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风起云涌一甲子──台湾的发展

作者:许倬云发布日期:2009-05-06

「许倬云:风起云涌一甲子──台湾的发展」正文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败了。日本强索台湾,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五十年;1945年,台湾光复,回到中国。紧接着国共内战,国府迁往台湾。台海一衣带水,两岸又隔绝至今。这六十年内,台湾与中国各走一条路,目前两岸都有和解气氛;在此时回顾台湾曾走过的道路,千头万绪,也不能在一篇短文交待。此处不过摘取经济发展,民主进程与族群关系,三个主题,稍为勾勒其大势而已。

台湾的经济发展,是确有其值得介绍之处。在日据时代,日本制定「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政策,是以台湾的经济是以农业支持日本的扩张大计,已与日本的经济,密切联结为一体。即使制糖、水果,也都不过是加工工业。以农业结构言,台湾土地,大多为大租户拥有大片田地,分租给佃户,自耕农为数不多。国民政府迁台,第一次有机会实施孙中山「平均地权」的理想。经过五零年代,三七五减租与耕者有其田两次改革,佃农取得了土地,政府则将日本财团在台湾设立几家企业的股权,偿还地主释放土地的代价。这一过程,一方面发动了农民的工作积极性,收入大为增加,为此开启了国内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地主们的农业发展,转化为工业发展,于是台湾有了自己的日用品制造工业,如纺织、自行车、家用电器……,供应新开的国内市场。

六零年代开始,政府开始由互相规划的计划经济转变为辅导民间,发展市场经济,并由此开拓国外市场。政府本身,则致力于建设配套设施,以「十大建设」建设公路、铁道、港口、机场,建立「免税加工区」与「工业园区」,提供建厂的基地。同时,政府设立「工研院」等研究单位,开发新科技,转移给民间企业。从六零到八零年间,一波工业发展,升级为另一波,由纺织到石化塑料,到电子与信息工业,总是赶上国际市场的潮头。今天,台湾工业的生力军,仍是电子工业,但也已感觉到其他国家竞争压力。李登辉与陈水扁执政时期,忙于内斗,并未注意到产业再次升级的措施,以致应该等到发展生物科技的时间,延至目前,才有所启动。

台湾经济发展,成绩颇为可观。一甲子间,台湾由穷困的小岛,跻身世界富裕国家之列,百姓生活,基本上都已相当宽裕。台湾能够有此成就,一批能干而清廉的「技术官员」(如严家淦、孙运璇、李国鼎)的努力,功不可没。付出的代价,则是自然生态大受影响。今天台湾水资源,已十分不足,也因过度都市化,土地使用并不合理。更可甚者,财富分配,已是两极化。

第二个主题是台湾的民主化发展。这一过程,是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理论上,中华民国由1947年制定宪法,开始了宪改阶段。只是那时内战方殷,国府迁台,也因时值非常,蒋介石宣布戒严,搁置宪法,实行专政。由五零年代到七零年代,蒋氏以专制集权统治台湾,人民并无集会与言论自由,为了防御中共渗透,国府反应过当,以铁腕稳定政权──今日称这一时期为伤人权的「白色恐布」。虽然国府在五零年代开始,已实行选举,逐步选出地方官员及民意代表,但是此选举,都由国民党提议操作,并不是真正的民主。

七零年代,中华民国因失去联合国席次,对台湾民众是一重大打击。当时台湾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推动了新闻媒体的蓬勃成长。许多学者,群起在媒体上,引宪法为依据,要求国府改革开放,尤其主张以全盘民选,选出名实相符的中央民意单位(立法院及国民代表大会)。同时,以本地人士为主体的民主运动,也迅速展开,经过中坜与高雄两次群众运动。八零年代,蒋经国容忍了新起的政党(民进党),也开放了老兵返大陆。这一转变,开动了不可逆转的民主化。嗣后李登辉接任,总统职位也开放全民普选。2000年,民进党赢了选举,2008,国民党又击败民进党,都根据宪法,在和平的选举中完成了两度政权转移。

台湾的民主化是世界华人地区第一次的实践。 今日台湾人民享有集会、言论、信仰……种种自由;美中不足之处,台湾民主化与本土的「主体性」诉求,如同连体双婴,不易切割,以致民主化与族群关系的紧张,经常导致选举活动的情绪化。许多选民,往往不能脱离族群立场,从政见与候选人能力两个方面,作理性的选择,于是,民主化的成功,却带来内部更深的分裂。

第三个课题,即是台湾内部本地人与外省人的紧张关系。台湾历来的土著,统称山地民族,人数已经不多。今日台湾人口比例,大约85%是闽南与客家移民的后裔。1949年以后来台的各省人口,占了14%左右。本省人的怨怼,其来已久,甲午割台,对于台胞,是无情的背弃。日本统治时,台湾生活良好,卫生条件改善,教育普及,较之满清与民国时代的混乱与落后,即使只是日本二等居民,台胞以为已进入文明之境。光复时,来台接受的新建游杂部队及一些不肖官吏纪律欠佳,引起台湾人民反感,致酿成228事件。群众暴动中,大陆来台人士颇多伤亡;但事后点清,则受害者多为台湾的精英。这一批大约二百人地方领袖的遭害,种下台胞的仇恨。土地改革,虽是和平进行,失去土地的地主(其中也颇多地方领袖),有些转入企业致富,有些则因为不善经营,不再能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平,也集怨于国民政府。推行国语,过度热心,台胞有口难开,也是台胞怨恨的一个因素。台胞在日治时期,即有若干志士,致力争取参政权。光复以后,台胞又遭逢蒋氏的集权政体,一样不得参政。

凡此种种,遂集怨于外省人,称中华民国为「外来政权」;台胞自以为四百年来,长为「亚细亚的孤儿」。由此反应过当,遂否认自己是中国人,强调台湾是另一族群……等等议论。外省人不能明白台胞衷心的痛苦,动辄斥以数典忘祖,认贼作父……,彼此指责,以致台胞由怨恨而仇视外省人。再加上,大陆经过长期的动乱,方有改革的契机。两岸完全不同的统治制度,更使台胞不愿再作中国人,以避免合并于中国。

台湾民主化运动,追求民主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台胞又以为自居绝对多数,民主的多数决,即是台湾独立建国,以根绝合并于中国的危机。民进党持此论述,将民主化与独立等同为一。外省人及不同意这种观念的人士,则以为推动民主,并不是以为台湾永远与中国文化及民族挽袖而去。

是以台湾内部族群的紧张关系,一部分是由于两群人有不同的集体记忆,使民主化过程,增加了不必要的情绪因素。演变之极,即使陈水扁政府贪渎无能,台胞中的「死忠」份子,仍在竭力回护。这是台湾民主化发展过程,难以顺畅的先天痼疾。世界华人地区最可能发展民主政体的台湾,恐怕长久不能摆脱族群分裂的魔障。

六十年了,台湾的人口由百万增加到二千三百万。台湾曾经追逐理想,也有过成功的喜悦,却也难摆脱失误的惆怅。将来台湾走到哪一方向?不但台湾要自己慎选未来。大陆也当体认:以小事大难,以大言小也不易,应以宽仁容忍为怀,谨慎把握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台湾与大陆,只在不到一百里的彼岸,终会有解除旧仇新怨,不再疑惧的一日。届时兄弟握手,当可共同建设中华,在东亚创造一个新的东方文明。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