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武:改革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必由之路」正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30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华文化也重新踏上复兴之路,取得了辉煌成就。
文艺创作繁荣发展,艺术创新成绩斐然。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时代召唤,充分释放创造活力,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出色的艺术劳动,热情歌颂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努力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30年来,小说、诗歌、戏剧、电影、曲艺、报告文学、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各个门类艺术作品数量之多,形式、风格、流派之多样,体裁、题材、主题之丰富,前所未有。精品佳作不断涌现,先后有500多部舞台艺术作品获得“文华奖”,850余项艺术学科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文化部资助。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30年来,“唱唱跳跳”的社会文化逐渐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变,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以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为重点,以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图书馆文化馆(站)建设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具规模。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快,以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为代表的一大批标志性骨干文化设施在大中城市建成使用,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博物馆、纪念馆面向特殊群体乃至全社会的免费开放逐步推开,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休闲文化等不断兴起,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活跃。
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30年来,随着文化的商品属性、市场属性、产业属性日渐为社会所认识、接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式也逐渐由单一向多元转变。从1979年出现第一家音乐茶座开始,我国文化市场蓬勃发展,娱乐、演出、图书、音像、电影、文物、艺术品、动漫、网络等文化市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逐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围绕繁荣与管理的双重任务,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尤其是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呈现了超越GDP增幅的加速增长势头,到2006年,全国文化产业已经形成增加值5123亿元的规模。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崭露头角,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中华优秀文化得到弘扬。1982年《文物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是文物保护乃至整个文化工作纳入法治轨道的重要标志。2006年,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30年来,国家先后两次开展大规模文物普查,公布了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2170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57座。西藏布达拉宫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取得成效,三峡大坝等国家重点工程的考古发掘扎实有效,20世纪遗产等新类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实施,打击文物犯罪活动的力度不断加大。民族民间文艺十部集成志书的编纂,凝聚全国几万文化工作者20多年的努力,被誉为“当代中国的文化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初步建立,其中国家级名录项目已公布两批1028项。闽南、徽州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新探索。目前,我国有世界遗产37处,有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数量不断增长,方式不断更新,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逐步形成了全方位交流的新格局。30年来,我国同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民间文化交流、国际文化贸易从无到有,不断扩大。一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和展览走出国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约北京”、中外互办文化年等国际文化活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文化组织的合作不断加强,参与多边国际文化活动更加主动,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30年,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不断提升,人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化发展30年的历程,也留下了许多经验和启示:
30年来,文化领域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统领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正确把握文化建设的思想导向、艺术导向和工作导向,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发挥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实践证明,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使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成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30年来,文化部门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一切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积极性,紧紧依靠广大文化工作者,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努力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着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利用文化潜移默化的功能特性,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审美、娱乐功能作用,凝聚力量、凝聚人心,才能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0年来,文化部门始终把握繁荣文化的主题,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不断增强精品意识,努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断强化管理意识,努力提升文化行业的管理水平;不断开展思想理论建设、文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建设、法制建设、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事业发展。文化工作贵在稳定,重在积累。实践证明,只有脚踏实地立足于建设,力戒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形式主义的不良作风,文化事业才能稳步推进,并不断开拓新的局面。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文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领域中的一系列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也逐渐凸显,制约着文化发展。30年来,广大文化工作者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借鉴吸收国内外一切有益文化成果,突破妨碍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的障碍,进行理论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方法手段的创新,建立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文化管理体制及富有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推动公益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必由之路。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力才能不断解放,创造活力才能不断迸发,文化事业发展才有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改革开放30年铸就了新时期文化事业的辉煌业绩,当代中国文化已经走上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站在21世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面对国内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新期待,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承担着更艰巨的任务和更神圣的使命。广大文化工作者将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的高潮。(人民日报)
蔡武,文化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