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森:论两岸关系中“统独观念”」正文
主题词: 统独观念反思 政治思维革新 交互共识的“新整合理念”建构
对称性转换 宪政共同体"理念" “中华民国宪法与宪政的现代转换”
一 引言 如何超越传统政治思维观念 --当代政治法哲学的思考
对于“终统”及其引致的争议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析 表达各自观点立场 这对于澄清事实和理解相关问题无疑是有帮助的。 由于"终统"事件属台湾两岸政策方面比较大的“政治性”动作 它受到中美及相关方面强烈关注和反应 应该是"意料之中"的。 而"终统"之后 意在激活"两岸关系辩论"与"宪改工程"¡M并为"台湾新宪"作准备的"意图"已经显明! 对此 仍然停留在传统两相对立的政治价值系统或观念立场来解读应对 显然 已经难有什么善果! 对此 尝试作一种比较超越性思维与研读解析 可能是较好的处置与应对的态度与方式。 因为 如果我们不能超越"传统政治思维模式”或只停留在长期以来政治对立的意识形态化的“情境与氛围”。 那么 “我们对此能够说什么” 换言之 “如何言说才真正触及问题的症结与根源并有“真启示”呢 ”而不是长此以往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于事无补!
在进行一定程度的反思与综合思考之后 对“终统”作为 这一虽属“不够理性智能”实也“其来有自”(存在某种“必然性”和诉求“正当性”成份)。 细想一下会发现我们处于 既不能依循“中共的政治思维逻辑”对其进行“声讨与鞭伐” 又不能不深入思考其思维认知方面的缺陷与政治作为意图的危险性倾向 这样的“两难情境”之中。 当然 无独有偶 不仅美国对此也深感棘手 即便台湾内部在野党基于政治立场和国家利益与人民安全福祉的综合考量 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但在反制性动作之余 也会流露出不解与深切忧虑的双重困扰的情态。由此可见问题的复杂与情势的吊危。所以 对此如何作有益的超越性思维和透析 以获得最佳的批判性“议题转换和意义建构”的效果? 就是较为理性积极和有格局的应对态度。
二 反思“统独观念”上的缺失 消解“统独魔咒”造成的困扰
议题 1“统与独”真的那么可怕吗 为甚么长期以来 我们不能赋予其进步意义与有益于整合建构的精神意涵 来重新正确解读和思考呢 如是 必然是另样情势与引致不同的积极效果。
2 究竟“法理”上目前“中华民国[台湾]”是否“独立存在” 应该进行当代宪政法理与政治哲学上的广泛深入地思考 并论述阐释其相关联及其演绎出的课题。不要让一个“法理台独”概念/大棒 阻断/窒息中国人当代法理政治理念的生成与创新 并在两岸与当代政治-法理中国“整合建构”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意义。
在当今世界 台海问题或两岸关系这个“热点” 经过这次“废统”争议和后续逐渐显明的势态与可能引致危机的“即刻性”和严重性。 大概更会激发人们深入思考相关问题 并探讨其思维根源与本质所在
那么 现在真正需要思考的是 “统与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其造成台湾内部与台海两岸尖锐的政治对立分歧 其背后隐涵着什么样的政治观念与思维的冲突 长期以来 我们对"统独"概念的认知 存在和反映着什么“共同性的意识与政治思维”的缺失与局限 等等。 就是首先需要辨识清楚的一个关键性议题。 所有希图能够超越传统政治观念思维 超越现实政治困境的种种原因与事实情态 以致力于面向未来和展现新世纪时代精神风貌的人们 不能不深入思考: 造成两岸政府在政治理念认知与政治观念思维方面缺失的根源在那里。 从而 超越由政治人物基于权益需要而"设定与制造的 '议题陷阱'的困境"。实现当代政治观念思维的提升和创造性转换 以在两岸关系现实发展与未来整合的理论建构方面 真正有突破和有意义的建树。 从这一层意义上说 “终统”争议 正从一个“侧面”挑战并启发两岸中国人的理性良知与智能 克服一直“挥之不去”而不断困扰两岸关系发展的“统独魔咒” 以从根本上消除其"根源" 。从而步入两岸交流 面向区域与世界的 当代宪政共同体民族国家整合建构的新境界。
如何消除“统独魔咒”?
就当下而言 “统独魔咒”之所以挥之不去 主要问题在两个方面 一是 由于两岸政治经济与军事实力的不对称发展和逆向涨落的势态 以及两岸在政治方面的制度性对立难以短时间改变/化解 经济与政治/军事主导权逐渐向大陆倾斜。而大陆虽获得经济社会的一定进步 然政治极权如旧与处于国家社会危机四伏的状态 构成对外部的潜在与不确定的威胁情势 等等。在这种情势下 对于台湾而言 “统”似乎早已经难以操之在己 而且 又很可能"避之不及"而在日趋不利的状态下 造成台湾难以接受的“被统的”局面(如大陆坚持的“一国两制”)。 对此 台湾执政党政府似乎日渐失去"自信"。 "终统"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是其在内外交困情境中的"无赖"(没有办法的)选择!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 二是 真正需要深入思考的是 在台湾民主化之后 对大陆中共非理性的在政治方面与国际上继续打压台湾 以及拒绝与台湾民选政府对话等 由此产生的政治与心理反弹 加剧了极力主张“自决”的族群/政党/政治人物 无所顾忌的将"立宪建国”并与大陆中国完全“切割”的诉求“绝对化/激进化"并抬上了"日程"。 以作为对抗大陆政治一统与经济社会飙起势向的 最后王牌与不二选择(所谓“豪赌”说是也)。 因为 在两岸政府极端政治对立的情境中 造成其没有其它选择的"态势"!就此而言 “终统”除去执政危机与政治人物个人危机等因素 显然是这种演变趋势在特定背景/危机情态下的特殊产物 所以 也可以说是大陆中共僵化的意识形态化政治观念思维及其做法的一个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 关键的原因在 迄今两岸对“统与独”的真正现实与未来的意涵 即只有两相获得整合 方能展现其时代意义 对于“统与独”的可能的转变形态与相对性作用 对“怎样统”与“如何立[确保台湾目前独立存在的地位]”这一"对称性问题"及其对未来的整合建构的不同影响等 缺乏深刻地当代理论辨析 和应有的理性阐释与理念构设 从而 双方只是在各自偏颇的貌似理据充份的“情绪化/情感化”的诉求上(这从阿扁终统的情绪化言说与单面向民主权利诉求 和大陆两会后 最新的民族情感化话语/与断言式政治判断表现出的意识等 皆可得到证明.) 不断地“重弹老调”而鲜有政治整合方面有建设性创新建构的新理念主张构想与政治实践作为 这是当前两岸政治危机的一个关键性特征。
这种独特的两岸政治现象 也从反面应证了: 在当前两岸政府的政治意识与价值对立的系统中 在各自只顾"各说各话"的政治氛围下 双方既不能在最基本的政治诉求上寻得"理性政治共识与交集"而有"交互性政治作为"。 而又实际阻遏了各种有创建和积极建设性的当代政治法律理论主张构想的生成 以及对两岸中国当代民族政治国家"理念型塑" 与现代实践转换的有作为的建构! 所以 若要进入双方能够理性务实的对话言说的政治协商的境域 真正展示两岸政府与政治人物既有历史担当负责任的 且能够展示当代理性政治智能的政治诉求 思考并进行共通性政治共识理念与目标体系价值的整合建构 就是两岸必须的“政治功课”。 那么就此而言 两岸中国当下真正需要的是: 作政治的理念历史与制度实践思维方面的深刻反思超越与提升 并致力于当代意义的"统独理念的制度性(或法理的)整合建构"! 才是从根源上消除分歧化解危机和迈向统合的不二选择。
从实践方面言 就是必须要有"双向互换式思维转换": 即彼此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有条件的接受认同对方的诉求 以致力于打破政治僵局 共同营造"共识建构的政治基础"。 所以 必要的"彼此互让"和审慎的政治表述与诉求转换就是必须的(姑且将其假设为"两岸政治对话协商的'前议题'建构"!)。 从长远看 这是两岸追求"互惠双赢"与"共同繁荣发展的整合建构目标" 以真正维护两岸人民共同权益与安全福祉的“不二途径”。那么 两岸政府与政治党派人物 首先实现"政治思维超越性转换"的突破 乃至真正当代意义上的"政治思维革命"! 就是两岸关系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这是追求与致力于两岸中国有意义的整合建构的关键前提所在。从而也是打破两岸现实政治僵局困境的不二法门!
为此 对两岸关系思考与处置的政治理念诉求与政策方面存在的两种倾向: 即以"先经济社会(关系)发展而后政治(关系)"主导的交往思维模式 与从事政治法律制度方面的"操作性政治"主导的理念诉求型思维模式 两者之间必须有一个相互对称的转换 并实现一定的"妥协"与"思维整合"。以达致最低程度的"理念制度理性"上的平衡。
若从理论思考的层面与角度上说 仍然是二十世纪中国的"孙文的问题意识"与其思想理念体系建构中 所突出的"民族""民生"与"民权"诉求三者关系方面 展示的"主题关联意义"! 这仍然是当代中国两岸关系中 所面临和没有解决的课题。 同时 也是当今世界后发民族国家政治变革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所面临的同一主题与深刻挑战所在! 台湾的经社发展与政治变革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 与大陆的改革开放之后呈现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政治变革的必然性趋势。 虽然 目前仍然存在着某种"质的差异性"。但若从历史大跨度看 总体上也可以说 存在的是"时序"的先后问题: 即改革开放以来 大陆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的价值取向 与其正在和"终将迈入政治民主化"(布莱尔语)全面变革时代的势向 是不以中共意志所转移的历史大势。 两岸也终将呈现"趋同之势"。所以 在这一视角下 “两岸关系问题”就转换成 两岸整合"样式" 与过程 将对其产生什么样重要影响与决定性的作用? 这是今天我们反思"统独问题"的关键与意义所在!
对积极交往模式与当代“协商民主”理念 不同的政治主张的"思维差别"何在?
而在此方面 目前台湾执政党政府与在野党及国际普遍认同的差异何在 除了经济力与国家利益驱动外 纯粹政治思维方面的原因 大致可以归纳为 一是 所采取的政治理念秉持与交往思维模式方面的不同 二是 对政治的本质及其与经济的民众社会根本利益关系方面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政治变革的方式选择方面 即在民生与民主关系课题的必要区隔与关联处置的设想/做法上的理念认知差异 三是 与此关联的对“民族整合 共同体生成与当代世界政治国家建构”方面 存在的政治理念思维与政治/政策选择的不同等等。 但都依然没有实质超越"孙文问题"与其理念思考的范围 以及当今世界面临的历史现实发展的两难困境。 所以在此意义上说 当前两岸"统独"政治争议困境 其背后的历史政治根源与理念思维认知的局限 存在着某种"同一性"。
为了克服这一政治思维上的局限 一方面 需要作民族历史性的深层政治反思与剖析 并对两岸关系 进行全球化信息时代的 具国际观的完整透析与审慎抉择! 另一方面 重要的是需要进行政治理念意识与思维习惯乃至社会实践行为方面的当代转换与升华。 具体而言 就是超越单一面向的政治权益诉求与片面孤立的理念诉求及其"绝对化与极端化"(倾向与作为)。 从"传统政治思维"转向"当代宪政民主理念的'制度理性'与协商政治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追求 以进行当代政治关系法律制度化整合建构 并开启"理性务实的政治协商”与“交互的关联-对称性综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