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鸣:未来的城市与都市人类学――都市人类学研究(下)」正文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未来都市聚落的趋势,都市体系和世界性都市的出现及都市结构的变化;指出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未来都市中潜在的问题;且从国际都市人类学研究主题的变化,并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了都市人类学的未来取向。
研究未来的城市,必须预计未来的经济、社会结构、文化混合、管理方式,以及交通、信息、机械技术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和相互作用;这些因素对人类活动、居住方式的作用。而未来城市的变迁必将影响着都市人类学研究主题的变化。
一、未来的全球性都市聚落
(一)城市发展的趋势
尽管各国都市化的过程不同,未来的发展也有不同的模式,但是预期仍有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1.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在发展中国家,人口的高增长率致使占据人口净增值的绝大多数。2.到21世纪,尽管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增长比发达国家(北美、欧洲、大洋洲、日本)迅速,但是到21世纪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居民仍然不会超过50%。3.在未来的10年中,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主要是城市人口的增长。4.发展中国家将持续地在世界城市总数(包括各类城市,尤其是在都市群)中占绝大多数。5.发达国家乡村往城市的移民将持续减少,迁移的方向也不一定是大城市;而发展中国家乡城移民迅速增长,并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中心。6.发展中国家的都市首位度和核心与边陲不平衡的问题将进一步扩大。
尽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都市化模式和过程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两者之间的民族和城市正通过先进的技术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用“时空聚合”这一概念来检验都市中心和网络在全国与全球范围内的整合度。这一概念指的是当绝对距离保持不变时所需旅行的时间和通讯的时间。铁路和汽车使得两城市间的接触比乘马车要方便和迅速,飞机和电话更缩短了旅行和通讯的时间,这表明地理的影响正在缩小。时空聚合的观念可以用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和都市中心。最终,全球的都市无论绝对距离多远,其时空聚合将高度整合。
当然,时空的聚合取决于一个社会是否采用这些先进的技术,时空聚合的影响也必须在国家的、或国际的水平上实现。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富裕地区比贫困地区更容易、更有条件接受先进的交通和通讯技术。发展中国家,目前只有大的都市中心通讯和交通条件得以改善,而广大的乡村还难以消费得起。因此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完全整合在地球村里,只是大的都市中心成为受益者。
时空的聚合可以根据旅行的时间和花费来测量。随着技术的进步,1950年需要24小时旅行的距离,而到今天仅需要6―10小时, 同时跨越空间所需费用也随着通讯和交通技术的进步而稳步下降。这样空间的聚合意味着通向任何地方的电话时间的花费与距离无关。
时空聚合的意义在于怎样影响对未来都市中人们的决策和生活。到21世纪,超过50%的人将生活在都市中,超过一半的人将直接或间接受空间技术进步的影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政府、学校及家庭受大众传播的影响,几乎可以同时收到瞬间的信息,这有助于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和冲突的调和。迅速的交通也促进流动范围的扩大和交流的增加,这有助于劳动力的流动、商贸业的发展和国际产业的分工。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把个人和家庭更紧密的聚合在同一地球村里。但也将产生新的问题:一方面个人比任何时候有广泛而迅速的联系,另一方面个人之间的隔离和孤独比任何时候严峻。未来的城市规划,将优先考虑吸引居民的公众设施。
都市中的商业、大学、政府、工业、都在向国际化发展。都市中的组织和个人也越来越多地进行跨地区、跨国的联系。但是,由于语言、文化、宗教、意识形态的差异所造成的心理、政治上的障碍,在日益缩小的世界中将扮演什么角色,有着什么意义,或者,经济的一体化会带来文化上的一体化。人类学家认为,文化的差异将长期存在,但随着交往的增多,相互的了解也越多,促成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使得文化的差异不再成为交往的障碍。
(二)城市体系的出现
城市的扩展,人口的增长,大、中、小城市群沿着主要交通干线,尤其是交汇点分布。在沿海岸线的主要港口不但操纵着国内和国际的通商,而且附近的旅游、观光、休闲活动的场所也迅速成为都市、或都市附加的地区。这些地带,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加强、贸易的增多,促进了运输业和通讯业的发达,促成了城市体系的产生。大都市与中小都市整合成经济学上的体系,并超越了地区和国家行政体系的划分。
在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上,集中了单一的要点的个别城市体系,或许最终会整合为全国性城市体系的一部分。城市体系或都会带,是由现存的单个的城市发展成的。这种“填充”的过程发生在沿主要交通线和通讯网的交汇点上。在这一阶段,城市带或体系中的人群、公司、和机关联系起来。
这种地区性或全国性的都会带填充的过程并不限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和城市人口高密度的地区,随着都市的膨胀更容易形成都市网络。主要的城市和地区的主要中心(在交通要点、新的行政中心、新的工业区)逐渐形成带状的都会区。这种体系在一些国家已开始出现:如巴西的最南端从里约热内卢到圣保罗,墨西哥从墨西哥城到韦拉克鲁斯,埃及从亚历山大到开罗,印度尼西亚从雅加达到苏腊巴西等等都形成了都会带的雏形。发达国家从未经历过发展中国家这种持久的乡村人口增长和高密度。因而发展中国家在大的区域内都市和乡村的高人口密度导致新的都市形式产生。这种都市和乡村的聚合将蔓延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印度的北部、西部和东部。在发展中国家组成这些都市体系的最大城市可能将更容易整合到发达国家的体系中,而不是其自身国家的较低体系中。全球都市核心和乡村外围组成一个并非完全整合的都市系统。
(三)都市的结构和功能
未来都市数量的增长,沿着交通和信息网延伸,将导致新的都市结构出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经济的变迁,尤其是劳动力收入的增长,将使未来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定位。
1.都市结构。宽阔的国际性的都会带,大都会将成为主要结构。交通走廊和环境宜人的地方将成为未来都市生长和扩张的中心。北美、欧洲、日本等国家都市的近郊化,是由于低廉而充足的燃料、汽车的普及,以及大城市近郊土地的开发。近郊化,导致都市规模的扩张和都市中心的衰落。未来都市中心的重建将成为这类都市的主题。
Doxiadis和其他有先见之明的人认为,未来的特大城市、大都会区和Ecumenopolis是21世纪的主流。首要城市、第二、第三位都市中心将构成这样的体系:人员、原材料、制成品及服务在接近交通干线的地方发生交换。随着全国性的都市体系出现在更多的国家里,这些新老都市聚落将整合成新的团块,亦将会产生新的问题。
与都市结构相关的另一问题是未来的城市自然景观将变得相似。在商业中心是层叠的高楼大厦,在城市中心高密度住宅与各类商业公司混合在一起。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的发展变得太相似而毫无特色。发展中国家制定的全国性的都市计划制止乡村向都市的移民、将工业、政府机构、商业从旧城区分离出来是成功的。但也造成了城乡的隔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往往成为汪洋大海中的“孤岛”。发达的都市与贫困的乡村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些城市新建筑的结构也雷同。许多发展中国家把摩天大楼、立交桥、庞大的体育中心视为现代化的象征。尽管这些“现代化”建筑的造价是昂贵的,可是与这些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并不整合,其利用率极低。
2.都市的功能。与未来都市结构相连的问题是都市的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很显然,今天发展中国家除了前工业城市、工业城市外还将增加第三类城市:即后工业城市。这种城市以服务为主,包括研究和开发技术、旅游娱乐、出版和电讯及各种管理。因为后工业社会的城市与前工业时期和工业时期的城市相比有不同的劳动力组成,因而组织和结构也不同。前工业和工业城市活动的场所通常离居所相对近的地方。工作、礼拜、购物、娱乐的场所在较近的范围之内,通常是步行、或公共交通方便的地方。甚至商业和工业也趋向建在离原材料供应点、其子公司、市场、所需服务部门(银行、法律、政府、广告)不太远的地方。高密集结构的城市和商业、工业及居住的集合体代表了前汽车时代;汽车的冲击,改变了城市的结构,如城市的道路、停车场增多,工业、商业、居住的分区,以及郊区化等等。
假如,更迅速的交通和信息是后工业城市的两种属性,那么这种城市的结构可以设想成什么呢?也许,就是前面所提到的都市系统、特大城市和都会带。但未来城市的主要特征是更加分散而又相同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利益和能量耗费可以限定城市蔓延的程度。这一特征将与私人汽车和批量运输的错综复杂的高速公路系统联系起来,同时也与家庭中工作的个人连接起来,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许多高技术的、或半技术的工作能在家中完成。此外,不必外出就可以进行医疗检查、开会、选举、订购商品和写信。由此,可能会导致城市人口的分散。
在发展中国家,许多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仍在经历发达国家城市已经历过的交通、通讯和市场的冲击。卫星、电视、计算机技术的引进尚不足以改变城市的结构和功能。一个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的都市形态的后工业经济和迅速的交通、瞬时通讯将达到什么程度?因为在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城市可能将越过工业阶段,而直接进入类似发达国家后工业都市发展的阶段。城市的生长可能是选择较为分散和平行发展的模式,而不是聚集和层级式的发展。
二、未来的都市问题
虽然就全球来看,每个国家和都市面临的问题并不相同,但是仍有许多现在的或潜在的问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面临着5类问题:1.怎样满足和提供人口日益增长的基本需要;2.非整合的都市活动;3.制止乡村到都市的移民潮;4.急剧变迁中(从前工业城市到工业城市),居民对文化变迁的适应和调适;5.既要管理好环境又要维持经济的增长。
对发达国家将来面临的问题有:1.提高生活的物质质量;2.适应人口的零增长和缓慢增长;3.适应潜在的资源短缺(尤其是水和能源)的危机有规划的选择聚落;4.减缓都市居民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
(一)发展中国家
我们避开年龄、性别,以及民族和政治意识不谈,而仅讨论人类的基本需求。这些基本需要被界定为:可以负担得起的、安全的住房,可饮用的自来水,有效而便利的医疗保健,普及文化的学校,规范的农场和市场体系,基本的交通和通讯系统。提供和满足这种需要是同样重要。许多国家和国际援助组织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提供这种最低限度的需要。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是:高速的人口增长,庞大的债务和发展优先权的冲突,这些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才能解决。然而这些国家的金融资源极为有限。因此各种援助常常面临选择和道德的问题,究竟哪些城市和村镇该援助,哪些不能援助呢?这也是援助中的“优先权”的问题。就像一条行将沉没的危船,谁优先上有限的救生艇一样。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第二个难题是怎样将过度集中的都市活动分散。城市的首位度过高,因此需要规划来打破这种都市体系,而将都市化的利益扩展到其他都市中心。首位城市虽然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上地位越来越重要,但也造成了与其他区域的隔离,变成了“孤岛”。这样的城市更像一个国家之外的城市,而不是国家内的城市。因此需要从集中向分散发展。中国、以色列和坦桑尼亚试图消除城乡分离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努力是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