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两岸迈入“解决实际问题”的循环

作者:让两岸迈入“解决实际问题”的循环 选择字号发布日期:2009-05-12

「让两岸迈入“解决实际问题”的循环」正文

距离就任满周年的前夕,尽管轮廓还不是非常清晰,但马总统有关两岸政策的理念与作为,已经与绿营执政年代的差别越来越大,这种差别不仅仅是表现在通航、观光、金融、文教等的松绑与开放上,更关键的还是政策背后的整个思维逻辑全都变了。检视马总统从四月以来的几次公开发言,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论述修辞中存在著两个主轴,一个是“地理重于历史”,一个是“经济先于政治”,初乍看这两组主轴其实并无任何出奇新颖之处,但若是放在过去几十年两岸关系史的脉络上看,让人可以想像的空间,就非常大了。

所谓“地理重于历史”,强调的重点是台湾的“地理位置”,而不复再是它的历史纠葛。即是希望能善用台湾东边的美国,北边的日本,西边的大陆与南边的东协等世界前五大的几个经济体,让台湾成为串联这些经济区的枢纽中心。很坦白的说,这其实算不上什么新思维,李登辉年代所谓“亚太营运中心”的规画,陈水扁年代曾倡议的“全球运筹中心”构想,所设想的基础不就是台湾特殊的地理位置吗?既然这根本不是什么“新发现”,为什么过去十数年间不论提出多少“XX中心”的构想,都只能停留在口号的阶段呢?关键就在历史思维的纠葛。

过往很长的一段期间,历史记忆其实持续著纠缠著两岸之间与台湾内部,无数的矛盾与张力阻挡了正常的互动与对话,造成两岸关系一直未能完全迈入后冷战与后内战的阶段,同样的也因为执著历史悲情,让台湾社会内部一直未曾完全摆脱后威权与后殖民的心灵。这一点从日本驻台代表齐藤正树一席“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发言,立即引发各方反应与猜忌即可见一班。谁都知道齐藤这番发言不论是有心还是无意,如果无限上纲的牵扯下去,绝对可以引发很大的后续政治效应,但马政府选择立即而主动的降温,让争议迅速落幕,如果不是因为“地理重于历史”的思维引导,还可以做的政治文章其实非常多。

而如果期待“地理”凌驾“历史”的思维能够发挥最大的边际效用,当然就必须再配合“经济先于政治”的思维逻辑。马总统最近的几次公开发言曾一再强调在他第一个任期内,只会处理两岸的经济议题。毕竟仅就当下两岸经济议题所涉层面,不论是签订涉及金融互动的MOU,或是更广泛经济合作的ECFA,其实都相当繁杂难解,操作上根本急不来,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协商沟通,也需要各自逐步建立相关的配套机制。或许也因为这样,马总统才会对新加坡媒体说假如他在二○一二年获得连任,才会让两岸协商“不排除触及”政治议题。这一点或许也可以说明,何以迄今为止马总统都未针对政治意涵甚高的“胡六点”,做出任何高规格的回应。

“先经济后政治”的提法,同样未予人新奇或创意之感,但却是处理两岸问题相当重要的翻转。在政治思维全面凌驾经济思维的年代,两岸关系一直沉溺扩大对立的“议题操作”上,而非落实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上。当两岸间只存在争议性议题的炒作,那么两岸关系当然也就只能陷入敌对与冲突的恶性循环,台湾内部同样也就永远摆脱不了彼此猜忌与诋毁的深渊,过去几年台湾持续陷入的两岸僵持与朝野对立,其实就是最鲜明的写照。

一旦经济思维先于政治操作,两岸关系也就不再是政客操弄的工具,而是寻求解决一桩桩、一件件实际问题的平台。换言之,台湾不再藉由操作类如公投、制宪、建国等政治议题去激化两岸冲突与朝野对立,而是务实的针对两岸航运、观光、投资、学历认证等课题进行协商,这个过程只会有理性的利益算计,不会再有负面情绪的渲染与撩拨。更重要的是,它将让那些惟恐天下不乱的政客们从舞台上撤出,让更多有能力解决具体问题的专业人士有机会登场表现。

当然,没有人会笨到主张只要“地理重于历史”,所有的历史纠葛就可摆在一旁,更不会因为有了“经济先于政治”的前提,就可以刻意忽略政治因素的干扰,许多问题确实不容易切割,但领导者政治智慧的发挥,不正就是该表现在这些层面上!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