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伟军 沈荣华:Web2.0时代的参与式治理:争议与反思」正文
[摘要]随着web2.0时代的来临,参与式治理备受关注也充满争议。乐观主义者认为web2.0开启了参与式治理的新希望,参与式治理梦想将成为现实。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web2.0时代的参与式治理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其中蕴含着新的治理危机。这种争议为web2.0时代的公民参与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即面对新技术的流行,政府到底应该怎样应对。
[关键词]Web2.0;参与式治理;政府治理
一、参与式治理的2.0时代:背景与特征
一直以来,直接参与公共治理是人们的理想,但是,这种理想基本上只能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原因在于地理空间的约束以及公民能力的限制。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治理模式越来越呈现出明显困境,参与式民主理论被提了出来。到90年代,随着治理理论的兴起,参与式治理((participatorygovernance)逐渐在学界被采用。[1]在一些人看来,参与式治理能够有效解决过去政治模式下公民和精英之间委托代理机制产生的困境,能有效粘合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增强政府的回应性、提升服务质量和公共福利。[2]与公共政策相关的个人和组织,特别是弱势群体,往往希望参与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决策和治理过程,包括地方社区、工作场所以及基层治理,都希望充分和广泛地体现公民参与,并认为,公民不仅仅是挑选政治精英的选民和自私自利的消费者,更不是政府过程中的被管理者,而是自治者、共治者与自己命运的主宰者。[3]尤其是在底层和社区层面,需要将公民带入政策议程、社区项目管理和公共服务事物的中心地带,需要创造开放的参与机制,以迎接而不是威胁的态度欢迎公民的进入。[4]但在具体治理实践中,公民的参与依然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手段。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2005年以来web2.0技术的兴起,以Twitter、Facebook、YouTube和MySpace等为代表的Web2.0社交媒体呈现出爆发式的发展态势,以全新的技术形式重新定义了普通人在治理过程中的角色和功能,深刻改变了信息生产、传播与互动的模式,冲击了人类的交往方式和生活习惯,也前所未有地改变了公民与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模式,“参与式治理2.0”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被提了出来。但是,web2.0时代的公民参与似乎总是给人们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特征:一是web2.0日益成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纽带。Web2.0这种以互动、分享和关连为核心特征的技术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交空间,这种共同创作、组织活动、开放资源的网络空间的互动新模式使彼此连结更加容易,也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在web2.0的环境中,参与式治理模式似乎得到了更加清晰的彰显,政府的回应性更加灵敏,全方向的信息流和公民参与机制成为治理过程中政府与公民最为重要的纽带[5];二是web2.0似乎正成为公众发泄仇恨、制造对立、撕裂社会的“罪魁祸首”。自2009年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街头抗议和群体性暴力行为常常令当局头痛不已,web2.0以震撼的方式向外界展示了之前不被大多数人所认识的“意外”的参与效应。web2.0对于参与式治理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话题一出世就充满着争议。
二、Web2.0:参与式治理的新希望?
web2.0时代的到来,不少人兴奋地认为,理想中的参与式治理正越来越接近现实,过去多数人难以真正参与到治理过程的种种问题已经通过web2.0的新技术得到彻底解决,精英垄断也被彻底扫除。很多人认为,web2.0是一种包含着不同沟通模式和内容的聚合性媒体,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对话与交流都变得轻而易举,天生就与参与式治理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对拓宽政治参与的意义不言而喻。[6]如果说之前大家对参与式治理抱有种种顾虑的话,那么,现在似乎是打开双臂拥抱这一治理模式的时候了。在不少人看来,web2.0为参与式治理创造了无以伦比的技术环境:
(一)web2.0的实时性特征激发了公众参与的热情与信心。实时性是Web2.0非常重要的特征,任何一个在过去看来是一件微小的事情都可能在瞬间放大,传遍网络,信息的迟滞和垄断变得不太可能。在web2.0的环境中,所有人都可能是公民记者,对身边发生的或经历的事情都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发布相关信息,在发达的信息分享与跟随机制的作用下,某一条信息瞬间变得人尽皆知。在过去的公民参与中,个体往往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来获取信息,信息的不对称也可能带来参与的扭曲。但是,在web2.0的技术环境中,相关的信息甚至不需要主动搜索,在事件发生的那一刻就会自动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如在微博强大的时间轴功能中,某一微博的更新都会在其“粉丝”的微博中迅速自动地得到体现。任何精英的信息垄断和过滤都变得徒劳,这让所有的公民变得信息灵通,低成本的沟通有效地激发了参与者自信与热情。
(二)web2.0的交互性特创建出一种去介质化的参与网络。在web1.0阶段,用户更多地是单纯通过阅览网络页面的方式进行单向的内容收索与获取,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过去传统媒体环境下那种个人向编辑写信,由专业人士挑选并解释的模式并无二致,这是参与过程中精英垄断的重要原因。而web2.0环境创造了一种去介质的交往空间,交互性的内容创建、生产与组织是最重要的特征,并通过所有用户参与和协作的方式来实现持续性的修改。目前,几乎所有重要的社交媒体其实都是一种交互性的平台,在这种平台中,用户实现了创造性与自主性的自我,控制沟通实践的能力大大增强,通过自我性的大众沟通,使得公民参与更具有政治上的意义。[7]尤其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交互性的平台,过去那些在参与中处于被边缘化的草根群体能够迅速地找到集体归属感,从而在参与过程中形成合力,并发出自己的声音;web2.0展现了一种新的治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公民都能够发挥自身在政治和媒体方面的能力,尽管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加有影响力,但是,所有人都能够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来。
(三)web2.0的套嵌性特征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参与空间。与过去web1.0环境下完全虚拟和匿名的情况不同,web2.0环境下的网络行为往往是套嵌在真实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个人明显就是社会化网络中的一个节点。用户的虚拟网络往往是社会真实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每个用户其实都是不同社会交往圈子相互连接的中心,在web2.0技术的纽带作用下,这种网络可以无限扩展。最典型的就是微博,每个人的微博圈其实都是真实生活中彼此熟悉的同事、朋友和亲戚,在相互关注过程中,嵌套到不同的用户圈子里,迅速扩展自己的社会网络。也就是说,传播者在进行网络传播之前或者传播开始进行时就存在某种预定的社会关系,折射出现实的社会交往结构,这有利于建立起较为经常和稳定的关系。[8]这对于参与式治理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套嵌在真实社会关系上的参与行为更具有持久性,而且更容易引起认同与共鸣。更重要的是,这种网络参与行为更容易转变成现实世界中真正切切的参与行动,形成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行动空间,更容易凝结成集体的参与力量。
(四)web2.0的便捷性实现了一种随时随地的参与过程。在过去,互联网在很长时间以来与普通公民的日常生活是脱节的,普通人只有通过自家或者网吧里的电脑才能实现信息交流与互动。而Web2.0的便捷性让这一切成为历史,web2.0与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终端的无缝隙对接以及无处不在的WIFI,已经成为当下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甚至就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一个代名词。过去固定僵化的“公共屏幕”(publicscreen)变得灵活流动和无所不在,从过去的电视、计算机再到现在的智能手机,我们生活在一种渗透了多种媒体交织的WIFI云的移动空间,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实现参与。[9]于是,参与变得如此简单且轻而易举,以至于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以完全忽略计算的成本,无需跨越任何门槛就能加入到治理过程中来。
基于以上原因,Web2.0似乎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正沿着一些乐观主义者的预期向前发展。这无论对于陷入参与冷漠的公民和面对遭受日益强烈官僚主义指责的政府组织,还是对于期望更加有效监督政府的NGO组织来说,都意味着一种新机会的来临。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参与式治理已经看来不可逆转,各个国家能够做的事情就是顺应这种趋势,为参与式治理创造更好的条件,放下身段,转变思维,学会运用新的技术更好地与公众沟通,打开门让普通公民更好地参与进来,同时推动和规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保持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距离。
三、基于Web2.0的参与式治理:乌托邦式的幻想?
然而,上述乐观主义的观点很快遭到了网络现实主义者的质疑。在他们看来,web2.0技术在信息沟通方面确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不否认其对公民参与的积极意义,但它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本身并不包含民主参与的内在价值,也不包含影响公民参与的其他因素。把Web2.0与参与式治理划上等号,显然片面地夸大了技术在公民参与方面的正面效应,而本身存在的种种弊端却被有选择性地遮蔽了。工具的进步与参与式治理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联系,相反,可能会伤害真正的民主治理机制,参与式治理2.0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乌托邦式的幻想而已。
(一)web2.0的实时性特征可能伤害参与式治理的理性价值。Web2.0的实时性并不一定意味着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和沟通协商的有效性。尽管web2.0技术使信息传递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民或组织能够及时获得参与公共政策所需的真实、客观和理性的信息。web2.0在信息传递的实时性也同样意味着随意性,其为传播虚假信息、散布谣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在web2.0的世界中,所有网民都可以是信息的生产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递者和接受者,而web2.0的实时性特征产生的即时效应很难让人有机会去辨识信息的真伪,在极为发达的信息跟随机制和分享机制的作用下,谣言可能瞬间引爆网络,而其中的所有人都可能不知不觉成为这种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而且,web2.0比过去任何媒介都更具有可操作性,它可以把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时间序列的事件进行“同时同地”的组合和拼贴,由于过滤和整合功能的缺失,信息的混乱和扭曲变得不可避免,个人往往成为信息泛滥的被支配者。[10]瞬间引发的谣言往往裹挟着强烈的情绪渲染和情感共鸣,这容易使人失去理性和变得不负责任。正因为如此,web2.0时代的民主参与,不少时候是建立在错误信息基础上的错误争辩和错误行为,反使参与式治理所倡导的理性协商变得更加遥远。
(二)web2.0的交互性特征可能引发参与过程中新的不平等。从形式上看,web2.0开启了一种既不是由精英垄断也不是由新闻媒体垄断的公共讨论空间,参与过程似乎变得更加平等,普通公民的自我性得到彰显。但是,过去的经验表明,任何技术形式都无法从根本上挣脱社会机制的形塑能力。Web2.0虽然打开了更多的发言渠道,但是如果线下边缘性话语仅能发出微弱的声音,在线上同样可能被重新边缘化,那Web2.0依然只能是“精英公共空间”,是线下统治势力的新殖民地。[11]Web2.0作为一种技术,不可能仅仅因为其前所未有的交互性就自动地带来参与过程中不同群体的平等话语权,实际上,在web2.0的交互性平台中,那些表现积极、动员能力强的人往往就是政治体制中原本存在的精英,而web2.0的交互性特征反而可能因为更加畅通的渠道和平台更有效地“放大”了那些在治理过程就已经发出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