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探讨中国的民主

作者:李凡发布日期:2009-07-08

「李凡:探讨中国的民主」正文

一、中国民主发展的历史

1、近代社会民主开始进入中国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民主思想的产生,这是一个历史事实。在中国出现民主的思想是在近代历史中从国外传入的。清末,民主思想从境外传入,引起中国思想界的关注,并成为辛亥革命中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五四运动时期,科学和民主成为思想界的两大旗帜,民主也因此而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彻底改变了传统中国思想的主流内容,成为以后中国思想界的主流之一。但是这个时候的民主也只是停留在知识界,停留在口头上,民主在中国没有落根。其实,在那个时候,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保守主义,也无论是法西斯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对“民主”表示敬意,称自己为“民主”的,实际对民主的理解和解释是有非常大的歧异的。这是从思想界而言。

从中国近代政治的历史而言,民主在政治上的命运就更加显得不顺利了。1912年到1913年,在袁世凯统治时期,中国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有近4300万选民参加的全国大选,选举国会议员。这个选举虽然出现问题很多,但是最终反对党国民党赢得了选举的胜利,囊括了大多数的国会议员的席位,表明这个选举还基本上是公正的。

[1]之后的近100年里,无论是北洋、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再也没有进行过这样的全国性选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遗憾。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这是其它任何一个大国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1949年前,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没有民主;1949年后,共产党政府的民主内容也越来越少,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除了政治上的动乱之外,就是出现了一个无法无天的高度专制国家。这一段历史不会有人去反对,这是公认的。

但是历史学家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对中国的民主却抱持比较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中国从清末到现在,在经过了100多年的选择和对比之后,中国人最终还是认为民主好,认为中国仍然会走上民主的道路。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就是持这种比较乐观态度的人,他就认为中国的民主在经历过150年的探讨之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内容“民主政治”也就是选举政治很快就会要有结果,中国会很快就通过历史的“瓶颈”而进入民主社会了。[2]也许,历史学家的这种乐观情绪可能是对的,因为中国在民主政治问题上的反反复复的经验证明,这个民主毕竟还是中国人想要的东西,比较历史上的那些陈旧的专制主义的东西而言,民主毕竟还是一个“好东西”。既然世界能够接受,为什么中国要拒之于门外呢?这个“好东西”于中华民族是有益的。

实际上,在世界全球化的过程中,在绝大部分国家都承认民主,并将民主作为一个政府政治准则的时候,中国文化就是再保守也无法拒绝民主的到来了。

2、改革开放以来民主的发展

中国从1976年以后逐渐开始的改革开放的历程,从政治的角度而言,也是一个追求自由民主发展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历史的事实,是无可否认的。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就政治改革而言,进行过两次。一次是邓小平主持的“庚申改革”,时间在1982年,主要内容是废除了领导干部的终身制,建立了退休制。其实,这个改革更深的含义是对文革的反思,反对文革中出现的高度专制主义,并因此而启动了中国的政治改革,推动了中国的政治空间扩大的进程。第二次政治改革是在80年代后期。如果说第一次改革基本上是在反思文革的话,而第二次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对比国际上的经验,要求加速中国经济政治的改革,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第二次政治改革内容广泛,涉及到政治改革的几乎所有方面。从第二次改革的主要内容看,虽然是以加强效率为目标,但是民主倾向更加增加,尤其是在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等方面,已经走得很远。这个改革虽然没有推动下去,但是改革的一些内容,包括农村的基层选举,成为之后中国政府推动民主的选择,形成了90年代开始的动员式民主的主要内容。[3]

90年代以来,在中国政府的主导之下,推动了以农村基层选举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改革。这个改革将“民主选举”[4]推动到中国社会最底层的阶层,也就是农民。但是,虽然这些农民教育程度低,文化差,经济总体水平很低,看起来是一个不能进行民主的社会阶层,实践的结果却证明,就是这样的农民可以把民主进行得很好,在他们之中出现了积极参选、自我治理、维护权益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活动,开始把农村推入到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之中。由于农村民主的成功,使得民主的发展再次扩大,重新进入城市,影响了城市基层民主的发展,并进而把影响扩大到基层政府,包括县乡两级同时在党内和政府体制内都引起巨大的反响,要求民主的呼声开始响彻所有的政治和社会领域,这是一个从来没有想到的结果。说是叶公好龙也罢,说是基础不够也罢,基层政府的总体反应是消极的,它们不愿意看到民主干涉到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们希望用民主的方法将群众圈在里边,但是,跳出了这个圈子,进而涉及到他们利益的时候,他们从民主的支持者变成了实际上的反对者。这样,中国民主的发展就遇到了全世界民主发展所碰到的共同问题,就是民主的停滞和民主能否持续发展和巩固的问题。有幸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毕竟产生了一些具有民主意识的地方干部,他们将这个动员式的民主在某些地方继续向前突进,进行了地方政府的创新,这些改革保持了政府推动为主的积极内容,为政府继续推动民主的可能性保留了一个渠道。

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另外一种变化,我们称之为维权式民主或者参与式民主。这种类型的民主和前边的不同,但是有渊源关系。这种民主的出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自由民权运动所带来的。它的核心内容是用民主的手段维护社会公众的基本权益,这种权益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内容,例如生存权、教育权、环境权、物权、法律平等权、集会结社权、人权等等,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求社会进一步的自由化、自治化,要求限制政府权力,维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推动法治化的实现。目前,这种民主的发展状况看起来发展很快,但是问题也很大,主要是中国社会的组织化程度太低,公民社会仍然弱小。但是,这种民主的发展扩大了公民社会的参与要求和参与渠道,要求政府和公众展开对话,要求介入公共政策的建立,要求进入政府体制进行参与,这样的发展趋势还会进行下去。

上述的民主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发展的历史状况,表明中国的民主正在从历史的记忆中走向现实,也可能诚如历史学家们所说,中国政治民主发展的瓶颈快要突破了,历史将要驰出三峡,而进入宽广的空间了。如果这样,中国民主发展的前景也可能就是乐观的。

二、实践中的中国民主

对于民主的理论评述,西方思想和学术界已经是汗牛充栋,多的数不胜数。这些包括西方民主发展的定义、理论、路径和方法,也包括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民主化发展的理论研究。许多西方的学者在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探讨中国的民主发展,试图想证明民主是普世的,世界各国能接受,中国也应该接受。因此,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西方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关于中国民主发展的理论。大部分人是想通过中国的例子来证明他们的方法和理论的正确性,这些无可非议,学术上的探讨本来就是如此。但是,如何能够正确的理解中国的民主发展,却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例如,许多学者看到了中国农村的选举,也就是投票日的活动,包括投票点票等,但是却很少有机会看到投票日之前所进行的活动,例如,候选人是如何产生的,选举委员会是如何运作的,也就是在投票之前的内部运作。如果根据所看到就进行研究,而没有看到的就不作为考虑,这样的研究结果肯定是会有问题的。我用这个简单的例子是想说明,在中国的政治开放有限度的情况下,了解中国真正的实际政治运作仍然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同样,对于中国民主进行理论概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中国的学者也在用这样的方法研究和看待中国的民主发展,他们照搬西方学者的理论和方法来看待中国的民主,一方面是理论上的局限所在,一方面也可能是没有机会到实践中去做事和调查,因此不得已只能用这样的方法。这样的做法有可能离开中国的实际。

相比于西方的学者来讲,中国的学者则比较容易接触实际,从实践中看到一些事情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但是,中国的学者由于并不了解西方理论的全貌,在学术上有所欠缺,因此在理论问题的研究上容易落入西方理论的既有框架,而不可能得出独到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结论,这样的结果就使得对于民主的理论上的探讨难以和国际接轨。也就是说,难以在国际研究的水平上提出自己的独到看法,这是中国学者的特点。

研究中国的民主理论并争取和国际上的同行们进行对等的讨论,需要从中国的实践中看出真正的事实证据,并从西方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中提出精粹,两者的结合才有可能得出比较准确的对于中国民主的分析,才有可能建立中国民主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我们既不主张照搬西方理论,也不主张纯粹的事实收集,而是应该在两者的结合上建立中国的理论框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我们广泛的了解国外的理论,尤其是最新的理论动态,但也要同时掌握中国最新的动态变化,根据中国的经验来做研究。我们所做的这个研究就是试图立足于这个基础之上的。

在中国,对于中国民主发展的经验研究和事实上的参与,我们是走在前列的,可能再也没有哪一个机构像我们这样能够如此深入地独特地介入到中国民主的实践中,并参与许多重要的改革实践,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到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中国民主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和国外同行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掌握并了解西方理论的最新动态,并经常和这些主流学者们进行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因此,我们希望我们这个研究能够从实践中把握中国民主发展的脉络并能够从理论中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特别是能够和国内外的同行们进行对话和交流。

三、探讨中国式的民主

什么是中国式的民主?这是一个非常有兴趣也是非常敏感的问题。说非常有兴趣,是因为一个学者大概都对回答这样的问题感到有使命感,也都想回答这样的问题。说它敏感,是因为中国政府经常用中国特色(characristics)的民主来回答对于中国不搞民主所进行的辩解,从而使得回答这个问题成了一个政治性而不是学术性的问题。我们是想在中国实践的基础上了解中国民主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并试图了解它是否和国外及第三世界国家有所差别,并通过中国的实践提出该怎样从理论上解释中国的民主,该怎样了解中国民主的特点等一系列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也许我们可以回答什么是中国式的民主,如果用英语来表达的话,我倒是愿意用“style”来表达这个中国式民主。从中国民主的发展实践来看,我们感觉到世界其它国家在民主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中国也同样遇到了,表明中国的民主问题是普遍性的。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和民主发展的理论有些差异,是有中国的特点的。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将贯穿我们的整个研究,但是在这里我们略微做些小结,便于读者阅读的方便。

1、推动中国民主发展的因素

从我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到,西方现代化理论对于理解中国民主的发展基本是正确的,尤其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更是如此。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实是推动中国民主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在中国经济发展大环境下所出现的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的转变、对外开放、社会意识形态等等的变化推动了中国民主的发展。但是如果仔细的看,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指一个单独的因素,也就是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不能代表经济发展这个因素,而是市场经济的因素扮演了更大的作用。因为中国是从一个极端封闭的、刚硬的威权体制国家出发开始实行经济改革的,因此这样的经济转变就不是一个单一的经济增长因素所能代表的,而是另有一个市场经济的改革问题在内。或者说,市场经济的改革也可能只是一个表面上的原因,而在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因此,经济对于民主的影响并不是经济的增长对民主所产生的影响,而关键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对经济制度的改革要求,对社会自由的推动作用,以及社会自由化的过程对民主所产生的影响。这个社会自由化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对民主发展的影响。因此,如果说现代化理论可以理解中国民主的发展,那也是在这样的经济和社会解放的情况下所产生的,这和一般所讲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对于民主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思想的解放、社会的解放和政治的宽松气氛。当人们从一个长期和封闭的专制社会中获得自由的时候,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