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岩: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的来龙去脉

作者:李洪岩发布日期:2005-07-14

「李洪岩: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的来龙去脉」正文

内容提要 “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最早导源于列宁,但列宁只确定了这一理论的二元架构,并未对之详加论述,为后来的争议埋下伏笔。早期共产国际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正是以列宁的二元架构为指导。此一问题成为理论争议,乃基于对国共合作政策之检讨,于是有托洛茨基派与斯大林派之大交锋。以此交锋为背景,中共内部既发生分歧与分裂,国民党及自由马列学者也卷入进来,形成国内的社会性质大论战。而在论战中,各家均认可“半殖民地”之说,而于“半封建”歧义纷呈。经过论战,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逐渐得以彰显,而最后由毛泽东总其成。

“半殖民地半封建”(简称“两半”)是中共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总概括,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根本观点,是人们观察近代中国社会的总理论。这里,笔者想就这一理论的形成过程作一点学术史的考察。

1932年,托派分子李季指出,“半封建”或“半封建社会”的术语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习用的。例如《法兰西内战》中就有“半封建”一词。自由马克思主义者胡秋原则认为,“半封建”一语出自马克思《资本论》。他们的考察表明,“两半论”在马恩原典中有一定的理论依据1。

不过,作为专门揭示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观点,“两半论”并非来自马恩,而是来自列宁。

“半殖民地”一词,原是列宁著作中的习语。在使用这个术语时,列宁有过“像波斯、土耳其、中国这一类的半殖民地国家”、“正在被人活活瓜分的国家”的讲法。同时,列宁也用“半封建”来概括中国。例如,1920年7月26日在共产国际二大作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报告时,列宁就两次使用了“半封建”。至于“半封建”的意思,列宁使用过“封建关系或宗法关系和宗法农民关系占优势”、“资本主义前的关系占统治地位”等讲法。

列宁是在阐述其民族和殖民地理论的背景下讲这些话的,而将其提炼出来专门指导中国革命,乃始于共产国际二大。当时,以莫斯科为核心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蓬勃开展,许多国家成立了共产党。在中国,不仅开始出现共产党组织,而且原有的国民党也与莫斯科建立了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列宁的上述论断由共产国际二大以《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的文件形式确定下来,很快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革命行动指南2。

列宁的论述有两个基点,一是确定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二是拈示出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因此,学者们一般认为,最初指明中国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就是列宁。

列宁著作中还散见着“半无产阶级”、“半无产者”、“半小资产阶级”、“半贵族”、“半农民”、“半附属的民族”、“半野蛮生活”、“半劳役式的剥削制”、“半中世纪制”、“半愚昧无知”、“半不自觉”、“第二半国际”一类词语。可见,“半”是列宁著作中一个常见的语式。

但是,列宁对中国社会的复杂情形,毕竟不了解。当时,在共产国际内部,也没有中国问题专家。因此,列宁的“指明”只能是“理论原则”上的,还“没有将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作为中国社会性质的一个确定的词汇”。同时,列宁也没有就两个基点的相互关系(例如主次关系)作出论述。有时,他似乎暗示中国是资本主义关系占先,有时又暗示封建关系为主。这样,就为后来的争论埋下了伏笔。

例如,1920年7月19日,列宁在共产国际二大上作报告,讲到:“目前国际形势的基础就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关系。资本主义的这个新的、最高的和最后的阶段在二十世纪已经完全确定了。”中国这类“处于半殖民地地位的国家”,乃“被最富有、最文明和最自由的国家置于殖民地附属地位”,说明中国已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7月26日,列宁又讲到“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说这个问题“引起了某些意见分歧”,而大家一致的意见是不使用“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概念,而改用“民族革命运动”。列宁界定这个概念说:“任何民族运动都只能是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因为落后国家的主要居民群众是农民,而农民是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关系的代表。”尔后,共产国际二大通过经列宁同意的《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补充提纲》,其中第一条包含着“资本主义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例如中国与印度)”的词句。到1923年3月,列宁甚至说,中国等国家的发展“已完全按照一般欧洲式资本主义的标准进行。在这些国家里开始了一般欧洲式的波动。”这显然是在强调资本主义关系。与此相对应,1921年6月24日共产国际三大的一次会议上,托洛茨基发言说:“印度、中国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在国际市场上并不起明显的决定性作用。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这一发展已达到的程度,对于日本、中国和印度的革命发展,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后来托派关于中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总观点,即肇端于此。

但是,列宁又非常强调“落后国家”的“资本主义前的条件”,“资本主义前的关系还占统治地位”,表示“在这方面我们的一般经验暂时还不很丰富”。列宁认为,在这样的国家可以搞苏维埃,因为“苏维埃组织的思想很简单,不仅可以应用于无产阶级的关系,而且可以应用于农民的封建和半封建的关系。”“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国家,也适用于还保留资本主义前的关系的国家。”“共产党应该立刻在全世界开始这方面的工作。”后来,托洛茨基关于土地革命中中共应组织苏维埃的思想,本于此。

列宁健在时,人们没有意识到列宁原则性论述中的不确定因素,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二十年代前期的共产国际文件,在涉及中国社会性质时,只沿袭列宁的原则性论断,未作详细论证,表现出一种二元架构下的模糊状态。

例如1922年1月通过的《关于中国少年运动的纲要》,就认为中国经济有两种性质,内地乡村是旧式农业的和家长制的,边境各口岸则是近代资本主义的。前者的政治代表是北方的封建军阀,后者的政治代表是南方“方兴的有产阶级”。那么,这两种经济和两大政治代表的未来趋势怎样呢?却没有回答。

再如1922年11月通过的《关于东方问题的总提纲》,在使用“半殖民地”概念之同时,指出“殖民地国家的资本主义”“具有混杂掺合的过渡形式”,其特点首先就是商业资本占优势。由于这种形式的资本主义受到封建官僚和封建地主的严重束缚,所以外国资本主义便“利用当地社会上封建的(有时是半封建、半资产阶级的)上层人物作为其统治的代理人。”文中特别点到半殖民地国家中国、波斯,揭示出此类国家所具有的外国资本与封建势力结合的特点,可是依旧没有回答谁主导谁。

1923年5月,共产国际向中共三大发出指示,指出“中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者及其在中国的封建代理人的民族革命”,提醒中共不要忽视“反对封建主义残余的农民土地革命”,提升了“反封建”的高度。而1924年2月,孙中山首席政治顾问鲍罗廷给莫斯科发报告,将半封建与军阀、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划定为两组相对应的概念,说国民党“力求使整个民族摆脱半封建的地位,或者如同这里所说摆脱军阀的统治,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为此就必须同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因为它对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负有责任。可是国民党人并不懂得这一点。”显然,在鲍罗廷看来,反帝反封建、摆脱半殖民地而步入真正的资本主义,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内部的各因素如何协调与平衡,他没有给出答案。很明显,二十年代前期共产国际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主要是基于列宁的原则而各有所变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统一认识。

列宁对中国社会的认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半殖民地的阐述比较充分,对半封建却着语不多。与此相应,二十年代前半期的中国,普遍接受列宁的二元架构,普遍认同半殖民地的定性,但对半封建的认识却非常模糊和混乱。

例如1924年1月发布的国民党一大宣言,三次指明中国是半殖民地。8月,国民党中央全会讨论所谓“党内共产派”问题,所作决议案的第一句话便是:“现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之下。”一些国民党人也经常使用半殖民地概念。例如廖仲恺,1925年5月作《革命派与反革命派》,三次提到“半殖民地”。7月,在黄埔军校作《帝国主义侵略史谈》演讲,也用这一概念贯穿。学者方面,则新生命派的朱伯康明确说:“现在是帝国主义侵略下半殖民地的经济现象。”“中国现在的经济是半殖民地的经济,或者说是半殖民地下的半封建经济。”

孙中山本人虽然认为不应称中国为半殖民地,而应叫次殖民地,实际上不过是在接受列宁观点的前提下有所变通而已。自称“始终是跟着总理孙先生三民主义”走的汪精卫,直到1927年4月5日与陈独秀发表联合宣言,还在使用“殖民地半殖民地”概念。故当时有人曾说:“中山主义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世界的中山主义”。

在国民党与莫斯科政治合作的背景下,双方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和对立被有意无意地掩盖起来。三民主义所包含的反对阶级斗争的意涵,《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所明确写明的“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均不能引用于中国”的条文,虽然也曾引起莫斯科的注意乃至警觉,总体上却被乐观情绪及“革命阶段论”冲消了3。

托洛茨基及其中国信徒,同样承认中国是半殖民地。托洛茨基甚至说,与俄国1905年相比,中国革命的第一特点就是其半殖民地地位。他并说:“中国半殖民地的情形,就是它的经济落后。”中国托派分子严灵峰则说:“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国家”,“半殖民地的中国,一切经济的政治的实权大部操诸外国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之手。”任曙说:“因为中国是半殖民的国家,其前途将愈益殖民地化。”

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人士,观点更加明确。早在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关于议会行动的决案》,就明确指出中国是“国际资产帝国主义的掠夺场和半殖民地”。同年,陈独秀、蔡和森等人开始运用半殖民地概念,尔后大量使用4。1923年6月,三大有关决议继续使用“半殖民地的中国”概念,同时也使用“国际殖民地”的提法。转年5月18日,萧楚女使用了“被压在国际帝国主义之下的半殖民地”的讲法,尔后多次提到“半殖民地”5。7月1日,李大钊讲到“像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国家”6。12月27日,罗亦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也使用了“半殖民地的中国”的讲法。1925年后,半殖民地概念在中共文献中持续出现。

但是,如何理解“半封建”,情况就复杂了。以中共系统的文献为例。《邓中夏文集》所收1924年3月22日发表的《论劳动运动》,已经使用“中国现在尚是半殖民地”的讲法,其后文章更是一再使用,但“半封建”一词始终没有出现7。而提到半封建的文献,时常表现出某种不确定性。如1923年《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使用“半封建主义半资本主义”一词,但针对的是“日本政治”。1924年5月,中共扩大执委会所作《农民兵士间的工作问题议决案》说:“中国享有土地及使用土地的制度在经济上有一种半封建半宗法的阶级关系。”所言为阶级关系。1925年1月四大所作《对于妇女运动之议决案》中有“立足半封建半资产阶级观念上的贵族妇女运动在中国开始得最早”的讲法,针对的是妇女运动。直到1926年7月,中共第三次中央扩大执委会的政治报告,将军阀、买办(中国资本主义之开创者)、官僚、新旧士绅(含大学教授、外国博士)均归入“半封建势力”,半封建一词之使用频率始渐增多,但依然缺乏清晰性。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中共文献在讲“封建”性时,还强调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这尤其能反映人们认识上的模糊。如1921年7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宣言》开篇即说:“资本主义在中国各大商埠的状态,和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发展的状态是没有分别的,新式的生产制度一天一天的把旧的生产方法毁灭。”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说中国是“半独立的封建国家”,而7月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虽然说中国“尚停留在半原始的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的经济基础上面,工业资本主义化的时期还是很远,所以在政治方面还是处于军阀官僚的封建制度把持之下”,却又说:“中国本部的经济生活,已由小农业、手工业渐进于资本主义生产制的幼稚时代”。二大《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在讲“现在世界的大势”段落中又说:“中国的资本主义,已发达到一种程度,中国资产阶级已能为他们自己阶级的利益反对封建制度的军阀了。”1923年6月,三大通过的党纲草案中说,中国旧时的宗法社会,因为受帝国主义侵略,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