后自我生命产生的那一瞬间。胎儿对母体内生长过程的感受已经全部印刻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并形成永远抹不去的人生记忆底层。它塑造了人的精神原坯。从个体生命的开始到脱离母体的整个胎儿期可分五个过程:

(1)个体生命诞生的瞬间。

(2)移至子宫内。

(3)着床后和母体相连。

(4)产道经历。

(5)脐带创伤。

从个体生命着床后到联接胎儿和母体的胎盘的形成,一直到胎儿分娩,这一过程中胎儿和母亲在身和心两方面都连成一体,不仅胎儿赖以生存的营养均来自母亲,而且胎儿的情感一直受到母亲的无法抗拒的直接影响。

胎儿的分娩过程,如同穿过一个幽暗的狭长隧道。胎儿承受压迫局促感,而且运动方向是下坠的。离开母体后,脐带被剪断,原来相连式依赖性生存方式陡然中止。母体外的环境如温度、亮度、皮肤感受等,均和母体内的环境截然不同。婴儿出世,新生命由和母体一体到分离状态,体验到了被遗弃引起的恐惧,从生中感受到死亡的威胁。④

濒死体验者失去了行动知觉,眼睛是闭上的,但大脑仍在活动,感觉器官也并非完全停止工作。这和人的睡眠状态是相似的。濒死体验为什么会导致进入胎儿期记忆?这是因为死亡恐惧激活了底层的胎儿期记忆中的死亡记忆,同时唤醒了幼儿期就萌发的回归母体的原始冲动。长期以来由于未能认识胎儿期记忆以及胎儿期记忆精神原型的再现形式,所以对濒死体验的解释迄今仍是非科学意义上的。

下面我们从胎儿期记忆的角度对前面穆迪建构的濒死体验模式作一些分析。

“首先,他感觉到生理的衰竭到达极限,听到医生宣告自己的死亡”,这时他感到的是死亡降临的真实性,当然此时的他并没有死,否则就不会有任何濒死体验。在突如其来的濒死体验如车祸之类,当事人的第一反应也是死亡就要降临。死亡的恐惧主题会联想起胎儿期记忆结束时下坠式的分娩经历和抛弃感的脐带创伤,在恐惧中自生的对美好理想的渴望则会联想起胎儿期记忆中的胎盘记忆,只是在回归过程中,首先要通过“隧道”门槛方能进入母体。

“然后,有一种令人不安的噪音传入耳际,类似于铃铛声或者嗡嗡声,同时,感觉到自己快速地通过一条狭长灰暗的通道”,从“然后”起,回归胎儿期记忆的梦境便开始了。“令人不安的噪音”,所谓“噪音”应来自于当事人出生过程中产房内各种混杂的声响,“令人不安”则表现了在分娩过程启动时胎儿的实际心理状态。“同时,感觉到……”,说明噪音和出现的画面是同步的。“自己快速地通过一条狭长灰暗的通道”,这个通道空间,在个体体验里可以是“一个洞、一个漏斗、一口井、一条下水道、一道山谷、一个圆柱体,等等”。⑤ “一条狭长灰暗的通道”,即产道的变形,标志着进入母体、进入胎儿期记忆的门槛。

“突然,他又发觉自己脱离于肉体之外,但是依然在手术室里,站在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身体。他就以这种奇怪的方式看着医生对自己竭力抢救,情绪起伏不定”,“突然,他又发觉……”,表明片段之间的衔接很紧凑,也很突兀。“自己脱离于肉体之外”,濒死者身体此时已不能动弹,而人的意识依旧活跃,另一方面,梦境的画面是始终运动、从未静止的,即当事人的欲望必须通过视点移动才能推动梦境的发展,这样自己“肉体”不动的当下事实而梦境中视点必须移动的欲望就造成了“自己”(精确地说,应是“自己”的视点)“脱离于肉体之外”。因此,前面穆迪概括的“(6)脱离躯壳”,作为当事人的感觉,其实质即“自己”的确没有死,而自我视点必须运动而躯体却无法运动的矛盾在梦境表现时则处理成一动一止的分离状态。“自己脱离于肉体之外”的拉力来自于快速倒退式梦境本身,而快速又来自于幼儿期就萌发的回归母体的渴望,这一渴望在濒死体验中得以最终实现。“站在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身体”,是当事人对自我濒死状态的关注。“他就以这种奇怪的方式看着医生对自己竭力抢救”,所谓“看”,是属于梦境性质的“看”,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