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勇:网络政治:官民的博弈

作者:蒋兆勇发布日期:2009-03-31

「蒋兆勇:网络政治:官民的博弈」正文

一地的“马铃薯”因为有了互联网而被连在一起,原子化个体因为网络成为虚拟的群体,成为不明真相的“乌合之众”,诸神正在退去,众声正在喧哗,正在呐喊。各种密探,各种民意代表都在网络中找到位置,一次次群聚,一次次争吵,官方的声音淹没在群体狂欢般的宣泄之中,“统一思想”消失在被治理者唾沫飞溅的民意之中,官方的意识形态正在被解构。强势的政府,全能的政府在网络中似乎正演变成弱势无能的政府。

什么叫公民社会?非政府组织的大量存在当然是其标志。但中国的情况却有不同,一个官方竭尽全力而无法瓦解的公共领域已经形成,即使没有那么多NGO,但网络公共领域里却有那么多的数码群体,那么多非正式的政治参与,我把这种不完全受官方控制的社会叫着中国特色的数码公民社会。网络促进了公民社会形成,公民社会的渐渐发育又扩大了网络政治的影响力。反而信息残缺不全的官媒却在丧失公信力影响力。

虽然权力仍然统治着我们,仍然支配着我们,但是网络使权力在流失,符号的支配者控制者不再是按宣传那套运转的官方。我曾经用“从戏剧因素中捕捉话题,从象征因素中构建话语”来概括网络公共议程的设置,形势比人强,我还想再加几句:在社会情绪诱发中吸引观众,在互动争辩中寻找真相,在趋同除异中获得共同心理,形成的公共意见改变政府。我观察发现,虽然网络的平等性导致少了偶像,少了权威崇拜,但知识精英在网络热议中总是输出意见,供应观点,虽然没有稿费却乐此不疲。价值的主张形成对政府的约束,公众也在此过程中被洗脑。喜欢看文件用笔写批示的官员发现已不能把公众大脑作为自己说辞的跑马场,公众脑中充塞另一种价值,霸权的独白已没有了观众。

曾几何时,在一些骄横的官员眼中,网民跟帖不过是比群众来信好不了多少的大字报,是年轻人的自娱自乐,是“屁民”的无妄叫嚣,是一小撮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现在却不得不应对,应对---这个词本身就是对独立于官方的网民角色的一种承认。网络是多中心的交流平台,是巨量的群体围观,群体起哄,事实上这已构成对现行行政架构的冲击。人肉搜索更让一些官员如惊弓之鸟,夜夜恶梦。但是,官方的行政架构却是封闭的,密室的,科层的,是要讲政治文化“规矩”的。比如,信息要筛选,甚至内参也要正面引导,这一切才使官方变成了“弱智”,变成了洞穴人。网络上的官民博弈哪一次不是官方要慢半拍,正是这种信息真空才成就了网民。

“我向总理来提问”,亿万的网络提问,领导的正面回应,反而要面对更加汹涌的民情,网络两会比剧场两会还热闹,兴奋的网民要写更多的帖子给“上边”看,而另一方面,删帖的人得日夜加班了,“五毛”们又得辛苦了。这是一种悖论,也是中国社会的奇特景观。

网络是可爱的东西,中国政治的进步恐怕得靠网络政治的发威,同时,我也注意到,网络意见表达倘若不语带情感,不把复杂事情简单化,不把愤怒换成口号,不写极端煽情的话,会不会有人围观?会不会有人倾听那些建设而理性的声音?民粹也许是热血沸腾的催化剂,我相信它也是网络民主的一片阴影。它会不会形成民意的霸权?它会不会激活社会的结构性怨恨?网络民主是催生制度的有序变革还是催生动荡?我很困惑。

官方的提法: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网络冲击下的政府,恐怕还得加一个词:回应政府。无时不刻政府不面临民意的逼迫,对官方而言,我把宣传叫做政治销售,网络政治越来越强势的今天,这种政治销售是不是该改成政治行销了?!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