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孔立:“第三次国共合作”解读

作者:陈孔立发布日期:2009-01-22

「陈孔立:“第三次国共合作”解读」正文

自从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报”发表以后,大陆民间盛传“第三次国共合作”即将到来。到了2008年吴伯雄访问大陆后,更有人认为“第三次国共合作”“呼之欲出”、“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态势已经成形,甚至人欢呼“第三次国共合作已经开始了!”

在网络上发表意见已达10多万条,用的都是“期待”、“呼吁”、“祈愿”、“见证”、“促成”、“预祝”、“真诚希望”“第三次国共合作”成功的字眼,急迫的心情跃然纸上。与此同时,也发表了一些论文,认为“第三次国共合作”具有必要性,是“历史的必然”,现在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并且对于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复兴具有重大意义。甚至有人把胡连会公报“解读”为“实现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体现”。

当然,也有人对此表示怀疑,他们提出:国民党真的愿意并能够与共产党合作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吗?

国民党一再强调,绝无“第三次国共合作”。当有人把连战、吴伯雄、江丙坤来大陆说成是“第三次国共合作”时,国民党马上给予澄清,强调这与“国共合作”毫无关系。2005年3月江丙坤前来大陆访问,台湾就有“第三次国共合作”的说法。中国国民党发言人张荣恭立即指出:国民党由副主席江丙坤率领的大陆参访团,定位是“缅怀之旅和经贸之旅”,与所谓“国共合作”毫无关系,希望外界不要误解或刻意歪曲。他还强调,纵使国民党主席连战未来访问大陆,也是基于台湾优先的原则,绝无所谓“国共合作”。与此同时,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前往日本时在机场表示,“讲‘国共合作’这种话是侮辱绝大多数台湾人民”。

值得注意的是,共产党现在也不提“第三次国共合作”。

这是什么原因呢?应当怎样看待“第三次国共合作”呢?

一、国民党的历史记忆:不敢

大家知道,在当代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在1924-1927年,国共合作打败了北洋军阀;第二次在1937-1945年,国共合作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许多人都从正面意义上看待这两个历史事件。当然,两次合作都以破裂而告终,可见国共合作中的问题也是相当严重的。由于国民党在大陆遭到失败,他们到台湾以后,曾经认真地总结过失败的教训。总的来说,他们认为两次合作,国民党都吃了亏。

1956年蒋介石在《苏俄在中国》一书中总结了国共关系的历史教训,他说:“我政府对共党谈判和对共党收编乃是政策和战略上的一个根本错误”。“我们在共匪的战争威胁之下,自陷于动摇与恐怖之中,接受他的和谈,而以为从此可以获致和平,这才是百分之百的失败。”

他把“收编共军”和“与共党和谈”作为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 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两次“国共合作”。

正因如此,1949年以后国民党一贯拒绝与共产党谈判,直至把“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作为基本的政策,同时从不再提“国共合作”,也始终拒绝“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建议。1981年蒋经国明确表示反对“第三次国共合作”,他说:近来中共“要搞什么‘第三次合作’。实则在近六十年的历程中,只有两次共匪是以伪装输诚的姿态,渗入国民革命行列,而终于窃发坐大的事实,根本就没有所谓两党‘合作’之可言”。第一次,共党延用时机制造暴动。第二次“一分抗日,两分应付,七分发展”,扩张坐大,结果整个大陆沦于共党。第三次国共合作是要“内部分化,外部孤立”。因此,他的结论是:“与共匪谈判,无异自取灭亡”。

1984年宋美龄断然拒绝“第三次国共合作”。她说:“第一次我总理宽大容共,遂使原不过五十余人之共产党徒,经中国国民党襁褓鞠育后造成骚乱,凡十四年。及再次容共,乃当中日战争国家存亡关头,先总裁不究既往,诚恕相待,原望其回心转意,以抵御外侮为重,岂知共党以怨报德,趁火打劫,铸成大陆之沉沦”。她的结论是:“二次惨痛,殷鉴昭昭,一而再之为已甚,其可三乎?”

以上不仅是蒋宋二人的看法,实际上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就针对导致丧失政权的原因进行全面的检讨,总结历史教训。对于两次国共合作,他们提出了以下看法: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清党”具有重大意义,否则国民党早就失败了。黄季陆说:“民国十六年(1927)的清党运动是十分成功的,否则中国的共祸或将提早20多年,不必待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的大陆沦陷。”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导致中共的扩张。关中说:“中共事实上利用日本之侵华,全力进行扩张。由于中共之扩张多是由袭击国军或抢夺政府地区而来,故双方不时发生冲突。”

项乃光说:中共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目的是“一以瓦解剿共战争,挽救其处陕北之不忘命运;二以推动抗日运动,促进中日战争,牵制日本北进;三则利用抗战以发展势力,为扩大赤化运动、夺取政权创造条件。”

三、要吸取失败的惨痛教训。黄季陆说:“抗战初期,中共可使它自己投降,这是它最弱的时候,后来他们渐渐成长起来,它就要争平等,得到平等之后,便使用各种手段方法来孤立你、打倒你,这是共产党策略的使用。” 沈云龙说:1945年重庆谈判后,“毛返延安不到一个月,所有协议及其他诺言都被各地共军的实际行动彻底破坏无余了”,严重的教训是:中共“得陇望蜀,得步进步,不达目的不休;而且它的诺言便是谎言,如果相信它,很容易步步坠入它的陷阱,愈陷愈深。”

蒋经国总结沉痛的历史经验,把“不与中共谈判”作为“基本国策”。他说:“我们不会忘记过去上当的经验,因为在大陆时我们也曾同中共谈判过,结果多谈一次便多失败一次。因此,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也不会再和中共谈判。这是中华民国最基本的国策”。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国民党一直留下这样的历史记忆:“绝对不能与中共谈判,否则只要一坐上谈判桌,你就输定了。”一提“国共合作”就触到它的痛处。应当指出:前两次国共合作是在国民党占据主导地位的条件下进行的,可是他们总认为“吃了亏”。现在面对处于优势的共产党,国民党一直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存在种种猜疑,在这样的条件下,在双方尚未建立互信之前,国民党怎么可能对“国共合作”有信心,而不产生任何担心、顾虑和犹豫?他们岂能轻易地忘记党内前辈所总结的“历史教训”,而敢于做“第三次”的尝试呢?

二、台湾的政治体制:不能

在两蒋时代,处在威权主义的“党国体制”下,国民党“一党独大”“以党领政”,政权掌握在它的手中,它可以代表台湾当局作出重大决策,其他政治势力无法干预。那时候,国民党可以支配台湾当局,要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找执政的国民党谈。如果国民党或两蒋同意,通过“国共合作”,实现“和平解放”“和平统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实践证明,国民党最终拒绝了“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建议。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政治体制发生变化,政党政治逐渐成型,“政党支配政府”“以党领政”甚至“以党代政”的局面不复存在。在现行政治体制中,按照实权大小的排列,第一是府(即所谓“总统府”)、第二是院(即所谓“立法院”)、第三才是党。党中央不是权力中心,不可能对“立法院”以及由“总统”领导的“政府”发号司令,也不能介入政府的行政运作。这就决定了国民党已经不能代表台湾当局,即使作为“执政党”他们也不敢代表台湾来与大陆谈判解决台湾问题。因为按照台湾现行的体制,政党没有这样的权力,而必须由“政府”出面才行。换言之,不论是国民党或民进党执政,由共产党与台湾任何一个“执政党”谈判解决台湾问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005年国民党还处在在野党的地位,既没有掌握公权力,又不可能得到台湾当局的授权,要通过“国共合作”解决台湾问题,是完全不可能的,甚至大陆要把熊猫送给台湾,国民党也无权接受。所以当时连战办公室的人员声称:“连战非常清楚自己的角色与定位,没有公权力或授权,能签什么?”

现在尽管国民党重新成为“执政党”,它仍然无权与共产党谈判解决台湾问题。近来国民党内出现是“以党领政”还是“以党辅政”、是“党政分离”还是“党政分际”的争议。大家认为“以党领政”的时代已经过去,马英九与吴伯雄都声称不会再走“以党领政”的老路。 吴伯雄提出“以党辅政”的说法,似乎没有得到马英九的认同,所以马英九办公室曾经传出:“党政分离”的说法,引起国民党内极端不满,以致要由马英九亲自表态:“党政分离违背政党政治的理念”。最后经过党政协商提出“党政分际”的说法, 算是初步化解了内部的争议。由此可见,从国民党的立场来看,“以党领政”已经不可能存在了,也就是说,国民党不能代替台湾当局做出任何涉及“公权力”的事。

国民党不仅不能代表台湾当局,而且它还要为“国民党执政团队”即“政府”的一切作为负责。马英九怎么做,国民党只好“认了”,他们“别无选择”。最近吴伯雄表示:“对国民党来说,全面执政就得全面负责,在政党政治下国民党无法推卸责任,执政同志表现的好坏都由国民党概括承受,国民党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全力支持马英九,全力支持从政同志在岗位上有好的表现。”

正因为这样,马英九表示,国民党过去三年来,与中共建立了许多党与党的联系沟通,未来他会将工作焦点,由加强党与党之间的联系,转为推动更多两岸之间的官方沟通渠道。又说,“国共平台”只是两岸沟通的第二轨道,而海基会与海协会才是“两岸正式协商管道”。 这意味着“两会”是经过“政府”授权的,是“正式”的管道,而“国共平台”只是政党之间的沟通管道,是未经“政府”授权的、“非正式”的管道,因而不能签订任何涉及“公权力”的协议。

由此可见,大权掌握在“执政团队”手中,国民党不能以党的名义与共产党合作解决台湾问题。

三、国民党的转型:不愿

2000年国民党丧失政权以后,国民党加速了“本土化”的进程,党内逐渐出现“不提一中,不反台独,维持现状”“不否认‘一边一国’,不排除‘台独’选项”“现在不谈统一,未来也不谈统一”“不反对变更国旗、国号”“中华民国领土只限于台澎金马”“把‘中国国民党’改名为‘台湾国民党’”之类的声浪。

2007年国民党修改党章的过程,是国民党转型与本土化的集中体现。在修改过程中,曾经提出要在党章的“信念”部分加入“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字句,要在党员目标条次中删除“统一”字眼,改以“和平发展”代替。 根据国民党人的解释:写上“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是为了凸显国民党“捍卫台湾、并以苍生为念的信念”; 删除“统一”文字,也透露国民党并不将“统一”预设为两岸最终目标。 国民党文传会负责人表示:“立足台湾,强化台湾,是国民党适应时代需要的大方向。”后来由于党内有人质疑这样做是把“中国国民党”改变为“台湾国民党”。因此在党章中虽然没有出现“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字句,但在总纲第一条中仍然写上“建设台湾为人本、安全、优质的社会”,体现了国民党力图立足台湾本土的精神。而“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仍然作为国民党的信念,以致马英九在520就职演说时,还把它作为“施政原则”加以强调。

以上事实表明,国民党已经成为台湾本土化的政党,他们关心的是在台湾的政治竞争中,战胜主要对手民进党,以便取得并巩固其执政地位,而并不关心两岸统一问题。国民党极力摆脱“统派”的帽子,极力抹去曾经有过的“终极统一”的说法,不将“统一”设定为两岸关系的目标,都足以说明这一点。

马英九上台以后,把“不统,不独,不武”作为基本理念与政策,明确提出:在他的任内不谈统一,4年乃至8年不谈统一。两岸统一在“我们这一生”不太可能发生。“我觉得,统不统一,可能有生之年都看不到,也不必为这着急。”“ 绝不会给大陆任何统一上的幻觉。”这充分表明,他是不愿意谈统一的。

最近一个事例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这个问题:据媒体报道,国民党副主席关中曾经说过:“国民党长期执政,统一水到渠成”。这件事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独派”群起而攻之。国民党内部也有人提出质问。马英九立即向关中查证,并要他亲自出面澄清这种说法。马英九、王金平随即表示“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纲领”不会改变。后来,马英九还通过外国媒体公开表态:“如果台湾人民对与中国在政治上统一不感兴趣,没有任何政治人物能够强迫他们。” 由此可见,国民党人对于“统一”多么“在意”,深怕与它“沾边”。马英九看到民进党基本盘的存在对他是巨大的威胁,他力图争取泛绿民众的选票,极力避免因与大陆靠近而被扣上“卖台”的危险。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