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锋:瑞典政党是如何处理党政关系的」正文
由于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晚,瑞典现代政党制度直到一次大战结束后才形成。议会五个政党长期共存达近七十年。二十世纪末有几个小党进入议会,但仍然未能打破社民党主导瑞典政治舞台的局面。这一议会民主国家中的独特现象为其政党政府间关系打下了深刻烙印。
第一节瑞典政党政府概况
一、政党的产生与政党政府的沿革
瑞典现代政党制度的产生是其工业化进程的产物。普选权与议会民主的胜利又促进了瑞典政党制度的成熟和经济现代化的发展。
(一)首次宪法改革
十九世纪初当议会民主已经在西欧取得决定性胜利时,瑞典还是个君主制国家。1809年瑞典在对俄战争中惨败,其固有领土近一半被割占。独裁而无能的国王为国家带来的沉重灾难使人们决心进行变革,以追上欧洲的发展。这一年,瑞典制定了宪法并决定按照分权原则对王权进行制约。宪法规定国王的所有决策都必须得到国务委员会的批准和副署,立法权也必须由国王和议会平等分享,而国家的财权,特别是征税权只能掌握在议会手里。为了保证这些改革的实施,1810年瑞典还从资产阶级革命的故乡--法国“引进”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元帅来做国王。但这位波拿多特一世(Jean Baptise Bernadotte)的独裁作风丝毫不亚于他的前任。1809年宪法在后来的半个多世纪中实际上名存实亡。
十九世纪下半叶瑞典开始了工业化进程。随着工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新生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长。围绕着维护宪法和制约王权问题议会里出现了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两派。多数议员认为,要使瑞典跟上欧洲发展之关键在于改革国家政治制度,使议会体制更加反映社会发展现实和正在上升的资产阶级利益。1866年瑞典决定把议会由等级制改为两院制,议会第二院(The Second Chamber)即下院实行直接选举。但其在选举人和被选举人之收入和财产上的规定使议会上院变成了贵族、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天下,下院变成了主要有工厂主、商人和农场主等新兴资产阶级代表参加的论坛,而广大劳苦大众仍被排除在议会之外。
( 二)现代政党组织的出现
这次改革发生于瑞典工业化起步之际,反映了新生的资产阶级参政的要求。议会由过去的每五年开一次会改为每年召开会议,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影响明显增长。议会中的政党活动也随之活跃起来,因议会中争论的问题不同,议员中经常出现不同的党派。但当时的党派组织很不稳定。1867年瑞典议会中成立的第一个政党是农民党(The Peasant Party)。作为地主阶级和封建贵族的代表,它在后来的二十年中在议会中起着主导作用。1900年议会中的自由主义组织联合成立了自由联合党(Liberal Union Party)。1902年该党成立了全国性自由党竞选组织,开始向议会之外发展。1904年农民党与议会其它保守主义组织联合建立了全国性竞选组织,也开始向全国发展。它们分别是自由党(The Liberal Party)和保守党(The Conservative Party)的前身。这时工业化在全国迅猛发展,大批农民破产后转入工业使瑞典出现了一个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由此在瑞典得到迅速传播。1889年社会民主工人党(简称社民党)成立后积极投入并领导了瑞典工人阶级争取政治民主权利和改善经济条件的斗争。1896年该党领导人布兰亭(Hjalmar Branting 1860-1925)当选为全国议员,1906年该党在议会成立社民党议会党团,从而完成了由群众性政党向议会政党的转变。
随着社民党的崛起,议会由保守党为主导开始向保守党、自由党和社民党三足鼎立方向发展。1910年一批中下层农民代表从保守党分离出来并于1913年成立了农民协会(The Farmers Federation)。1915年代表中上层农民和中小地主利益的农民全国协会(The All Swedish Peasants Union)成立。这两个农民组织在1917年大选中同时进入议会,从而也完成了由群众性组织到议会政党的转变。1921年这两个组织合并成为农民协会(The Peasants Association),就是今天的中央党(The Center Party)的前身。
这时蓬勃发展的社民党却发生了分裂。由于党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等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1917年社民党青年组织和一部分知识分子党员分裂出来,成立了社会主义左翼党(The Socialist Left Party)。在同年大选中该党也进入议会。1921年,这个党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改名瑞典共产党(The Swedish Communist Party)并加入了第三国际。这个党几经演变,最后变成了今天的左翼党( The Left Party)。
(三)公民选举权的扩大
瑞典现代政党制度发展与瑞典公民普遍选举权的变革是分不开的。公民选举权的不断扩大使中下层民众得以参与政治事务,与他们联系密切的政党随之得到了较快发展。
如前所说,1866年议会改革对新生的资产阶级参政提供了机会,但选举法关于选举人和被选举人的财产与收入等的诸多限制,使得绝大多数劳动人民对国家大事难以问津。因此,社民党自一诞生就把普遍的、平等的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其实现工人阶级社会解放的重要目标。自由党为了正在上升的资产阶级利益和与保守党争夺选民的需要也积极地支持这一主张。1902年5月15日议会在自由党提议下,首次讨论普选权问题。同一天社民党在全国发动12万工人举行罢工支持这一正义主张。这次会议虽然没有就普选权改革通过任何决议,但在群众强大压力下议会不得不在原则上同意实行这一改革。
为了争取主动,1907年保守党就选举权改革问题提出了妥协方案。尽管社民党坚决反对,这个方案在保守党和部分自由党议员支持下获得了通过。法案决定不再对下院选举人和被选举人提出财产要求,但要求他们是年满24岁、服完兵役并连续三年交纳税收的男性。上院中选举中对被选举人的年收入要求被降至3000克朗或有5万克朗的财产。在省市议会选举中,富人和其财产的选举权被限制在穷人的40倍以内。这次改革虽然很不彻底,但它对富人及其财富的权力进行的约束和其它变革,仍然使有选举权的人数占总人口比例由1908年的9.4%上升到19.3%。1911年大选首次实行这一制度,社民党在下院席位中由35席增加到64席,与保守党并列为议会第二大党。1914年大选中社民党跃居议会下院第一大党。1917年大选中社民党与自由党获胜后组成了以自由党领袖为首相的联合政府。1918年政府在议会提出了普选权法案,主张给妇女以选举权并取消对选民的收入和财产要求。这一法案在议会下院得到通过,但在上院却被否决。同年夏天,欧洲大陆革命气氛高涨,联合政府抓住时机再次提出普选权法案并使之获得通过。
这项改革使有选举权的民众由占总人口的19%猛增到54%。1926年著名的社民党理论家尼尔斯.卡莱比(NilsKarleby)这样说:“金钱和选票都是人们施加影响的方式。同等的财力和同等的选票都是人们想往的。平等的选举权虽然并不能给人以同等的影响,但选举权可以成为购买力的补充。通过普选权人们可以赢得进行国家干预的机会,进而影响购买力的分配。”历史的发展证实了这一论断。1随着这一改革的实施,数以百万计的劳动人民开始行使其政治权利,从而改变了瑞典政党之间的力量对比。
( 四)走向议会民主
选举权的改革与扩大促进了政党制度的发展,加强了议会的地位,促使国家权力由封建王室向民选机构的转移,从而加快了国家政治体制由君主制向君主立宪制或议会民主制的变革。瑞典国王预感到这一变革对王权的致命威胁。1907年古斯塔夫五世(Gustaf Ⅴ,1907-1950)拒绝出席其加冕仪式,以表达其日渐被贬为象征性和礼仪性代表的不满。一次大战爆发前夕,三万多农民聚集在王宫广场上抗议政府裁减军备的政策。古斯塔夫五世感到他夺回政权的时机到了。1914年春他在王宫广场上公开发表的反政府讲话触发了一场宪法危机。在国王拒绝收回其讲话情况下,自由党首相宣布政府辞职,国王所喜爱的保守党人上台组阁。但在1917年大选惨败后保守党首相拒绝留任。国王不得不召见获胜的自由党主席艾登(Nils Ed′en),并忍痛答应他提出的两个条件:自由党将与社民党联合组成政府;国王将忠诚地接受政府政策,并不再擅自发表政治性讲话。这一事件和1918年的普选权改革胜利标志着议会民主在瑞典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五)瑞典政党及其力量对比的演变
1921议会首次按照新选举权法进行大选,议会中左翼政党得票上升,右翼政党影响下降,五大政党力量对比出现了明显变化。社民党得票36.2%,增加6.5个百分点,共产党7.8%,增加1.4个百分点。保守党得票25.8%,下降2.1个百分点,自由党得19.1%,下降2.7个百分点;农民协会11.1%,下降3.1个百分点。资产阶级政党在议会仍然保持多数。其它一些小党也参加了选举,但都未能进入议会。
这样,一次大战结束之际,也就是瑞典工业化基本完成之时,其现代政党格局正式形成。之后虽然举行过多次大选,但议会中这种五党共存的局面,直到1988年环境党(The Environmental Party)进入议会才被打破。苏联东欧巨变后,两个右翼政党 基督教民主党(The Christian Democratic Party)和新民主党(The New Democratic Party)1991年大选后同时进入议会,而环境党却因竞选失利而被拒之门外。1994年大选中环境党得以重返议会,而新民主党因其领导人公开支持种族主义而被选民所抛弃。议会中这种七党共存的局面被后来的几次选举固定下来。
瑞典议会中这种长期稳定的政治格局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选举法规定,一个党在大选中得票必须超过总票数之4%或者在全国24个选区中的某个选区得票超过12%才能进入议会,可能是主要原因。国家对进入议会的政党按其在议会席位多少提供财政支持,全国大选与省、市两级地方选举在同一天举行等,也使得那些新成立的小党难以与大党相竞争。
(六)主要瑞典政党情况
现在瑞典议会中共有七个政党。其中五党是老党,起码有70年以上历史。按意识形态从右向左,它们分别是保守党、中央党、人民党、社民党和左翼党。还有两个新近进入议会的政党:环境党和基督教民主党。前者历史较短,后者却已有40多年历史。其主要情况如下:
保守党主要代表封建贵族、大地主、大资本家和高级军官的利益。1914年后长期保持着议会第二大党地位。1930年前曾四次组织少数派政府。1938年它改名为右翼全国组织,1952年又改称为右翼党(The Rightist Party), 1969年改名为(The Moderate Union Party)温和联合党,又称保守党。1928年保守党曾得票29.4%,之后逐步下降。七十年代布曼(G Boman)任主席时,该党减少了极右翼色彩,也不再笼统地反对社会改革和社会福利,使该党地位回升。其新自由主义主张受到一些中产阶级选民的支持。1979年它再次成为第一大资产阶级政党。1976年至78年,1979至1981年它两次参加由中央党主席为首的三党联合政府;1991年至1994年它曾联合基督教民主党、中央党和人民党上台执政。近年来该党大幅度调整政策,由福利社会反对者转为“拥护者”。在2006年选举中它与中央党、人民党和基督教民主党组成竞选联盟,吸引了大批中间选民,得票升至26.2%。10月以保守党主席瑞菲尔特(Fredrik Reinfeldt)为首相的四党联合政府上台执政。
中央党原名是农民协会,1936年至1939年和1951年至1957年曾四次与社民党联合组阁,1957年因职工退休金问题与社民党分手并退出联合政府。1958年它改名中央党,其政策重点由维护农民利益向维护生态平衡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向调整,在政治上它逐渐向人民党和其它资产阶级政党靠拢。随着中间阶层力量的增长和环境保护问题的上升,中央党得票增多。在1973年大选中该党主席费尔丁(T Falldin)狠抓核电站安全问题,一举得票25.1%并使其跃居议会第二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