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富群: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产生、演变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影响」正文
社会民主主义是西方社会民主党(包括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党等组织)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一种理论。它不以某一固定的宗教、哲学、社会思想为其理论基础,而是相容并收任何符合其伦理主义和改良主义的思想材料,认为基督教教义、法国大革命的口号、康得的伦理学与新康得主义、黑格尔的辩证历史哲学、马克思的批判分析方法、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经验等都可以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同时,它还广泛吸取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如凯恩斯主义、福利经济学、自由市场经济学等。总之,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它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而以它为指导思想的西方各国社会民主党成为西方政坛上的一种强大力量。这种现象引起了世界关注,也是我国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由于它具有源远流长、多元主义和灵活多变等特点,使得人们在研究中对它的起源、发展及其与其他理论的关系方面存在诸多歧义。本文作者在认真阅读现代西方思想史的基础上,试图对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起源、产生和发展演变轨迹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它在中国的影响进行介绍,希望对这方面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有所帮助。
一、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起源和形成
“社会民主主义”一词早在1848年欧洲革命以前就开始使用了。它是当时社会流行的两大思潮──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结合。
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是一种关于建立民主制国家的系统的理论观点或主张。这种主张肇始于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是由斯宾诺莎、洛克、潘恩、杰弗逊、卢梭等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先后提出的。他们主要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认为民主制国家的最高权力应当属于全体公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代表应当由人民选举产生,国家官吏应当行使人民意志,充当人民的仆人。主权在民思想反映了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对鼓舞人民大众进行反封建斗争曾起过积极作用。
除民主主义外,起源于16世纪的社会主义思想在19世纪前期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但当时的社会主义无论是思想还是运动,都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不断涌现并相互争鸣,它的人物形形色色,理论千差万别。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将当时的社会主义流派分为反动的社会主义(其中又包括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及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三类,并逐一进行批判。纵览当时的各派社会主义,无论是基督教社会主义、工厂社会主义、拉萨尔的国家社会主义、农民社会主义,还是蒲鲁东主义和巴枯宁主义,它们的共同主张都是反对社会不平等不公正,共同理想是人类的合作与共同进步。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并不属于当时的社会主义的范畴。“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是在19世纪70年代才提出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将自己创造的理论称为“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和当时的社会主义的区别在于用阶级观点分析人和社会,主张用无产阶级的斗争推翻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的公用制,逐步建立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和民主主义思想的结合。在1848年的欧洲革命中,把政治改革与社会经济改革结合起来的改良主张被人们冠以“社会民主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特别是1852年共产主义者同盟被迫解散后,为了投身并影响当时的工人阶级运动,已不再用“共产主义”而是用“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这些名词,并以“社会民主主义者”自称。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欧洲各国工人运动发展的基础上工人阶级的政党纷纷成立,这些政党都以社会民主主义为指导,称为“社会民主党”、“社会党”或“社会民主工党”等。
19世纪70年代开始,大部分西欧国家进入了第二次工业化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国家财富的不断增长,工人的生活水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随着立法的不断完善,工人的经济、政治权利都不断得到改善。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传统被放大,其理论形态──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出现了。
社会民主主义理论最早出现在英国,表现为“费边社会主义”。这是19世纪后期流行于英国的一种主张采取渐进措施对资本主义实行点滴改良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它是英国费边社的思想体系和机会主义路线。1884年,一部分知识份子创立了费边社。该社成员认为社会改革应循序渐进,故以西元前3世纪古罗马一位主张等待时机、避免决战的战略而著名的将军费边的名字命名社名。其学说故称为“费边社会主义”。费边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乔治.肖伯纳和悉尼.韦伯,其成员几乎全是中产阶级的知识份子。代表作有《费边宣言》(1884年)、《费边社纲领》(1889年),1889年出版的《费边论丛》一书,为费边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该社还出版过几百种小册子和论着,并编有《费边新闻》和《费边季刊》等定期刊物,在中产阶级和知识份子中广泛传播费边牌社会主义。费边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是:鼓吹阶级合作、社会和平,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通过民主选举建立地方自治市政机关,逐步掌握煤气、电力、自来水等公共事业所有权,运用温和渐进的方法和一点一滴的改良,实现社会主义。它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即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因为英国是欧洲最早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发达的经济和崇尚自由的传统使劳动者很难接受革命的思想,改良主义在这里有肥沃的土壤。所以,尽管马克思在英国居住了30多年,并在这里完成了他的一系列理论,马克思主义对英国的工人运动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反而是费边社会主义对当时的英国工人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费边社也成为随后建立的英国工党的研究机构,专门为英国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
几乎与此同时,欧洲大陆上产生于工人运动基础上的社会民主党在恩格斯去世后发生分裂。第二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伯恩斯坦(1850-1932)在1896年10月~1898年6月间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标题在《新时代》上发表一系列文章,指责马克思主义含有空想成分已经过时,并于1899年3月通过《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针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进行了全面的系统修正:在哲学方面,他用康得的唯心主义修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用进化论和折衷主义代替革命的辩证法。他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经济唯物主义”、“历史宿命论”,辩证法是“妨碍对事物进行正确考察的陷阱”,否定社会发展中有质的“飞跃”,等;在经济学方面,他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纯粹的思惟的构想”,剩余价值学说是“以假说为根据的公式”,认为垄断组织的出现可以防御乃至消除危机,资本主义的崩溃论是没有根据的;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认为“阶级合作”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宣称资本主义能民主自由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书的最后部分提出了“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的理论。伯恩斯坦的这一套理论虽然仍然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德国社会民主的纲领中也仍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但由于主张以民主的方式通过议会道路走向社会主义,更由于认为最终目的的“微不足道”,事实上已经把社会主义推到了遥远的未来。这一理论是工人运动中长期存在的改良主义的发展结果。
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和英国的费边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一定程度上前者也是受后者影响的结果。伯恩斯坦曾在1888年到1901年期间作为《社会民主党人》报的负责人和《新时代》刊物的撰稿人长期住在英国,多次拜访费边社的领导人。第二国际的领导人倍倍尔和考茨基都认为是在英国的经历使伯恩斯坦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伯恩斯坦自己也承认这段经历是“使我的眼界得到许多有价值的扩张”[1]。费边社会主义和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出现,标志着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形态形成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潮开始在欧美各国蔓延开来,欧美各国的工人运动从此逐渐被纳入改良主义的轨道。
二、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演变
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提出和法国“米勒兰入阁”为欧洲工人运动走上改良主义轨道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社会民主党纷纷投票支持本国政府的战争政策,于是,坚持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左派从社会民主党中分裂出来成立了共产党,并成立了共产国际。各国社会民主党成了中右派的组织,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民主党形成了。这些政党也在1923年成立了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从此,欧洲两大工人组织互相攻击,进入对立时期。之后,现代社会民主党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经历着不断的发展和演变。
发展和演变的第一阶段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进一步系统化。初级形态的社会民主主义只是初步提出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对于未来的社会主义到底是甚么样子、怎样建设,并没有具体的理论阐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由于德、奥、瑞典、英等国的社会民主党、工党相继上台执政或参与执政,使社会民主党的社会改造原则变成了现实的社会实践。它们在改善工人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特别是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和凯恩斯主义以有效需求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理论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为社会民主主义的系统化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这期间,英国工党领袖拉斯基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顾问熊彼特分别从政治和经济方面为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的完善做出了贡献。
H.拉斯基(Harold Joseph Laski,1893─1950)生于曼彻斯特,后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毕业后曾去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讲学。1920年回国后,任剑桥大学讲师。1926年起任伦敦经济学院政治学教授。在20年代中期,拉斯基在《政治典范》一书中,提出国家要管理国计民生的生产资料,主要生产资料应该国有化;30年代初期,他在《现代国家中的自由权》一书中,论述了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30年代中期,在《民主政治在危机中》和《国家的理论与实际》等着作中,拉斯基虽然抨击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但又认为英、美等国的社会政治条件与俄国不同,暴力革命不可能在那里取得成功,只能走议会民主道路,和平改造资本主义社会;40年代初,他在《论当代革命》一书中论证的“同意革命论”以及阐述的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建立计划化民主国家的系统主张,为战后社会党国际的重建作了理论上的重要准备。
J.A.熊彼特(Joseph Alios Schumpeter,1883─1950)是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顾问。他在《经济发展理论》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本着作中分别提出了创新理论和进化社会主义的观点。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超帝国主义论”和“有组织的资本主义论”的充实和发展。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它不只是“发明”,而是把“发明”应用于生产实际过程,所以创新者不是技术发明家而是企业家。由于企业家的创新,产生了由内在因素引起的经济变动,即产生出不断用新因素来代替旧因素的“产业突破”或叫“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根据创新理论,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永远不可能是静止的,它不断地从内部使这个经济结构革命化,不断毁灭老的,又不断创造新的结构。而一旦革新本身已降为例行事务、经济进步日趋于非人身化和自动化、机关和委员会的工作日渐代替个人的活动时,进化过程就停止,那时企业家将无事可做,靠利润和利息生活的资产者阶层将趋于消失,一种非常清新而稳重的社会主义将自动地出现。熊彼特对创新理论和进化社会主义被战后社会民主党人奉为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策略的理论基础。
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发展和演变的第二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国际的重建和“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民主党因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并提出旨在复兴国家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福利的社会改革方案,博得了大量选民的拥护,纷纷上台执政。这时,资本主义发展面临的问题需要执政党做出理论上的说明和政策的调整。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资本主义制度进入垄断阶段后短期内两次发动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