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蜀:政改请从落实人大代表言论免责做起」正文
此起彼伏的群体性事件,尤其是暴力色彩强烈的瓮安、孟连和陇南事件,凸显了言论淤塞的严重后果。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贵州一位副省长近日要大声疾呼:有必要在政府与百姓之间建立一个长期对话机制,“给老百姓一个说话的机会,给他们一个发泄情绪的渠道。”
这个机制其实并不是没有。这个机制主要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众所周知,人大代表本来享有言论豁免权。代表言论为何必须免责?因为言论是有风险的。而言论的风险,主要就是批评的风险,不同意见的风险。人大代表既负有代言民意的特别功能,就必须同时给予特别的权利,在人大代表和呼啸行进的权力战车之间,划出一条不可逾越的天堑,让人大代表能够彻底免于恐惧,只需要完全忠实于选民的信托,畅所欲言,充分转达民意。
那么,当下人大代表的言论自由状况到底如何?坦白地说,固然有进步,有突破,但总的形势未必令人乐观。随手可拾以下个案――
3月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看望全国政协民进和民盟界委员时,就新能源战略发表了讲话,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坦承自己不是学这行的,讲得不一定对,请大家指正。但是有人指正吗?
同样值得警醒的,是两位代表委员的发言。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近日感慨说:“我们开会,10分钟中前面8分钟是在歌功颂德,对报告歌功颂德,对自己歌功颂德,完了之后剩下的没有时间了。”全国政协委员韩美林也称:他参加政协会十几年,听了太多不该政协委员说的话。“太肉麻了,都让人受不了,政协委员可以献计献策,但不能‘献媚’。”
显然,两会代表委员批评功能的弱化,建言功能的弱化,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
是两会代表委员没有批评的冲动、建言的冲动吗?也不是。钟南山就披露,人大代表开会时,领导在场和不在场不一样。领导在场时,代表发言基本上是表扬和自我表扬相结合。但是“我观察一下,领导不在,我们讲得很多,而且讲得很深。”
可见人大代表不是没有话说,不是不想说,而是怕领导,怕权力。这种怕,客观上印证人大代表言论免责不到位,不充分。
言论淤塞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频发,对此高危局面,高层领导人是有清醒认识的。所以,胡锦涛在政协会议上一再请委员指正;温家宝前日对话农民代表,也强调“你有要求我的权利”。高层领导人求言若渴的姿态令人瞩目,但是为什么代表委员仍然不能直抒胸臆?代表委员与高层领导人面对面,物理空间上已经是零距离,但是为什么言论仍然不能零距离?心灵仍然不能零距离?在代表委员跟高层领导人之间,到底有着一堵怎样高大的隐形防火墙,让代表委员不能不心有余悸,左支右绌?所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反思的。
钟南山认为,人大对代表的定位很清楚,但是人大在鼓励人大代表畅所欲言这方面,谈得很少,也没有认真的鼓励。那么怎样才是认真的鼓励呢?保护就是最好的鼓励,免责就是最好的鼓励。只有解除禁锢,心灵才能放飞,言论才能放飞,言论市场的供给状况才会得到真正改善。否则,言论淤塞的结果,不仅是普通公民普遍的信息饥渴,纵使高层领导人也不免成为受害者,遭遇重重屏蔽而难于得到有效信息。公共决策的优化和社会治理的升级,就都是缘木求鱼了。
人大代表的言论免责权不是人大代表的个人私权,而是公共资源,主要是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就此而言,人大代表言论免责不足,实则是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不足,实则是置社会公共利益于危急之中。学者汪玉凯近日断言,政改重要性已经超过经改。那么政改从何入手?不妨从作为根本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入手,不妨从落实人大代表言论豁免权入手。钟南山说,“人大在鼓励人大代表行使自己的权利和畅所欲言方面还有待改进。”诚哉斯言,政改突破口或许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