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陆军:科学发展观与构建民生型政府」正文
摘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民生型政府是密切联系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民生型政府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构建民生型政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两者是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我们认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民生型政府的治理理念, 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是民生型政府的职能要求, 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相结合是民生型政府的行为准则, 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是民生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加大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是民生型政府的资金保障, 将民生状况作为评判政绩的主要标准是保证民生型政府建设质量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民生型政府;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1]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看,这无疑意味着我国行政改革的下一个目标将是积极构建民生型政府,稳步改善民生。那么,如何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民生型政府的内在统一性表现何在?民生型政府的构建路径如何呢?本文将对此逐一开展探讨。
一、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首先,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内涵、实质、基础、途径、目标、方法、规律和图景,本质上是一种发展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一种真理,它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一个过程,人类认识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真理,它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是对无限发展着的
客观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只有认真坚持,才谈得上有所发展。另一方面,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对某一部分或片段的正确反映,都只是对该对象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实际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思想的前提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展中坚持。换言之,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是既坚持又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对性决定了需要我们去进一步去探索和发展,而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它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应当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具体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就意味着应当努力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把关于发展的认识提升到哲学的重要地位,只有如此,我们的哲学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体现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大作用。
其次,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实践本性。这主要包含两层意思:其一,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比如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到强调经济增长质量;从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到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区、促进中部崛起;从鼓励一部分人先富到共同富裕;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阐释,表明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中形成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发展观也是动态发展的。实践没有止境,发展永不停息,人们关于发展观的认识绝不会裹足不前。其二,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但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关键是在实践中落实,在实践中发展。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理论要向实践的转化,根本要义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人民群众,使之真正为人民群众掌握,化为广大群众改造世界的生动实践。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有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
再次,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整体联系性。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阐述科学发展观时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方法论。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阐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时提出新形势下要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2006年12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原则、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明确提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必须和四点要求”。所谓“四个必须”即: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所谓“四点要求”即: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所有这些表明,发展不是单打一,而是一个多维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既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又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
最后,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全局视野。发展观是对发展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规定着发展目标、发展阶段以及发展的路径选择。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既是贯穿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条红线,也是贯穿民生型政府建构过程的一条红线。这对于我们把握战略机遇期,渡过矛盾凸显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求各级政府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为此,各级政府必须深化对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为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经费保证、制度保障,通过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并实行严格的行政问责机制,全面推进行政改革和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小康社会。
二、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民生型政府的内在统一
我们认为,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行政管理领域就应该是积极构建民生型政府,真正作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引导民富、发扬民主、服务人民、凝聚民心、促进和谐、改善民生。所谓民生型政府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坚持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执政为民、依法行政;坚持推动民富、维护民利;坚持优化人文环境,凝聚民心;坚持社会公正、社会和谐,努力实现民生改善的政府。可见,民生型政府的“六个坚持、一个实现”分别指出了民生型政府价值取向、建构基础、出发点和归宿、实现路径和最终目标。目前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可以预见,民生型政府也必将随之成为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主题和主旋律。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信号。科学发展观与构建民生型政府是密切联系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民生型政府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构建民生型政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两者是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
(一)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也是构建民生型政府的前提。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必须毫不动摇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度、跨越式、非均衡的经济快速增长,我们在享受发展成果时,也开始并越来越受到诸如城乡差距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阶层贫富差距拉大,以及老百姓“就业难、上学难、看病贵、房价高”等问题的困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和重视。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与内涵的总体看法和本质观点,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统筹兼顾各个区域、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关系,着力解决民生基本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一言以蔽之,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就是为了实现各个区域、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各个方面全面协调的发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构建民生型政府须臾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只有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才能为构建民生型政府提供充裕的公共财政支撑,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切实解决关乎民生的基本问题。因此,在构建民生型政府的进程中,各级政府必须把发展放在首位。发展是不容争辩的硬道理,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在发展。如果没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那么我们将不得不面对贫穷。正如马克思所言,如果真个社会陷入了极端贫困的状态,那么人们之间必然重新开展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可见,离开了发展,构建民生型政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和物质保障,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而构建民生型政府所要求的发展,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规定的发展。
(二)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民生型政府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它明确了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两个问题。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人民群众不但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发展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必须始终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逐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稳步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共同维护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构建民生型政府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议论客观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遗憾的是,民生问题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很少受到真正的重视,反而民不聊生似乎成了中国历史的一种常态,官本位的文化更是积淀得异常深厚。只有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民生问题才真正受到关注。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和工作方针,虽然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悲剧,影响了国家的发展进程,但我们认为那也绝不会是毛泽东同志所期望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民生问题受到更高程度的普遍重视,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强调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落脚点,也就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更是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崭新理念,“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群众利益无小事”等执政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深得民心。[4]古今中外无数的事实表明,谁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谁能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谁就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反之,就可能失去政权,失去为人民服务的资格。因此,我们构建民生型政府的出发点与归宿一定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尤其要着力解决现阶段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三)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也是构建民生型政府的方法论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同志最早在一般方法论意义上论述统筹兼顾,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都有精辟的论述。迈入新世纪,进入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空前绝后。党的十六大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