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圣爱:日本政党政治右倾化的双重结构分析」正文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政治开始迈向右倾化道路,而安倍晋三再次上台执政以来日本政治、外交右倾化程度达到极致。究其原因,尽管日本的政策制定权掌握在首相手中,然而由于选举等原因首相制定政策往往受制于国内政治环境,尤其是政党政治。如今,日本的政党政治,即构成政党格局双重结构的执政党和在野党整体转向了右倾化。日本政党政治的右倾化,首先表现在执政党自民党内部右派势力取代自由派及中道派势力已成为党内主流,其次表现在在野党层面,如民主党、大家之党、日本维新党等保守及右翼政党日渐趋于“自民党化”,而公民党与社会党加入保守政党的行列,并且其政策主张明显带有右倾色彩。
【关键词】政治右倾化 日本 政党政治 政党格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经过中曾根康弘、桥本龙太郎、小泉纯一郎、安倍晋三等内阁的行政改革探索,在对内外政策制定方面,官僚主导体制逐渐被首相主导体制所取代。然而,作为政治家的首相出于对选举等政治因素的考虑,制定政策时不得不高度重视国内政治环境。其中,执政党内部、执政党与各在野党之间的政治张力等政党政治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首相的政策制定过程。随着“1955年体制”的崩溃,日本政治开始迈向右倾化道路。自保守右派政治家安倍晋三再次上台执政以来,日本政治右倾化程度达到极致①。从1990年代初开始,在执政党自民党内部,随着保守自由与保守中道联合势力逐渐失去党内优势地位,保守右派势力已基本掌控政权。日本第一大在野党民主党在政策主张上日益接近自民党,逐渐右倾化。曾代表日本革新势力的在野党社会党和中道政党公明党通过修改基本路线和政策走上保守化道路,日本共产党也从社会主义革命政党转变为追求现实主义的国民政党。2012年第一个右翼政党日本维新会的成立也给日本政党政治增添了右翼色彩。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有不少学者研究日本政治的右倾化,多数研究认为,日本政治右倾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执政党及各在野党整体向“右”。然而,前人把研究重点放在日本政党政治与政治右倾化的关联性分析上,却忽视了日本政党政治右倾化本身的研究②。本文试图从自民党内部各派系之间及其与各主要在野党之间格局变化的两个层面来分析日本政党政治的右倾化及其影响因素。
一、日本政治右倾化的新特征
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近年来日本政界的政治右倾化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新特征。
第一,政治右倾化从保守政党的意识形态、政治理念层面提升至政府具体的政策及制度层面。90年代,以自民党为中心的保守政党主要在其执政理念和价值观上增添了右翼色彩,如小渊惠三在国会设立“宪法调查会”,出台有“战争法”之称的《周边事态法》,并在国会上通过《国旗国歌法》之外,其他内阁的政策行动上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右倾举措。而2001年小泉纯一郎执政后,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及制度逐渐转向右倾化。小泉内阁在国会上不仅通过了使日本向海外派遣自卫队合法化的《反恐怖特别措施法》,还通过了包括《应对武力攻击事态法案》《自卫队法改正案》《安全保障会议设置法改正案》在内的“有事法制相关三法案”。近些年,尤其是安倍晋三再次当选首相以来,其基本政策、制度的右翼倾向化非常严重。如安倍在首届内阁中起用多名“鹰派”人物,包括前首相麻生太郎出任副首相兼财务大臣和金融担当大臣,曾经主张强制随军慰安妇并不存在及废除“河野谈话”的下村博文出任文部科学大臣,曾经试图前往独岛(竹岛)而被韩方拒绝人国的极右翼政客新藤义孝和稻田朋美分别出任总务大臣兼国家战略特别区域大臣和地方分权改革大臣兼行政改革大臣,极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的次子石原伸晃出任环境兼原子能防灾大臣。并且,2013年11月7日,安倍内阁在众议院通过了实现日本战后“国家正常化”的重要一步,制定与日本外交和安全保障政策相关的“国家安全保障会议”法案,该法案于同年11月27日也在参议院得以通过并正式成立[1]。2013年12月17日,在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和内阁会议中审议决定的《新防卫计划大纲》中,整合、提高陆海空自卫队机动作战能力的“统合机动防卫力量”的防卫方针也被导入[2]。此外,安倍把修改宪法当成其政治使命,在修宪问题上比前几任首相显示出更为强硬的政治立场。2014年7月1日,安倍内阁在临时内阁会议上正式决定修改现有宪法解释以解禁集体自卫权③。
第二,出现右翼政党。以往的日本有保守政党、革新政党与中道政党之分,而今随着革新政党的消失和右翼政党的出现,日本政党可以分为保守、中道与右翼。日本维新会是日本唯一的右翼政党,于2012年9月由大阪市市长桥下 成立,并于同年11月与极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率领的太阳党合并④,其会员由比较激进的右翼及右翼倾向的政客组成⑤。2013年5月13日,日本维新会的共同代表桥下 扬言,“战时作为安抚士兵的手段,慰安妇制度在当时有存在的必要性,这个道理谁都会明白”[3]。在2014年2月17日的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就为安倍当历史使命的修宪一事,日本维新会的国会议员团干事长代理园田博之称,“修宪是一项紧急课题,安倍以此为目标没有错,但安倍的各项努力远远不够,要实现这些‘愿望’,必须加倍努力”[4]。25日,维新会在众议院议院运营委员会的理事恳谈会上提议,在国会内设立调查机构,以对承认日军强征慰安妇的前官房长官河野洋平的“河野谈话”进行有关核实[5]。维新会及维新党的成立表明日本在政党体制方面也逐渐转向右倾化⑥。
第三,政治右倾化导致了日本社会层面的右倾化。在日本,不仅政界严重偏向右倾化,新闻媒体频繁报道右翼主张及言论,连学界、教育界及舆论界里右翼人物及主张也广泛存在,而且,这些右翼观点及主张已经变成了日本篡改其侵略历史,美化战争,修改和平宪法等的实际行动。例如,“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以下简称“编纂会”)⑦于1997年1月30日正式成立,该会的成立背景是1990年代后期,日本步入新保守主义时代之后,在战争责任认识、战后赔偿和谢罪、修订和平宪法、维护战后天皇制、公式参拜靖国神社、建立日本国防军、支持自卫队开出海外等许多重大问题上,政府当局的观点趋同右翼观点并逐渐转为右倾化。“编纂会”是一个拥有一万多名会员,在国内设有48个支部的学者团体,能量巨大,其成员几乎包罗日本所有的右翼学者。该会的核心观点在于赞美战争、国粹主义与蔑视女性,其目标是编造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进入21世纪后,随着日本政坛继续向右转,“编纂会”得到自民党、民主党等政界众多政客的支持。2004年1月29日,自民党议员组织歪曲历史的“考虑日本前途与历史教育议员之会”,全面鼓动“编纂会”的教科书在全国推行,时任自民党干事长的安倍晋三向全国地方议会的自民党议员发出通知,要求支持“编纂会”[6]。时任文部科学大臣的河村建夫于6月14日出席“编纂会”的研讨会并发表演说,表示“编纂会历史教科书的诞生是一大进步”[7]。“编纂会”还得到了大企业和不少学界、文艺界、体育界和宗教界人士及传统右翼组织的支持。该会涵盖了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
成立于2006年12月2日的“在日不允许有特权市民会”(以下简称“在特会”)主张废除在日韩国人、在日朝鲜人的特别永住资格及其各种特权,同时对“历史认识问题”“日本核武装论”等各种议题发表各种极端的观点。“在特会”经常组织游行活动,每周日都会在日本各大城市举行各种抗议活动或街头宣传活动。“在特会”势力逐渐扩大,从刚成立时仅有的130名会员,现已发展为14693名[8]。该团体原本从反对在日韩国人、朝鲜人特权,如今发展成反对一切外国人。东京都新宿区的新大久保街是“在特会”游行的主要地方,每逢星期日,会有几个人或者数十人拿着日本国旗,在韩国料理店集中的大久保街高喊“让韩国人滚出日本”“吊死韩国人”“取消韩国人特权”等口号。而在大阪市鹤桥商店街也平均每月一次爆发叫嚣“让韩国人去死吧”的“在特会”街头演讲活动。2012年9月8日,“在特会”曾组织人员到中国驻福冈领事馆抗议中国在钓鱼岛的巡航活动。
在新闻媒体与社会舆论界里,近年来也不断出现右倾化现象。《产经新闻》《周刊文春》《夕刊富士》等报刊经常刊登批判中国、韩国的报道,由媒体记者撰写的批判韩国的书籍近两年也接连出版发行,如有铃置高史的《对抗中国的日本,追随中国的韩国》(2013年)、室谷克实的《恶韩论》(2013年)等。
如上所述,近些年日本政治右倾化现象非常严重,但是如不少日本学者所强调的那样,右倾化并没有成为日本社会思潮的主流。尽管如此,日本右倾或右翼势力也并不像有些日本学者所主张的那样,仅仅占其社会的一角,而是广泛存在于社会各界的各个层面且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二、自民党内部保守右派势力的扩张及政权的右倾化
1990年代初,在战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政党分化改组中,自民党丢失了控制长达38年之久的执政权。然而,在短暂的下野后,自民党通过与呈现出保守化倾向的社会党、公明党以及持有浓厚保守主义观念的自由党、保守党、新党先驱的合作,在不同时期分别组建以自民党为核心的“自社先”“自自”“自自公”“自公保”“自公”的联合政权,完成了从有限参政、幕后主政到重新执政的“夺权三部曲”[9]。同一时期,作为牵制自民党的革新力量代表的社会党的势力逐渐衰微,在国会选举中连续败北,已无法对自民党构成牵制因素。在保革政党体制瓦解的情况下,作为抗衡自民党的力量,代替社会党而崭露头角的是新保守政党的民主党。从此,日本政党体系由保革对立结构转变为保守两党对立的结构。但在政治军事大国化、强化日美同盟关系及修改宪法等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与对外政策上,民主党的主张与自民党的观点没有实质性的差别,有时其主张甚至比自民党还要强硬。因此,民主党崛起并成为日本第一大在野党不仅没有对自民党的右倾路线起到任何的制约作用,反而减少了自民党推行强硬政策的阻力,促进了自民党政权向“右”倾斜。
自民党政权右倾化的原因,首先与自民党内部保守右派势力的扩张有密切关系⑧。长期以来,就自民党派别政治,日本学术界有一定论,即福田派和中曾根派为保守右派,又称“鹰派”;大平派和三木派为保守自由派,又称“鸽派”;田中派为保守中道派;其中田中派为最大势力。自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20年间,除70年代后期,福田派里出任一名首相之外,其他时期的首相都出自田中派和大平派的联合势力。而且,在田中派长期执政时期,政府的政治理念及对外政策偏向自由主义。然而,进入90年代中期,由于小泽派从后继田中派的竹下派中脱离,再加上小渊派和尾山派相互抗争,田中派的实力大为减弱。同一时期,在后继大平派的宫泽派里也出现了内部分裂,分为加藤派和河野派,河野派又从宫泽派脱离出来并建立了新党派,受其影响宫泽派的实力也大为减弱。尽管如此,宫泽派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了其在自民党内部的影响力。例如在宫泽喜一首相的主导下,政府发表了“河野谈话”,还实现了与社会党的联合政权。但是,随着桥本龙太郎的下台和从90年代中期开始的社会党实力的不振,保守自由派与中道派联合势力逐渐失去在党内的优势。自小渊惠三上台并与公明党联合执政以来,尤其是森喜朗当上首相后,保守右派势力不断扩张并开始掌握党内实权。2000年鹰派政治家小泉纯一郎当选首相后,保守右派势力继续扩张。小泉之后当选为首相的安倍晋三、福田康夫为被称为极右派势力的自民党旧岸派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