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孚: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二)」正文
马克思自称他的理论是一门历史科学,是严格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真理。实际上他是从人道主义的片面观点出发,把历史上所产生的分工都看成是人类的罪恶,他要消除产生罪恶的分工的历史,重建一个没有分工,因而也没有因分工而造成人类罪恶的完全符合人道主义的历史,因此他就完全脱离人类自己从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现实的历史,用他的头脑来创造一整套符合他的人道主义的历史观,并且设计出一个理想的完美无缺的共产主义社会,然后用最激烈的手段,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来强力推广实现,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
马克思开始他的共产主义理论的研究工作已经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那时在英国,原始积累时期已经结束,资本主义诞生的早期资本积累的残酷剥削也已开始好转,工业革命已开始走向完成,对待工人的剥削也已开始有了缓和,整个英国都处于十分繁荣的时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正在加快生产,把她的产品运销到全世界。但是那时的欧洲大陆显著落后于英国,法国在那个时,现代化的工厂建设还刚刚开始,工业革命从法国来说,还没有展开,从法国全国来说,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工厂虽然已经开始建设,但却是建在巴黎以外的一些城市,巴黎基本上还是手工业作坊,占绝对多数的工人还是手工业作坊的手工业工人。马克思在1842年到1843年是莱茵报的主编,那时他还是一位激进民主主义者,1843年秋季来到巴黎才成为激进的共产主义者。那时马克思只能从英国的经验来总结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而那时他却不在英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关系的实际,马克思还没有亲身体验,尤其是那时的英国正处在工业革命完成之后所带来的阶级关系的变化时期,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具体的发展及其变化,马克思身处法国,是很难察觉的。因此当英国由于工业革命的完成,原始积累已经成为过去,阶级关系正在好转的时期,马克思仍然按照他从原始积累和资本的早期积累剥削所得到的那种残酷剥削的资料,来创造他的共产主义的理论,然而恰巧这个时候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理论的创造是很丰富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理论基本上是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就在远离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实际来研究历史,完成他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的。
马克思是在1843年秋来到巴黎并且立即参加当时巴黎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各种活动,并且立即从事对共产主义革命理论的建立工作。马克思在来到巴黎以后就立即写出关于共产主义理论的第一篇文章《〈黑格尔法哲学〉导言》,1844年1月完成。马克思主义的有些基本观点就是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出来的。例如,把无产阶级理想化,说成是“社会理性和社会的心脏”,是“社会的普遍代表”,对资产阶级必须进行“武器的批判”,暴力革命、武装斗争的思想都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产生了。理论只能由哲学家提出,灌输到无产阶级的头脑中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等等也在这个时期提出来了。写完这篇著作以后,又立即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正如他这本著作的书名所体现的,他是以哲学的思维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社会的最富裕状态……对工人来说,是持续不断的贫困”,“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呈正比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越大,数量越多,他就越贫困;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最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呈正比”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哲学家的理论式的推导。但是,马克思已经把共产主义、人道主义都提升到自然主义的高度来进行论断,“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这就是说,共产主义的完成和实现就是人道主义的完成和实现,它们的完成和实现,和自然的运动的规律一样,是一种必然要实现的,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马克思后来还把他所说的这个概念,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又一次作为历史的论断重新提出,他认为他所发现的“历史规律”已经是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是一种客观的真理,“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是必然要实现的。在巴黎时,马克思真正完成的第一部重要的共产主义理论的论述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部就是《共产党宣言》,这两部著作都是马克思在巴黎与恩格斯见面以后两人的合著,《共产党宣言》所谈到的理论都是在第一部著作中已经详细讨论过了的,但是以更概括的、更加系统的理论论述进行全面论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完全凭想象力推论出来的,是马克思在没有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体验的情况下用逻辑推理推断出来的。马克思首先想象出一个理想的社会和在这样一个理想社会中的理想的人作为出发点,来设计马克思的整套的历史理论和理想的共产主义的社会。然而,那时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的经验还是从农业社会的德国和法国得来的,因此他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设计处处体现出农业社会主义的理想特点。
二、马克思的第一个社会主义理想
马克思为了设计他的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他首先设想出一个理想的原始社会,在那里,由于还没有产生分工,因此每个人都是完全的和彻底的自由的,每个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任何限制,因此他是全面发展的,他可以在任何一个方面和部门中去发展,他是完全自由自在的。马克思认为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的理想的社会,这样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共产主义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这样的自由和这样的全面发展。于是马克思就从他所设想的这样的理想中,设计出他的第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们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恩选集》第一卷第37-38页)。
对于这个共产主义的模式,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都不重视,因而也不加注意,实际上马克思在这里说明了他的共产主义理论所要实现的一个核心的理想,就是消灭分工,每个人都完全自由和全面发展就是从消灭分工来实现的,消灭分工是马克思以终生的努力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的全部的理论的创造就是建立在消灭分工这个理想的实现的基础上的。马克思在三十年后写《哥达纲领批判》时,目的就在于实现这个理想,马克思认为这就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从五十年代开始直到1883年去世,花了三十年的时光研究剩余价值理论,也就是为了要从理论上证明必须要消灭分工。
但是马克思这个共产主义模式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他的这个共产主义的理想实际上就是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模式,农民小生产者一家一户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他们从生产劳动到自制生产工具,农闲时出去打猎、捕鱼,样样都干,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马克思把这种没有分工样样都干的生产方式上升为理想,就成了完全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我国有一首描述小农经济的《击 歌》(《古诗源》第一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相传是尧的时代的农民唱的歌词)不也是一幅农民小生产者样样都干的理想化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图景吗?马克思就是把这种没有分工自食其力的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加以理想化来模拟他的共产主义的理想。
分工和自由是既有联系又是两个完全不相同的概念,原始社会即使没有分工,因为人对自然的不了解,生活仍然是艰苦的,产生分工是原始社会的一种自然的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进步,并不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产生了一种强制的“自发”的力量迫使人们产生的。马克思把这种自然发展的分工设想成为强制产生的。他设想原始社会有一种“自发”的力量,强制人们实行分工,因为分工是强制产生的,因而就不是“自愿”的,原因是有了分工,人们就失去了自由,分工把每个人都限制在“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之内,“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因此,分工对人来说,是一种“异己的、与人对立的力量”。因此,为了人的自由,就必须消灭分工。但是,要消灭分工就还需要消灭产生分工的社会,再由人们按“自愿”的原则,自由参加,重新组织一个“自愿联合”起来的新的集体或社会,重新获得自由。马克思从这里建立起他的第一个共产主义革命的理论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分工,这是历史的进步,历史的实践证明,分工不但不是使人失去自由的原因,而是使人能够实现自由的原因,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只能通过分工和合作,才能满足每个人生活的全部需要,但是马克思却把分工说成是使人失去自由的原因,因此不但要消灭分工,而且要消灭产生分工的社会,再重新建设一个永远不再产生分工的社会。然而,马克思自己也知道,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产生分工,要使社会不再产生分工,就必须设计一种强制的力量来控制分工的产生,而且还要把社会也也严格控制起来,使这个社会不可能再产生分工才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以后不再产生分工,于是人才有可能永远处于没有分工之中,只有这样,按马克思的想法,才是真正的理想社会。
马克思为了设计这样一个以后再也没有产生分工的社会,不是一次实现的,他是经过逐步思考,逐步设想,最后才实现的。还在他提出第一个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模式时,马克思就已经考虑到了,当大家都实现了随自己的心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时,整个的社会生产由谁来管理呢?于是他就已经设想由“社会来调节整个生产”。但是当他已经设想由社会来调节整个生产以后,他又发现仅仅由社会来调节生产还是不够的,因此接下来马克思进一步设想把“自发”产生分工的社会消灭以后,建立起一个由每个人按“自愿”的原则建立起一个“自愿联合”的社会,但是如果这个“自愿联合的”社会仍然“不服从自由联合起来的个人所共同建立的共同计划”,那么,旧的分工仍然是可以复活的,自由还是没有保障。于是马克思从阶级的观点出发来设计建立一个永远不再产生分工的社会,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被迫从属于一个阶级,同一个阶级的成员都被锻炼成相同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条件”于是马克思最后设想,由“革命的无产者”不但把本阶级“的生存条件控制起来”,也同时把“社会全体成员的生存条件”也全部控制起来,使大家的“生存条件”都成为一律,用这个办法来消灭分工产生的原因,使每个人的自由得到保证,马克思的理想的自由社会就实现了。从这里我们看到马克思是如何把他所设想的绝对的自由一步一步地与绝对的专制主义结合起来。从这里,我们也会同时想到,在农业社会中,农民的“自由”思想也是与皇帝的专制统治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的逻辑,这也说明马克思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发明他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但是他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在农业社会的法国却已经产生了。
在写完《德意志意识形态》大约一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合写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以更加成熟和完整的,但又更加集中的理论论述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完成的理论,在《共产党宣言》中首先把人类的历史概括为阶级斗争的历史,但是欧洲的历史,希腊罗马帝国的灭亡,从中世纪转向资本主义,没有一次是由于阶级斗争的原因实现的。我国历史上的每次改朝换代都与农民革命有密切关系,但每次农民革命都没有造成历史的进步。而且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是在和平的时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战争只能产生破坏,不能产生建设。然而马克思却作出结论,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也承认“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第一次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然而马克思接下来不是研究资产阶级为什么能够实现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是转过来说,“商业危机”造成“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和“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所有这些话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还基本上是小作坊生产的巴黎写的,而英国却正在经济迅速增长和繁荣中前进,英国在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都经历过经济危机,但是并不严重,毁灭商品和生产力根本就不是事实,而且危机过后是更大的繁荣。事实上在《共产党宣言》所作的最后的结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