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耀桐:莫使官员当道具

作者:许耀桐发布日期:2009-05-01

「许耀桐:莫使官员当道具」正文

现在,每当我接触到官员,心里总会有些不是滋味。张三对我抱怨说,如今公务实在多,整天只能随着秘书安排的日程转,成为程序的“机器人”;李四向我诉苦道:我们变成了“白加黑”、“五加二”(即工作时间是白天加上夜晚,从星期一至星期五还要加上两个休息日),一切按日程工作,一切也为日程而工作;王五甚至和我唠叨起:离开日程安排,我们既不能干其他事,也没有时间干别的事…… 官员办事要有一定的日程安排,要按一定的程序规定工作,这是正常的、必然的。但是,如果一整天的公务活动全部被日程塞满,完全被泡在程式中,奔波于各种场合,周旋于各路来宾,往来于各式应酬,那么,官员的日常工作就演变为日程化、程式性的行政生活,他不再需要思想,不再需要创新,不再需要灵活地处理事务,一切只需“埋单”办事。

公务程式性的四种表现

官员过着日程化、程式性的行政生活,确实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有如网上流传的《领导日程》里面所罗列的种种公务安排,而且还有其他更多的日程化、程式性的公务活动安排。如果我们把现实中所有的公务日程化的安排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四类:

――公文阅批。一上班就要阅批公文,这是一天程式化的开始。每天必定有文件,而且必定要在第一时间阅批,要不然可能就有背离上级精神的危险。文件有来自中央的,还有省里、市里以及县里的,一大本、一大摞的文件,已由秘书提前摆在办公桌上。如果认真看,兴许大半天也看不完。由于一天的事情多,必须快速浏览。因此,公文阅批只能在半小时内草草结束,来不及看的,扫一下标题,照例画圈送走。

――会议安排。每天的会议是少不了的,有时多达五六个之多。会议的程序安排相当讲究,从领导座次的排定到讲话的先后顺序,都得殚精竭虑,保证万无一失。开会往往首先传达文件,传达文件必须一字一句地宣读。接着是领导讲话,领导讲话也是照念不误,尽管事先已经发了讲话稿。由于会议时间冗长、内容枯燥无味,会场有人睡觉,严重时东倒西歪、鼾声一片。

――文稿代拟。开会多,自然讲话多,而官员讲话绝不可信口开河,这就需要事先写好讲话稿。这么多的讲话稿,领导肯定自己写不过来,当然也没必要自己忙,完全可以由秘书代笔,届时不过照本宣科而已。秘书代写讲话稿早已驾轻就熟,有一定的格式、套路。一般地说,语言要新奇,文采要华丽,排比句应居多。在总体布局上,一般要有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也要有层次感,列出“一二三四”的要点来。结果是,此类讲话稿大多千篇一律,似曾相识。

――公务接待。这类事情也是每天逃脱不掉的。常有上级领导前来视察,难免兴师动众,精心安排,唯恐招待不周。本来上级领导要看一看真实情况,听一听民众声音,但因为早有应对措施,刻意安排一些人介绍,尽让领导看好的和听好的,致使信息失真。还有兄弟单位、同行同业来人,上午一拨要召开座谈会,下午一拨要到处参观,岂能没有领导出面。而且,接待必须讲规格,要根据对方来宾的级别,配备相应级别的领导,否则便失礼了。座谈、参观结束后,还要继续餐叙。因此,每到中午和晚上就餐时分,官员须忙碌着出席各种宴请。有时宴请之多,每一场又都要走到,行色匆匆,谓之曰“赶场”。

把官员从“套子”中解救出来

以上所列日程化、程式性的行政生活,确实使官员陷入了事务繁忙的泥沼,导致官员的理性思维和创新活力逐渐萎缩,甚至丧失了自我,丧失了个性,最终成为一个空壳子、一种摆设、一种道具、一种为程式所操控的公共表现。这不禁使人想起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套中人”别里科夫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套子”。他用各式各样的“套子”把自己里里外外裹得紧紧的,包得严严的。他常常晴天穿靴子、带雨伞,坐车支车篷,房子不管怎样闷热,他也不开门窗。睡觉时,除戴上睡帽、穿上睡衣,还要把脑袋蒙在被子里。他不仅将自己的躯体用“套子”套起来,而且连自己的思想、精神也要“套”起来。总而言之,“套中人”成为受种种外在因素任意摆布的“木头人”。今天,那些按照满满当当日程工作的官员,不也是如此吗?

由是,该是我们喊“救救官员”的时候了。把官员从日程化、程式性的行政生活中解救出来,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彻底地精简公务,减少不必要的工作安排。现在的行政管理,还存在官僚主义的思维定势,好像要把行政工作做好,就非要发更多的文、开更多的会、作更多的讲话、把各方的来宾招待得更好不可。反过来说,如果工作还没做好,也表明自己尽了最大的力气,无可挑剔了,经得起领导的检查了。实际上,这是极不负责的官僚主义、陈腐的衙门作风。我们只有真正做到“四减”,即:减文、减会、减少讲话、减少接待,才会使我们的官员从纷繁复杂的日程化、程式性的行政生活中摆脱出来,才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调研、谋划,我们的官员也才能有效地改变被日程牵着走的可悲状况,打开主动地、积极地开展行政工作的新局面。

原载 《 人民论坛 》(2009年第8期),标题为“救救‘白加黑’与‘五加二’的官员”。此为原稿。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