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必坚: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根本历史经验的若干思考」正文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根本历史经验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
(一)
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三十年,我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在这个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开拓进取,创造和积累了多方面的宝贵经验。党的十七大报告概括的“十个结合”,是这些经验的完整综合和总结。而所有这些经验,从根本上说,就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解放生产力,是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中心任务。正因为我们党一以贯之、旗帜鲜明地坚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才推动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进步。
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开宗明义,有一个极关重要的概括:“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在同一篇谈话中,他还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引人注目地放到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极重要概括的起首地位。这真可谓是一语中的、一言兴邦!
围绕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来聚焦思考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根本历史经验,来深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认识和理解――这就是本文的主旨。
(二)
让我们先从改革开放三十年引发的历史巨变说起吧。
三十年历史巨变,当然可以从多方面,用多视角来观察。而其中最突出的一条,或者说最使十几亿中国人受惠的一条,就是中国在新时期,从根本上改变了封闭僵化的颓势和万马齐喑的沉闷,真正充满希望地活跃起来了。
邓小平同志在一九八七年五月这样说过:“‘文化大革命’期间,那时‘四人帮’当权横行,人民心情沉闷,甚至可以说是在忧虑之中,整个社会处于停滞状态。‘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还有两年徘徊。中国真正活跃起来,真正集中力量做人民所希望的事情,还是在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同志在这里,从总结历史教训的高度,把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和之后党和国家的状况、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状况,作了尖锐鲜明的对照,而把问题集中到究竟是要“沉闷停滞”,还是要“中国真正活跃起来,真正集中力量做人民所希望的事情”。
这样具有思想穿透力的体察和眼光,实在发人深省!
实际上,从新时期一开始,到二十一世纪头八年,中国共产党三十年贯串始终、最为重视的就是这个“活跃起来”的问题,就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之有无活力的问题,就是人民群众精神状态是沉闷还是活跃的问题!
事情就是这样。到今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活力,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现象。
请看吧,我们这样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一个社会主义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在改革开放推动下,实现了世界近代以来大国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持续三十年年均增长速度接近百分之十的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一九七八年的三千六百四十五亿元,增长到二○○七年的二十四万六千六百多亿元。经济总量由世界第十位,跃升到世界第四位。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产量,居于世界首位。数以亿计的长期束缚在有限土地上的农村劳动人口,总体有序地转入非农产业。数以百万计的摆脱了指令性计划束缚并拥有自主权的工商企业,蓬勃发展和活跃起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三百四十三元增长到一万三千七百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一百三十三元增长到四千一百多元。两亿几千万人摆脱绝对贫困,全社会总体进入小康。进出口贸易总额从二百亿美元提高到二万一千七百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外汇储备也高居世界首位,并从而对世界经济发生愈益强劲的“引擎”作用。还有累计一百二十万人的出国留学生,每年三、四千万人次的出国旅游大军,数以亿计的网民、手机用户和居于世界前列的报业市场。再加上中国社会本身和谐发展和文明复兴正日益成为新的亮点,如此等等。显然,这样一种世所罕见的“井喷式”发展势头还将长时期持续下去。
要问这样的活力究竟从何而来?当然是由改革开放所开启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而来。
归根到底,是由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而来,是由中国共产党始终一贯地把解放思想同解放生产力紧紧联在一起而来,是由中国共产党始终一贯地把解放生产力作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和我们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来。
(三)
请再来看一看三十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吧。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进程的思想启动,是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一点大家已耳熟能详。这里应当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把实践这个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决、彻底、鲜明地集中到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要求上来,集中到生产力标准上来。
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从来认为,人们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而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因此,作为人们生产实践能力的结果即生产力(马克思),就成为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这一点尤其具有特殊重大的直接决定意义。
正因为这样,我们党从新时期一开始,在重新确立实践标准的同时,又坚决、彻底、鲜明地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党在新时期“根本政治路线”的中心任务,并且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有利还是有害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
也正因为这样,邓小平同志还把问题提到究竟什么才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他这样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聚焦点。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以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突破口。
实际上,这也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思想起点、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由这样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开创性实践中,一步一步地推进和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
对于如此丰富生动和复杂深刻的历史进程,我在这里不可能也不需要作编年史式的详细描述,而只打算围绕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这条主线,把这段历史粗略概括为头四年、中间两个十年和最近六年,这样四个大段落:
第一大段落,新时期头四年。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了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转移,在真理标准讨论推动下,大刀阔斧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首先在思想领域、政治领域和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生活获得突破。由此带动全社会,特别是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特区试点,加上这之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和随后的恢复高考、开放留学。实质上,这就是以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根本性转变,来启动各方面人们思想的活跃性和积极性,启动政治、经济和教育、科技等方面改革,从而开始解放农村生产力,解放科技生产力,同时开始调动国外境外资本、技术、人才的积极因素和生产要素。直到一九八一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总结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概括言之,这第一大段落,从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二年,乃是“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的四年”。
其在“解放生产力”上的显著成效,就是农村经济活跃起来,短短三到四年就初步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第二大段落,新时期中间头一个十年。一九八二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同志在开幕词中第一次郑重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而向全世界昭告了新时期社会主义中国的根本走向。改革开放的实践,则由广大农村的率先突破向着城市推进,由几个特区试点向着沿海沿江和内地推进。改革目标的探索,又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大),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二届三中全会),再到“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大),又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十三届四中全会)。一九八七年党的十三大,在总结拨乱反正、全面改革的成功实践并系统论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上,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三步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概括言之,这第二大段落,从一九八二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乃是“开始全面改革,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道路、基本路线并大胆探索改革目标的十年”。
其在“解放生产力”上的显著成效,就是出现了“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式的加速发展时期,城市经济活跃起来,对外开放由点到线再到面,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第三大段落,新时期中间又一个十年。一九九二年,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保持稳定,成功地经受住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新形势下,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奔小康”的发展势头。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科学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并且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使改革开放进入一个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新阶段。到一九九七年党的十五大,在十四大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论述基础上,进一步确立“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理论,同时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
概括言之,这第三大段落,从一九九二年到二○○二年党的十六大之前,乃是“经受住政治和金融风波考验而更加坚定奋进,有系统地确立指导理论、基本纲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实现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的十年”。
其在“解放生产力”上的显著成效,就是在一九九二年到一九九六年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二点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内需,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同时使国家计划管理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转变,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集中到一点,就是经过这一段落的持续改革和发展,中国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
第四大段落,最近这六年。二○○二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并系统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这也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同时提出了直到二○二○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纲领,推动实现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推动实现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新社会阶层在内的更广大团结。党的十六大以后,经过十六届三中全会到二○○七年党的十七大,又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统筹协调发展,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与此同时,还针对某些社会思潮,旗帜鲜明地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并且系统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二十九年基本实践和基本理论的发展,郑重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
概括言之,这第四大段落,从二○○二年到二○○八年(以至今后),乃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明确界定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更高地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年”。
其在“解放生产力”上的显著成效,就是二十一世纪头七年经济总量保持两位数稳定增长,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和国有经济重大项目上了新的大台阶,人民生活也上了新的大台阶,并且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公平正义,进入了一个以更高自觉致力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同时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使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更加协调推进的崭新阶段。
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这样一个几千万党员的大党,十多亿人口的大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能够一以贯之和旗帜鲜明地坚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谈何容易?这实在是一个伟大而又复杂的超大规模系统工程啊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