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义:组织的两难与政党的困境

作者:孔凡义发布日期:2005-06-01

「孔凡义:组织的两难与政党的困境」正文

在西方政党理论发展初期,西方学者对政党总是怀有一种戒备的心理。第一位真正广泛讨论政党的主要学者博林布鲁克,批判“政党是政治中的恶魔”。 富兰克林、麦迪逊、华盛顿和杰斐逊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杰斐逊甚至讽刺说“如果说不参加政党就不能进入天国,我宁可根本不去天国。” 奥斯特罗戈尔斯基和韦伯虽然不像前者那样讨厌政党,但是他们对这个新生事物也表达了深深的忧虑,担心政党会淹没个人和自由。米歇尔斯则从忧虑走向了悲观,恍然发现政党的诞生其实是一个民主的悲剧:作为民主斗士的政党,由于其组织本质必然导致政党官僚化,从而成为民主的敌人。

从现在看来,米歇尔斯对政党的认识的确过于消极和片面了,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和《寡头统治铁律》在西方政党理论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米歇尔斯已经超越了他的前人,他第一个发现组织本质与政党官僚化之间的亲缘关系,第一次向人们警示政党对民主所具有的潜在威胁。他的政党官僚化理论影响着后来的迪韦尔热、帕纳比昂哥的研究。 其方法论的贡献也是巨大的,被Bernard Hennessy誉为是第一位运用几个政党和多个国家政党体制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设的政党学者,并且直接推动了20世纪20、30年代西方政党调查研究的兴起。 而且,米歇尔斯政党理论的影响不只是局限于政治学领域,甚至在一些经济学和社会学著作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他的理论的影子。

一、米歇尔斯的思想基础:奥斯特罗戈尔斯基和韦伯

其实,米歇尔斯并不是第一位从组织的角度来研究政党的西方学者。早在1902年,俄国人奥斯特罗戈尔斯基就发表了《民主政治与政党组织》一书,阐述了英美两国政党组织的起因和后果。他不无见地地指出,组织与政治活动的理想相互矛盾,组织是对个人主义的淹没。组织通过巧妙操纵的大众意向取代深思熟虑的个人行动,从而侵蚀个人主义。

组织对个人意志的过滤,导致组织意志与个人意见的差异,结果是民主的畸变。选举得到了良好的组织,这使选民投票所反映的不是负责任而又明智的公民们通达的想法,而是反映了协商一致的安排。公众代表们的独立见解受制于由大众化的政党组织所实施的控制,而政党本身又处于政党核心集团的控制之下,因此,民选代表们越来越多地为政党领袖们的利益所操纵和控制,政党领袖们则通过表面上民主的大众支持者组织的活动掩饰着他们的权力。民主的允诺使虚假民主得以建立,它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换取的却只是一种民众权力的表象。总之,组织是民主走向专制的通道。

另外一位对米歇尔斯的思想产生影响的学者是韦伯。韦伯发现,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利益分化和社会分层加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这样,社会就需要其对各阶层、各部门的之间矛盾、冲突进行协调,行政管理事务迅速扩大。官僚制适应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趋势,满足了资本主义对效率的追求,以其技术方面的优势,在社会组织中获得迅速扩展。而且,官僚制的扩张是全面的、彻底的,政府、学校、军队、企业等大型组织都不可避免地建立了自己的官僚体制。

更为重要的是,顺应这种趋势官僚制也在不断的入侵各国的政党组织。“在最近几十年中,随着竞选斗争技术的日益理性化,所有的政党按其内部的结构,都向着官僚体制的组织过渡。” 与米歇尔斯相同,韦伯也深知官僚制对政党组织的渗透所具有的潜在危险。不过,他对官僚制的态度却并不像马克思那样激进,也不似米歇尔斯那么悲观。“而是在考察了取代官僚制的其他各种可能的选择,如社团的原则、非专业的行政、分权以及直接民主制之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自由议会和由选举产生的责任领导才是现代条件下可以期待的最佳制衡方式。”

二、米歇尔斯的理论贡献:组织本质与政党官僚化

显然,米歇尔斯政党研究的入口是组织。“事实上,组织是保守逆流滋生的温床,它漫过民主的平原,有时泛滥成灾,并将这一平原冲刷得满目疮痍。” “组织是寡头统治的温床。” 正是政党的组织本质推动其官僚化的进程,从而走向的民主的反面。这就是寡头统治铁律的一般原理。米歇尔斯在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深刻体认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奥斯特罗戈尔斯基和韦伯的有关组织和官僚制对政党的影响的思想,从而形成了政治官僚化理论。

(一)民主制的理想和寡头制的后果

在米歇尔斯看来,民主制和寡头制的界限并非十分清晰,二者之间似乎存在着相互转化的机理。原因在于,民主制和寡头制两种原则富有弹性,“两种形式的政府体制并不是截然分立,而是在50%的人口参与权力系统的那一点上交叉。” 也就是说,民主制和寡头制之间存在着交集,这往往为寡头制披上民主的外衣提供了条件。

米歇尔斯指出,民主制的理想之所以堕落为寡头制,其原因在于民主的缺陷。米歇尔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发现,那些抱有革命性目标的政党组织的寡头化倾向丝毫不亚于保守派政党。为什么会如此呢?米歇尔斯解释说,那是因为民主面临着各种阻力,这些阻力不仅来自于外部环境,而且也来源于民主本身的内在局限。并且,民主本身的内在局限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限的克服,民主本身包涵着某种寡头制的内核。社会主义政党和革命劳工党虽然具有民主的理想,但是它们无法脱离组织本质这一事实,而组织又处处意味着寡头统治。由此,米歇尔斯对政党和民主陷入了极度的绝望,“在现代政党活动中,贵族制俨然以民主的面目出现,而民主制中则往往渗透着贵族制度的某些成分。一方面,存在以民主制形式出现的贵族制,而另一方面又有本质上属于贵族制的民主制。” 总之,无论如何人类无法摆脱寡头制的厄运。

米歇尔斯认为政党本性倒错发生的原因不仅仅限于民主的缺陷和组织的本质,它与人的本性有关。 在加尼托•莫斯卡统治阶级理论的影响下,米歇尔斯提出民主之所以不可实现,作为民主手段的政党之所以成为寡头的组织,其终极原因是在于人的内趋本能:所有阶级,一旦获得统治权,他们便努力将这种政治权力传给自己的后代。这才是民主的真正的敌人。因为这种内趋本能,那么政党就只可能是社会中一部分人的利益代表,也正是因为这种内趋本能政党组织内的领袖才会利用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职位和权力,与大众渐行渐远,形成政党内部的官僚集团。

(二)主义的没落和生命的本能

意大利学者帕纳比昂哥认为,米歇尔斯对政党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他提出了政党的目标替代理论(substitution of ends),即政党从一个实现特定目标的工具让位于组织生存的需要和政党成员的特殊目的。 德国社会民主党建党的初始目的,本来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信念,反对一切与民主对立的寡头制的。但是,随着政党组织的发展,政党的生存和自身利益变成了第一需要,那么争取实现这些社会主义信念的宏伟目标愈来愈变得不可能了。米歇尔斯一针见血地指出,“随着政党官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主义信念的两大核心支柱必然遭到削弱;对社会主义更为高远的文化理想目标的认识,以及对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所呈现的多样性的认识。官僚机构本身变成了目的。” 一旦政党的民主理念让位于组织生存和利益,政党就成为一个活的生命。生命的存在和成长变成了政党组织行为和政策的主导因素,社会主义信念和民主的目标成为了组织利益的奴婢,作为民主手段的政党舍弃民主的信念,成为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有机体,进而成为民主的敌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政党的目标替代的直接后果就是政党的“非政党化”。米歇尔斯认为,“‘政党’这一概念本身就意味着:在政党组织内各独立成分之间,应当存在一种迈向共同实践目标的一致意向。缺少这种意向,所谓的政党就只能是单纯的‘组织’而已。” 毋庸讳言,米歇尔斯继承了柏克对政党内涵的理解,政党是一个具有共同信念的组织。政党应该是组织和主义的结合体,组织是政党的“肉体”,主义是政党的“灵魂”。然而不幸的是,在政党的“肉体”和“灵魂”之间却存在着紧张和冲突,并且灵肉之争往往以“灵魂”的让步而告终。正如米歇尔斯所言,“政党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它是一种达到特定目的的手段。然而,一旦政党本身变成了目的,有了自己的目标和利益,那么从目的论的视角看,它将脱离自己所代表的阶级。” 那么,政党由手段变成目的之后,政党之所以能称之为政党的主义就消失了,政党也就“非政党化”了。

(三)无能的大众和强力的精英

米歇尔斯认为,在任何政党组织的内部,都必然会出现大众和精英的分化。原因首先在于,对于政党来说直接民主制无论是在机制上和还是在技术上都是不可行的。从机制方面来看,大众的聚合往往是混乱的、短暂的、毫无秩序的,很容易被一小撮人所操纵,也不可能对问题进行审慎的、有意义的讨论。在技术方面,直接民主制无法解决政党组织的日常运作问题。随着组织的发展,组织的日常事务不可能都采取大众聚会的方式来裁决。并且,组织行政事务的专门化也使超出了大众所拥有的能力之外。

其次是,在政党组织的内部存在着大众和精英分化的心理基础。精英拥有觊觎职位的欲望,并且一旦拥有了权力,他们就会产生对权力占有的道德优越感。这种对权力的欲望和道德优越感促使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来保护和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大众则对领袖和权威存在着盲信、感激、依赖和崇拜,离开了精英大众在心理上就失去了支撑。这样,大众和精英的分化既满足了精英对权力的渴望,也实现了大众对权威的需求。

再次,大众和精英之间在智识上存在差距。大众往往对公共事务缺少兴趣,他们一盘散沙,天生缺乏自我组织的能力。与此相反,精英则一般具有高超的演说才能,“对散漫的民众来说,他们很难逃脱那些华丽的、充满激情的演说的诱惑。” 除此之外,精英还具备能够使意志力薄弱的人服从的意志力,具备给自己周围的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广博的知识。精英还拥有说服他人的能力和充分的自信,能够以自己的思想观念充分激起他人的想像力,并以其个人魅力赢得他人的尊敬。精英们拥有超众的能力和知识,再加上他们占有名誉、地位、财政、媒体等资源,使他们独立于大众并控制大众成为可能。

总之,无论是直接民主制的缺陷、对权威的心理基础,还是大众和精英智识的差距,它们都是有利于精英日益从大众中分离出来,形成封闭的、保守的权力集团,最终推动政党组织向官僚化发展。

(四)组织的成长和体制的运行

米歇尔斯深受韦伯官僚制理论的影响,建立了政党官僚化理论。不过,二者的视角是不同的。韦伯关注的是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普遍官僚化的趋势,他是从官僚制的外部来看这一问题的。 米歇尔斯则发现了政党官僚化的内在机理,他认为官僚化是组织的内核决定的。政党官僚化是政党组织成长的结果和体制运行的需要。“随着现代政党不断发展,其组织结构愈严密,由职业领导取代原来的非职业领导的可能性就愈高。任何政党组织,当它发展到相当复杂的程度时,便需要一群专门从事党务活动的人,他们通过代表制度由大众选举产生,而对那些代表来说,一旦当他们长期任职,便逐渐成为代表大会处理事务的永久性代表。” 这些永久性的代表构成了政党组织内部官僚阶层的成员,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权利,他们会不遗余力地维护和巩固政党的官僚体制。

政党组织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组织内部利益和结构的分化。由于技能上的分化导致了等级体系的产生,这种等级体系也是政党机器能够顺利运行的必备条件。毋庸置疑,政党组织的寡头化和官僚化在技术上和实践中都是必要的。这是任何组织都无法避免的结果。任何大规模组织都不可避免地带来技能上的分化,这就使人们所称的专家领导成为必要。“随着组织的发展,它不仅面临更为复杂、难度更大的行政管理上的事务,而且随着这些事务愈来愈庞杂和专业化,处理它不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另外,政党组织尤其是革命党都面临着外来的巨大压力。为了应对环境的挑战,需要政党组织内部能够高度团结和集体的行动,要求政党组织能够高效率的运转。作为战斗堡垒的政党组织需要一套等级结构,如果缺乏这一等级结构,该政党将如同野蛮的黑人战斗队一样,沦为一盘散沙,后者在装备精良、纪律严明的欧洲殖民军面前不堪一击。 因此,效率压倒了民主,纪律战胜了自由,建立起能够促进政党高效运转的等级森严的官僚制度成为政党的第一选择,民主的理念和自由的追求则被束之高阁。

三、米歇尔斯的理论批判:组织理论的视角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