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光:民主四讲(二)

作者:王绍光发布日期:2009-06-10

「王绍光:民主四讲(二)」正文

二 古典政治理论家的民主观

今天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政权都自称是民主国家。这里暗含着的一个前提是,大家都接受民主是一个好东西,因此哪怕不是民主国家也要说成是民主国家。但是,19、20世纪以前的人们是怎么看待民主的呢?

前面提到“民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的ημοs(人民)和κρατοs(强权),而κρατοs原为一个粗鄙的词。因此,“民主”这个词很可能是对民主的蔑视者所发明的。在很长时期里,“民主”意味着乡巴佬的统治,是一个非常“肮脏”的词汇。

当然,在古典时期的希腊,人民大众以及部分政治家深信,民主是一种理想的统治方式。伯里克利在雅典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便是对雅典民主制度的一曲颂歌。更多的政治领袖和思想家对民主则爱恨交加。例如,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记录了锡拉丘慈一位政治领袖的话:“有人说民主既不慎重又不公平,那些有财产的人才应该是统治者。但我首先要说的是,民主是全体人民的,寡头制仅仅是为了一少部分人;其次,有钱人最会理财,聪明人能提出最好的建议,而大多数人则是最好的审判官。民主制度就是为所有这些人提供了最大的平等。”不过,有产阶级和大多数知识精英大都不喜欢民主。

古代能舞文弄墨的文士都来自精英阶层,在他们看来,赋予没有受过教育的穷人以权力是愚蠢的。他们并不把民主看作一种允许所有人享有同等政治权利的公平的制度,而是把它看作数量占多数的穷人对富人横行霸道的制度,是一种群氓政治。有产阶级和知识精英反对民主有两个主要理由。第一,大多数人是无知无能的,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很难有正确的时候。而政府治理是一种艺术和技能,必须委托给那些聪慧精明的人。不过,聪慧精明的人永远是少数。在有产阶级和知识精英看来,普通人拥有的那类知识根本算不上是什么知识,顶多算是种观点,而且基本上是未经深思熟虑的观点或错误的观点。第二,由于大多数人是无知和愚蠢的,他们很容易受人蛊惑、摆布。因此,群众很难对事物有长远的、持续的看法。他们的短视、自私、浮躁最容易被无耻的鼓动家利用。基于这两个理由,有产阶级和知识精英得出结论;多数人或群氓一旦获得参政的权利就会变成集体暴君。

在公元前420年前后,某位反对民主政治的雅典人撰写了一本批评雅典民主的小册子,他被现代学者称之为“老寡头”。这个“老寡头”写道:“在每一个国家,贵族和民主总是相对立的。贵族最有控制能力,最为公正,因而是最道德的,而人民总是无知、卑鄙和没有秩序的,贫穷和缺乏教育导致了他们低下的道德水平。”关于雅典人的政治体制,“老寡头”明白表白:“我并不赞成他们所选择的这种制度,因为这样的选择意味着,他们选择维护低贱者的利益,而不是高贵者的利益。为此我不赞成这一制度。”

这位匿名批评者也许是个无名鼠辈,但大名赫赫的批评者也大有人在。有一位政治理论家甚至讲过这样的话:“几乎可以这样讲,政治理论的发明就是为了去展示那种人民自己统治自己的民主必定演变成一种暴民的统治。”

反民主的政治理论最起码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由于苏格拉底没有留给我们任何文字,所以我们必须从其弟子的追述中去寻觅他思想的踪迹。柏拉图在早期的对话录中记录了苏格拉底的两次对话。一次,苏格拉底力图说服某人,作决定时不应该受民意的左右,因为民众大多是无知的,他们的意见不值得采纳。在另一个场合,一位诡辩家试图证明修辞是讨论政治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苏格拉底反击说,修辞只会对无知的人产生作用,有可能让他们改变主意,而对于那些真正的贤人,修辞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苏格拉底接着说,雅典民主制度的权力就集中在那些没有主见的群氓手中,而不是由贤人操控。苏格拉底认为“民众没有任何关于善的知识”,因此,他不可能“附和民主原则和民众主权”。

色诺芬(公元前427―前355年)在《苏格拉底回忆录》里也记载了两段话,体现出苏格拉底和他自己对普通民众和雅典民主的轻视。在一段对话里,一个年幼无知的孩子问他的监护人伯里克利,“什么是法律?”当时政治影响如日中天的伯里克利答道:“凡是人民决定和颁发的东西都是法律。”小孩不解地追问:“难道当人民像暴君一样践踏少数人的观点时,他们的决定仍然算是法律吗?” 伯里克利回答:“当然。”小孩据此得出结论,“民主实际上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暴政”。在另一段对话里,苏格拉底鼓动柏拉图的叔父投身政治活动,当后者表示在公众面前讲演感到害羞和紧张时,苏格拉底大发了一番议论:“你既不怕那些最聪明的人,也不怕那些最有权势的人,想不到你却如此谦卑,以至于不敢在那些最愚蠢、最无足轻重的人面前演讲。你到底怕的是谁?是那些洗衣匠、鞋匠、木匠、铁匠?还是那些农民、商人?还是那些在市场上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二道贩子?公民大会就是由这类货色组成的。”苏格拉底对普通民众与雅典民主制的蔑视由此可见一斑。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前347年)也深信,只有哲学家才能充当统治者,普通民众没有能力也不适于管理国家。柏拉图认为,一个理想社会应当由三种人组成:监护者、辅佐者和被统治者。前两者构成社会的统治阶层,后者是普通劳动人民。监护者只能出生于统治阶层内部,他们接受过最好的教育,因而是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做出最明智、最有利于国家的决策,他们应当行使国家的最高权力。辅佐者掌握军队、警察,他们负责执行监护者的指令。为了给自己的偏见制造借口,柏拉图还编造一套荒唐的说辞:“在这个社会里,你们都是兄弟。但当上帝创造你们的时候,他在那些有资格成为监护者的人中加入了金,在有资格成为辅佐者的人中加入了银,而在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中加入了铜和铁。”如果这三个阶层各司其职,监护者统治国家,辅佐者保境安民,农民种田,鞋匠做鞋,各部分实现和谐一统,那么这个社会就完美了。这种政体,他称之为贵族制。

与贵族制相对应的是四种不完美的政体,即军统制,寡头制,民主制和暴君制。划分不同政体的标准是政权中统治者的特征(见图表1―1)。Timocracy这个词在字典已经找不到翻译了,我这里姑且译为“军统制”,因为它意指由武士统治的政体,其统治者的特征是爱好胜利与荣誉。在柏拉图看来,这是次好的政体。第三好的是寡头制,其统治者的特征是爱钱,所以已经不太好了。不过,民主制还不如寡头制,只能屈居第四。穷人是民主制里的统治者,他们的特点是热爱自由。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体制。最差的政体当然是暴君制,即由一个贪恋权力的暴君进行统治。从柏拉图对不同政体的排序来看,民主虽然不算是最差的,但也仅仅比暴政好一些,算不上是个好东西。

柏拉图为什么不喜欢民主?因为,民主制度是一种“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柏拉图认为,民主有一个假设前提,即政治太重要了,因此就不能把它留给专业的政客来处理,而应该让每一个人都参与。但是柏拉图认为这个理念是错误的,因为它不允许分工。没有分工,就没有专业化,其后果是政治变成一种毫无效率的东西。他认为,民主制就好像一艘没有舵手的大船,难以应付波涛汹涌的大海。在民主制下,任何人都可能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并做出重要的决定,因此,每个人都自以为是,不再尊重权威,不再顾及他人的安危。如此一来,所有的行为规范都不复存在,整个社会很容易陷入一种极端的无政府状态。“父亲尽量使自己像孩子,甚至怕自己的儿子,而儿子也跟父亲平起平坐,既不敬也不怕自己的双亲,似乎这样一来他才算自由人……教师害怕学生,迎合学生,学生反而漠视教师和保育员。普遍地年轻人充老资格,分庭抗礼,侃侃而谈,而老一辈的则顺着年轻人,说说笑笑,态度谦和,像年轻人一样行事……买来的男女奴隶与出钱买他们的主人同样自由,更不用说男人与女人之间有完全平等和自由了。”在柏拉图看来,社会必须尊卑有序,上下有别,否则就乱了套。他为了诋毁民主,甚至耸人听闻地说,在民主制下,“连人们畜养的动物在这种城邦里也比在其他城邦里自由不知多少倍。狗也完全像谚语所说的‘变得像其女主人一样’了。同样,驴马也惯于十分自由地在大街上到处撞人”。危险在于,这种极端的自由一定会造成派系斗争,并最终产生极权暴政。民主不是好东西,这就是柏拉图希望人们得出的结论。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土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也对政体进行了分类,不过他的分类跟老师的分类有些不同之处。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有两个标准:一是统治者的数量,即统治者是一个人、少数人,还是很多人;二是统治者的价值取向,是为了公众利益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按照这两个标准,他将政治体制划分为六种(见图表l-2):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暴君制、寡头制以及民主制。亚里士多德对民主有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即这个词适用于一种穷人控制政府的体系,而这类人往往是社会里的大多数。这种政体除了由多数人统治这个特征外,另一个特征是,多数人关心都是一己之私。由于在民主制下,政事的裁断不取决于法律,而是取决于群众,这种平民政体“包含着专制君主的性质”,简直“不能算是一个政体”。因此,与他的老师一样,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民主是一个坏东西,而不是好东西。

由于厌恶民主,反对民众参与政治,亚里士多德讨厌那些积极参与政治的商人与工匠。于是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名著《政治学》中这样写道:“农民是最好的公民――因为没有太多的财产,所以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同样也由于他们缺少生活的必需品而不得不整天在田间劳作,他们也不贪图别人的东西,他们在劳动中获得更多的满足,只要从参与政治生活中得不到更多的好处,他们就对参与公共事务和统治国家没什么兴趣。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只想赚钱而不是为了名和誉。”他言下之意很清楚,不参与政治的公民是好公民。稍微引申一下,可以得出结论:允许一般老百姓参与政治的政体决不是一个好政体;国家只需要由少数聪明的贤人来管理就万事大吉了。

说到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深信,人天生就在智力和道德上不平等,政治制度的设计必须反映这种天然的不平等。雅典的民主制度赋予所有公民相同的政治权利,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人类社会天然的金字塔结构,从而无法维持一个国家长治久安。

历史学家也加入了批判民主政治的行列,突出的两个例子是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前400年)和波里比阿(约公元前204―前122年)。在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虽然没有直接明说民主不是一个好东西,但他提供了雅典民主导致败坏、堕落、滥权、不讲法治、压制富人的大量事实。对民主政治的失望和恐惧已呼之欲出、溢于言表。波里比阿对民主的批评更直截了当。他认为,民主是建立在不讲原则的平等和自由之上。这种体制的内在逻辑决定它最多能维持两代人。到了第三代,“人民已经习惯于依靠他人和依靠他人财产为生,一旦他们发现一个富有野心但被排除在官职荣誉之外的领袖,他们就会确立暴力统治,把自己的力量联会起来进行屠杀、流放和抢劫,直至他们再度堕落成彻底的野蛮人,并再度确立一个新的君主为止”。

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是罗马共和国晚期最有影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大概仅次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沟通古代希腊与欧洲中世纪乃至近代的桥梁。西塞罗推崇雅典的文明,但不喜欢雅典民主。与柏拉图一样,他认为把地位不等的人置于同等的位置上,这种“平等实际上是最大的不平等”。人民是浑浑噩噩的,民主制给他们过多的自由,必然会使他们变得盲目、任性、放纵、蔑视法律、不服从任何统治者。“他们高声呼喊说,他们既不愿服从一个人,也不愿服从少数人;声称没有什么要比自由更为可爱,即使对野兽来说也如此;还声称一切奴隶,无论是属于一个国王还是属于贵族集体,都是被剥夺了自由的人。”在西塞罗看来,正是民主带来的无序与混乱,才使得雅典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与繁荣。在他的心目中,理想的政体是融“君主对臣民的父爱、贵族议政的智慧和人民对自由的渴望”于一体的混合政体,“对人民自由的让步必须以保持贵族意志能够实现为限”。

进入公元后,在罗马帝国的版图不断扩大的年代里,“民主”已被人淡忘,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陷入“中世纪黑暗时代”。在中世纪,无所不在的上帝用他巨大的身影彻底淹没覆盖了“民主”。如果偶尔还有人提起“民主”的话,它不过是被抨击的对象。例如,中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托马斯?阿奎那(122―1274)曾这样谈论民主:“不义的政治可以由许多人行施,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