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立凡:狭隘民族主义有悖奥林匹克精神」正文
按照1949年以来的“表态文化”传统,我得先表个态:本人一贯主张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不赞成“西藏独立”;本人高度赞赏奥林匹克精神,反对将体育政治化。
中国股民近来损失惨重,指望奥运前的利好消息翻本;中国商家数年翘首以待,垂涎奥运商机;中国政府不仅对奥运投入了大量资金,也希望借机塑造大国形象。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在一些西方国家遭到抵制,引发了部分民众的情绪反弹,是很正常的;但某些不负责任的媒体鼓吹排外,不仅无助于事态的理性解决,且必将毒化社会氛围,不利于北京奥运的健康举办。
体育不是政治,但也无法摆脱政治。不管体育如何定位,奥运已是当今中国最大的政治,若听任抵制成了气候,面子和里子都会罩不住。1980年中国参与抵制莫斯科奥运,今天以反对“体育政治化”为由,要人家取消抵制,有点像双重标准,也像是某种进步,毕竟中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价值尺度有别于当年。问题在于:中国政府有无化解抵制的政治智慧?
任何有自信的民主政府,都不至于对抗议的声音反应过度。既然以崛起中的大国自命,就须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气度。扮演“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女子,只懂得回家哭诉并发动三亲六故四出骂阵护驾,让媒体将自己描画成全世界的苦主,决不是明智的宣传策划。
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地方性群体事件发生,政府的处理似乎永远是正确的,从未反省自己的政策有无不当。像西藏这种民族与宗教问题错综交织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域,领导者须具备丰富的历史、宗教、文化学识和人文情怀,而不是执行简单指令的灭火机器人。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政策,既然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并建设和谐社会,沿袭多年的民族、宗教政策,也有反思和调整之必要。
《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中国政府于2007年开始,临时放宽了外国媒体的采访自由,表现出对相互了解的认同。对一个开放的国家而言,知情权不仅应给与外国记者,更应该属于本国媒体和公众。正是由于拉萨“3.14”事件的相关信息不够对等和透明,才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和抵制,除了“藏独”制造的麻烦以外,也有自己制造的麻烦。当前中国新闻媒体爆发的“南北战争”,本质上是宪法第三十五条的公民权利之争。
奥林匹克精神通常包括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其中友谊原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体育活动,其最高目标,是要通过体育活动的手段,把世界上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凝聚在一起,使大家相互交往,增进了解和友谊,进而达到世界的团结、和平、进步的目的。
2008北京奥运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煽动民族仇恨和排外情绪的狭隘民族主义及伪爱国主义,有悖奥林匹克精神;语言暴力和排外情绪的背后,正是对普世价值的极度恐惧。108年前,大清朝廷利用义和团“扶清灭洋”,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而当前某些媒体的语境,恍若回到了“火烧英国代办处”的“文革”年代,也正在拆北京奥运的台。
从政治谋略上考量,煽动民族主义之火,往往是转移国内矛盾的一种谋略;此前已有经济学家预测,奥运会后中国经济可能发生滑坡,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将责任归咎于对奥运的抵制,就成了一种预设的排气阀。而推波助澜引发排外事件、制造政治僵局,也可成为攻击政治体制改革的口实,或许正是某些利益集团所预期的。无论是哪一种博弈,都冒着殃及中国经济、加剧社会矛盾的风险,并以全体国人的福祉为筹码。
政治要面对现实,政治家要有智慧,政策要有灵活性。目前距奥运开幕还有一百多天,在危机处理上死要面子,必定举止失措,终将里面尽失。自省与相互沟通,远比僵化的意识形态实惠;拒绝对话并惯于指责他人的陋习,无助于消解危机。
2008年4月20日 风雨读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