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生洛:两个美国: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正文
(陈生洛: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政治学博士。)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访谈调查对今天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进行了考察,发现在他们头脑中,同时存在着两个美国。本文对两个美国的具体内容、形成原因、大学生对其的态度等进行了考察分析。
一、从爱美国到恨美国
改革开放之初,被禁锢多年的中国大学生被西方富裕的物质生活、自由的生活方式、民主的政治制度所吸引,崇洋亲美一时成了时尚。国外的服装发型、萨特的哲学思想、美国的政治民主,先后在校园中大行其道(参见王殿卿:《引导大学生走出“自我”的迷宫》,载《中国青年研究》,1990年第3期,第26-29页)。在1989年的“政治风波”中,在天安门广场上树起的自由女神像,就是这种崇洋亲美情结的一次形象表达。
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的这种崇洋亲美情结给中国和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始终认为,中国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亲美的。因此,当《中国可以说不》之类的图书流行时,许多人还仅仅是将其看成为一种市场炒作,忽略了爱国反美情绪在大学校园内的涌动。(在1999年5月8日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之前,中国大学生对美国的看法的变化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中国国内也没有人对此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只是在一些相关研究中,提到这一问题。例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单位在1994年和1995年先后三次就中国青年如何看美国的问题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这些研究认为,中国青年对美国的总体印象不佳,中国大学生作为中国青年中的一个群体,其态度与其他青年群体没有显著的差异。参见吴鲁平:《今日中国青年对美国的态度》,载《中国青年研究》,1996年第5期,第17-19页。)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北京大学时,西方记者还期待着北大学子会向美国总统当面表达他们的亲美爱美之情。然而,北大学子站在爱国主义立场上的严厉质问,让这些西方记者大跌眼镜(参见正源:《克林顿访华言行录:美国总统的中国“建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0页-158页)。尽管如此,这一场面所反映的还只是少数大学生在特殊场合的言行,似乎还难以彻底改变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1999年5月8日,美国战机轰炸了中国驻南使馆,成千上万的中国大学生走上街头,走到美国大使馆和领事馆前,用石块和墨水瓶表达他们的愤怒之情。中国大学生对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的强烈反应,似乎在一夜之间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在一些人看来,十多年前存在于中国大学生心中的崇洋亲美情结已经荡然无存,崇洋亲美已经被爱国反美这一新的价值取向所取代。
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真的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十年时间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从爱美国走向了恨美国?美国在中国大学生的心中,真的已经从过去的人间天使,变成了可憎的恶魔?为了具体、深入、详细地分析和回答这一问题,力求得到更加贴近生活现实的答案,本人于2000年4月到2001年7月在北京、洛阳和福州三地,先后访谈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族大学等八所大学里的一百多名大学生。被访问的学生中,既有文科学生,理科学生,工科学生,也有外语类的学生,师范类学生;既有大一大二的学生,也有大三大四的学生;多数是汉族学生,也有少数民族的学生。所有的访谈都进行了现场录音,并将录音整理成了文字材料。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说明,中国大学生对美国的态度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并不能简单地用爱美国或者恨美国来概括说明。(几乎在本人进行这项研究的同时,南开大学历史系邓丽兰老师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根据她的调查,在对美国的态度上,被调查的大学生选择既爱又恨和无所谓的人数高达61.8%,选择讨厌、仇视美国的只有12.7%,选择喜欢、崇拜美国的只有8.3%。参见邓丽兰:《美国!美国?美国……世纪之交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5-186页。)在中国大学生的心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美国:一个是令人可恨的霸权主义的美国,一个是让人向往的先进发达的美国。大学生的爱国反美情绪,主要指向美国的对外政策,尤其是美国的对华政策;大学生对美国的欣赏和向往主要指向美国的国内环境,以及体现这种环境的价值观念。这两种似乎是截然对立的态度,不仅在大学生群体中同时存在,而且在一个个具体的大学生个体身上,即在一个人身上,也经常同时存在。(2000年3-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赵梅对中国人的美国观进行了调查研究。她的研究说明,在中国的其他群体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她在她的文章的结论部分指出,中国公众对美国的看法是一种复杂的“爱恨”情结……“爱”体现在多数中国民众对美国在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的正面印象上,而“恨”则表现在多数中国民众对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的负面印象上。参见陶美心、赵梅主编:《中国人看美国》,载《中美长期对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下边,我将根据访谈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对两个美国的具体内容、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应该如何看待和评价这种美国观,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二、霸权主义的美国
我在访谈调查过程中向学生提的第一问题就是,当我提到美国的时候你首先会想到什么?许多学生用“霸道”或“霸权主义”之类的词语来回答。显而易见,在许多大学生心中,美国给他们留下的深刻印象之一,就是霸权主义,他们头脑中的美国形象,首先是一个令人反感的霸权主义者的形象。(邓丽兰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她进行的问卷调查中设计了一个问题:当提到美国时,你首先想到的词汇是什么?在被调查者中,选择“世界霸权”的人数排在第一位。参见邓丽兰:《美国!美国?美国……世纪之交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11页,第181-184页。)
访谈调查获得的材料说明,中国大学生之所以认为美国是一个推行霸权主义的国家,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理由,这三点理由也是他们所讲的霸权主义的主要内容。第一,美国经常以世界警察自居,世界上的事情,不论什么,它都想管,都要插上一手,根本不尊重各国的主权和独立。第二,美国介入国际冲突,插手各国的内部事务,并不像它自己讲的那样,是为了维持世界的和平和稳定、为了推广自由民主的价值观、为了保护人权,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为了实现和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第三,美国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为了让其他国家顺从于自己的意志,经常使用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胁。
被访问的大学生们提到了许多国际问题和事件,用美国在这些国际问题事件上的行为来说明他们为什么会对美国产生这样的看法。他们提到了科索沃问题、中东问题、伊拉克问题、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反对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银河号事件、阻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轰炸中国使馆、中美撞机事件等。
在访谈调查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对于这个霸权主义的美国,大多数被访问的大学生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反感和道德上的憎恨。他们希望中国政府在中美关系上,能够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更加坚定地维持国家的独立和尊严,有的甚至推崇中国在毛泽东时代的对外政策。但是,几乎所有持这一观点的大学生同时认为,中美两国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美国可以不断地给中国制造麻烦,中国能够进行有效反击的手段并不多,中国没有与美国对抗的实力。也有少数的大学生用更加理性、更加平和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霸权主义的美国。他们认为,每一个国家都要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中国要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美国要追求他们的国家利益,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当然是作为强大一方的美国占上风的时候多,对此不应该有什么大惊小怪。这类大学生比较坦然地面对这一问题,对这个霸权主义的美国,较少有其他大学生的那种道德义愤感。这些大学生更加理解和支持中国政府目前的对美政策,认为中国目前处理中美关系的方式是合适的,完全没有必要对美国过分强硬。与那些希望中国政府对美国更加强硬一点的大学生的看法相反,他们对中国的实力反而更有信心,他们强调,中国并非在美国面前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只是目前这种处理方法对中国更加有利而已。
本人在访谈调查中了解到,影响中国大学生对美国的看法的信息渠道非常多,从人与人的直接交往,到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等大众传媒,再到更先进的传播工具互联网,所有这一切都是影响大学生对美国的看法的信息渠道。但是,对大学生来说,就霸权主义的美国这一印象的形成而言,最主要的传播媒介,还是中国国内的广播、电视和报纸,尤其是广播和报纸。有些学生可以方便地利用互联网,但是,他们上网主要是聊天和收发电子邮件,即使是浏览新闻,也主要是浏览中国国内网站的新闻,经常到国外英文网站上浏览国际新闻的大学生非常少。当问到其中的原因时,他们回答说,首先是上网的速度问题,上国外的网站速度很慢;其次是语言问题,虽然中国的大学生都有一定的英语水平,但是,阅读英文还是不如阅读中文那样轻松方便;第三,大多数大学生对国际问题并不是特别有兴趣,他们认为,从国内媒体中获得的信息已经足够了。凡是重大的国际问题,总有人把国外网站上的重要的信息和观点转贴到国内重要的BBS上,他们多多少少也能接触到这些信息,他们认为国外的媒体也有偏见,尤其是涉及到轰炸使馆这样的问题,肯定是双方各说各有理,相对而言,他们更愿意接受国内媒体的报道。
在本人的访谈对象中,只有两个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有经常到国外英文网站浏览新闻的习惯。他们说,凡是国际上发生了重大的事件,尤其是与中国有关的事件,在了解了国内媒体的报道之后,他们总要到国外的网站上看一看,进行一个比较,希望更全面地了解事实的真相。但是,他们对美国的看法与其他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美国在他们的心里,首先也是一个霸权主义的形象,对这个霸权主义的美国,他们同样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同时接受访问的另外一位英语专业的学生,也与他们持有相近或相似的看法。
长达一年多的访谈调查给本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霸权主义的美国在所有接受访问的中国大学生的头脑中普遍存在,对这个霸权主义的美国,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感情上持一种排斥的态度,所不同的只是排斥的程度不同而已,有的仅仅是反感,有的非常反感,有的极端反感,有的甚至于持一种接近于仇恨的态度。大学生的这种感觉与他们所在的地区、所处的学校、所学的专业没有太大的关系。
三、先进发达的美国
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解释在美国轰炸中国驻南使馆事件,中国大学生到美国大使馆前进行抗议示威后不久,在美国大使馆前又重新排起的等待签证的长龙?又如何解释北大、清华等中国著名大学的校园内经久不衰的出国留美热?深入的访谈调查使我认识到,问题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当你就如何看美国这一问题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时,他首先告诉你的几乎肯定是一个霸权主义的美国,一个令人反感、甚至于让人憎恨的美国。但是,这个霸权主义的美国的背后,还存在着另外一个美国,随着访谈的深入,这个美国就悄然出现了,这是一个与霸权主义的美国完全不同的美国,一个令人喜欢和向往的先进发达的美国。
许多中国大学生谈起他们对美国的看法,都喜欢把美国与中国联系起来,对美国霸权主义行为的批评经常转化成对中国政府对美政策的批评,认为中国政府的对美政策过于软弱。但是,他们并不过多地批评政府,而是习惯于把这种软弱归结为中国的贫困和落后,即所谓的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习惯于从制度和文化层面思考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往往在这个时候,他们的反美情绪就转化成了对美国的社会制度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的肯定和赞赏以及对中国现状的批判。他们在批判中国的现状时,实际上都有意无意地采取了一种标准,设想了一种理想状态。这个标准,这个理想状态,不是别的,就是美国国内的社会环境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就是他们心中的另外一个美国:先进发达的美国。
前一个美国主要指向的是美国的对外政策,尤其是美国的对华政策,后一个美国主要指向美国国内的社会环境,以及这种社会环境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如果我们看不到第二个美国,我们就不能比较全面地理解中国大学生对美国的看法,也就没有办法解释“几天前到美国使馆前游行,几天后又到美国使馆申请留学签证”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