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西林: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的历史教训」正文
内容提要: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迟迟没有把改革提上日程,从而错过了改革与发展的大好时机,使得自身执政地位动摇;二是到20世纪80年代中提出并开始改革,但遗憾的是苏共在改革方面又陷入了重视宣传效应、忽视实际结果、严重脱离国情的失误,以至于改革的进程与结果都与预期目标与初衷背离,终致执政地位丧失。苏共的结局给我们提供了两条教训: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路径,所以,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一定要适时提出、并持续不断地推进改革;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必须遵守两个根本原则:一是改革一定要适合本国国情,充分考虑其现实性,切忌玩花架子;二是改革不能急于求成,充分考虑其自身的规律性,不揠苗助长,以免欲速不达的结果。
谨以此文纪念伟大的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因为这个党曾经为建立那种人类出于自身本性而久已向往的全新的生活方式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关键词:苏联共产党 教训
引 言
本文涉及的事件其发生距今已有约15年的时间。如今尘埃落定,一切都清晰起来,这时我们的研究或许更能接近真实一些。
正文之前先作一个引言,内容有三:一是介绍一些资料;二是谈谈关于苏联剧变的具体内容;三是介绍一下国内外关于苏联剧变和苏共下台原因和教训研究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点,资料。
要弄清苏共丧失政权的原因与教训,当然要阅读大量的资料,特别是第一手资料,观点只能建立在材料上,不能想当然。这里给大家举几种基本资料,有兴趣研究这个问题的话,这几种资料可以说是必读资料。这些都是当事人写的第一手的东西。
主要有这样一些: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新华出版社,1987.12)
这本书是当时作为苏共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为解释苏联改革中的对内对外政策而写的,出版时轰动一时。在这本书中,戈尔巴乔夫从一个苏共老党员、从一个曾在不同层次担任领导职务多年的苏共干部、从一个总书记的角度,对斯大林时代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对苏共20大和赫鲁晓夫的政策、对勃列日涅夫和科西金1965年开始的经济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问题,重新作出了评价。同时,用主要篇幅详细介绍和分析了苏联当前改革的根源和实质、措施和步聚、问题和前景。全文阐述并论证了戈尔巴乔夫与苏共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理论和观点,还阐述了苏共在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方面的新思维。这是了解、认识、分析和研究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执政实践及结果首先要阅读的资料。
叶•库•利加乔夫:《警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8)
利加乔夫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共书记处书记,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是仅次于戈氏的苏共“二把手”。该书于1992年出版,当时书名为《戈尔巴乔夫之谜》。1999年再版,更名为:《警示》。书中记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高层中大量的人和事,特别是对戈领导的改革进行了反思。由于利加乔夫是苏共传统派(亦称“左派”)的代表,他的许多观点受到很多人的诘难。利加乔夫在书中总结了苏共下台、苏联剧变的原因与教训。他写道:“之所以在我国能发生这一切,最主要在于,苏共在社会中的领导作用先是被削弱,而后被完全消除。苏共从政治、思想和组织中被排挤出去,在党的内部形成各种派别。投机分子、民族分裂分子向党和国家、共和国党和权力机构的渗透,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国家领导形成一派,他们的立场转向消灭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所有这些都是毁灭苏共链条的环节。”这是利加乔夫的基本观点。而在我看来,利加乔夫在这里还只是谈到了结果,仍然没有分析原因。当然,这是个人看法,供参考。
尼•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0)
雷日科夫从1979年起就担任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第一副主席;1982――1985年任苏共中央书记、苏共中央经济部长;1985年9月――1991年1月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总理)、苏联总统委员会成员。本书是雷日科夫对苏联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的回忆与反思。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苏联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的情况,分析了改革失败的原因,记述了苏联解体的经过。由于作者的地位(政府总理,即与戈尔巴乔夫分别为党政一把手)和作者学者型的严谨、公允与客观的立场,该书提供的情况,不失为我们了解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改革的真实内幕、苏联发生剧变乃至解体和苏共下台的原因、以及这一时期执政的苏共的种种失误与失败的教训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著:《我的自白》(中译名:《叶利钦自传》)。这本书大至相当于一本叶利钦自传。叶利钦所代表的政治势力、叶利钦主要的政治主张、以及叶利钦本人在同戈尔巴乔夫及其所代表的中间势力的较量中、同卢基扬诺夫和利加乔夫等人及其代表的保守势力的较量中都取得了胜利,可以说叶利钦一派政治力量是苏联剧变中最大的赢家。叶利钦在该书中详细地论述了从戈尔巴乔夫当上苏共总书记到“8.19事变”前后苏联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是我们研究苏联剧变的非常宝贵的第一首资料。叶利钦出生于1931年,1968年他37岁时就任斯维尔德洛夫州委第一书记,1981年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1985年任苏共中央书记、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86年2月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87年11月被解除政治局候补委员和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职务;1990年1月他组织了苏共“民主纲领派”,同年5月29日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同年7月12日,在苏共28大上宣布退出苏联共产党。叶利钦这样的经历和地位,居然最终都抛弃了苏共,而且是不惜牺牲自己的政治生命,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作为苏共高级领导人所能享受的种种特权,义无反顾地抛弃了苏共,他的经历,他的行为和他的选择比起一般人的情况来,更能深刻地说明苏共为什么会被苏联社会与人民抛弃!所以,叶利钦这本自传非常值得一读。
在该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叶利钦从小接受共产主义教育,是苏共和苏联制度的坚决拥护者。他衷心拥护并认真实践苏共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自己从事过的各个岗位上都卓有成就,由此而进入苏共领导层,并且从基层领导一直到进入苏共中央核心领导。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叶利钦从衷心拥护苏共到坚决反对苏共的政治态度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苏联人民对苏共的态度的变化过程的注解和缩写。从叶利钦对苏共的态度变化中,我们或许可以更好地领会到苏联为什麽会发生如此变化、苏共政权为什么会被苏联人民推翻的原因和教训!
这本书中译本由东方出版社1991年3月出版,当时还是内部发行,所以不贵,才三块 多钱一本。
还有一本书是必读的,即原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戈尔巴乔夫办公厅主任瓦列里•博尔金著的《震撼世界的十年――苏联解体与戈尔巴乔夫》。中译本由昆仑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这本书我不多说,仅从作者的地位就可看到它的份量!
我还想给大家推荐介绍的一种书是前美国驻苏联大使小杰克•F•马特洛克写的《苏联解体亲历记》(上、下),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5月中文版。作者长期从事对苏联和苏共的研究,并且从1961年起就断断续续地在美国驻苏联的大使馆和其他机构工作。特别是从1987年起直到1991年,在这翻天覆地的四年中,一直担任美国驻苏联大使,确实如作者所说,他亲身经历了苏联解体和苏共下台的全过程。该书是一部局外人依照自己近距离、全方位、全过程地观察,对苏联解体作出的详细记述。并且由于作者代表一个地位极其特殊的国家,所以他能既是一个局外人,又具有某种特权进到内幕,更实际、更深入地了解、分析和研究所发生的事件。他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权,是由于他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具有号召力的国家――美国的全权代表。一般说来,美国的立场和态度在多数情况下都能得到整个西欧、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联合国的认同与附和。因此,苏联事变中的各方――既包括各加盟共和国,又包括各政治派别(包括戈尔巴乔夫)都首先要争取得到美国的支持。美国大使是与美国沟通和联系的最可靠、最快捷、并且也是美国政府最信赖的官方渠道和桥梁。包括戈尔巴乔夫在内的各派和各种政治力量都千方百计地要与美国大使见面,向其阐述自己的观点、论证自己要达到的目的,向其倾述自己的苦衷和难处。目的是想通过美国大使将这一切信息传递给美国政府,以期得到美国的认可和道义与物质方面的支持。至少争取到使美国不公开表示反对!这样他们心中似乎才有了底气。不管人们对此有什麽看法,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所以,我说作者所处的地位和角度特殊。在很多时候,美国大使甚至比苏联国内任何一派(包括戈尔巴乔夫)得到的信息和情报更多、更快、更真实。比如,在叶利钦被解除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戈尔巴乔夫的苏共与叶利钦派基本上彼此间是封闭的,只有美国大使两边都能接触,并且两边的情况都了解,并且往往还帮两边向对方传话,同时也对两边进行调解。又比如,波罗的海三国在宣布独立前首先派代表去见美国大使,并极力想得到美国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想让美国向戈氏施压,使其放弃使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念头。又比如,在“8.19事变”前夕,俄罗斯极端民主派的著名代表,当时的莫斯科市市长加夫里尔•波波夫就得到了克留奇科夫、亚佐夫等人图谋发动政变推翻戈尔巴乔夫的情报,他首先将这一情报告诉的是美国大使,再由美国大使报告给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贝克,再由贝克报告布什总统,最后才由美国政府转告给戈尔巴乔夫(但戈尔巴乔夫没在意!)该书记载了大量这样的背景与内幕,并且我个人认为作者的立场是客观和公正的,介绍的情况也是可信的,书中少有吹捧溢美之词,贬低诋毁之言语也不多见,所以,值得一读。细细琢磨此书,我感到作者似乎通篇都在暗示这样一个意思:与滚滚的历史潮流相比,人的作为是多麽的微不足道!
第二点,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苏联剧变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说苏联剧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1991年下半年,苏联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变化。变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执政的苏联共产党下台、苏共建立的国家灭亡(解体)、苏共建立的制度改变。
关于第一个方面,其标志性的事件是:1991.8.29,苏联最高苏维埃正式通过决议,决定终止苏联共产党在全联盟范围内的活动,并将苏共的财产和档案交由内务部负责处理。这样,从1917年10月革命后即成为执政党的苏联共产党,在执政74年之后结束了其执政党的地位,正式下台。
关于第二个方面,其标志性的事件是:1991.12.21,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抛开中央政府不顾,在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府)集会,签订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正式宣告“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并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告:“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将停止存在。”(苏联共有十五个加盟共和国,这次集会格鲁吉亚没有参加,原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已于1991年3月宣布脱离苏联独立,也没有参加,此外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全部参加);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至此,1922年12月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在存在了69年之后正式消亡。
第三个方面是一个过程:即在苏共下台、苏联解体之后,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这些国家纷纷改制――经济上实行全面的私有化;政治上实行多党制,并且几乎都是激进民主派上台执政;外交上纷纷向资本主义国家靠拢。总之一句话,原苏联境内的国家在独立之后,纷纷走上了所谓的“资本主义道路”。
苏联的剧变极大地震撼了世界,成为20世纪世界上发生的最重大事件之一。这一事件的发生,立即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其国际影响之广泛和深刻,足以同一次新的世界大战相比拟。英国《经济学家》周刊1992年12月26日载文评论苏联剧变时说:“作为一次政治地震,苏联帝国的解体是里氏震级表上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这次地震的第一次冲击波产生了十几个新国家,推倒了许多政府,打破了旧的世界格局。这次地震对一切都发生了影响。这仅仅是开头。到余震停止和尘埃落定之时,整个世界的面貌将会完全不同于过去。”
苏联剧变的三个方面中,苏共下台是关键、核心、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苏共一直是苏联的执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