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艺:调整社会结构 构建和谐社会」正文
一、当前经济社会形势的特征
为什么要讲社会结构?这跟我们现在的经济社会形势有密切关联。我们现在的形势可以概括为两句话:经济发展形势非常突出,社会发展的问题也非常突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来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基本上一直很顺利,这么一个大国20多年GDP增长保持在9%以上,去年经济总量达到18万亿元人民币,比改革开放以前翻了三番,像广东地区可能是四番,成就是巨大的。今年最新的经济统计数据出来了,全国增长10.9%,而广东1月-5月份是13.7%。在经济发展方面,我们的形势是非常好的、不可限量。5月份三峡大坝建成,这是全世界最大的;7月1号青藏铁路这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线提前通车,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实力的表现。曾经有日本人写文章说上海现在有四千多栋20层以上的高楼,对比之下东京不超过200栋,我估计广州20层以上的高楼也可能超过2000栋。北京现在正在迎接奥运,全北京的建筑工地有九千个,到2008年的时候,北京的面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总的说来自从我们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以后,经济发展得相当的好,取得的成绩巨大、成就突出,为世界所瞩目。
在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我们的社会事业、社会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相比经济发展方面来说,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也是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快速扩张,房地产的发展占用农民大量土地,农民失地情况严重;城镇大规模拆迁,大量居民失房;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大批工人下岗失业,致使群体上访上告数量不断增加。加上这几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基尼系数居高不下,犯罪率上升,影响了社会治安、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我总说社会治安好不好,你就看窗户的防盗网,一层楼有安装,说明社会治安问题不大;二、三层楼有防盗网,那就有问题了;四、五层楼也有,那这个社会的治安可就相当有问题;七层、八层都有,你晚上出门就得小心一点。电视里出现的各种防盗门广告,表明这个社会还不太和谐。所以说我国目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成绩和问题都很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中央提出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千年之变”
从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城市社会的转变,但是一直到1949年建国时,我们国家的农民数量还占社会总人口的89.4%。到了1978年,我们已经初步完成了工业化,我们的农民还是占82.1%,社会结构还是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历史性的根本变化是从1978年开始的,我主要从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社会阶层结构三方面来阐述:
先说就业结构。过去我们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体制,就业结构转变进行得非常漫长和曲折。1952年我国的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为,一产83.5%,二产7.4%,三产9.1%,非农就业劳力为3432万人。到了1978年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变为,一产70.5%,二产17.3%,三产12.2%,非农就业劳力11835万人,26年间增加840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23.3万人。那么到了2004年,我国的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变为,一产占46.9%,第二产业占22.5%,第三产业占30.6%,二、三产业相加占到50%以上,非农就业劳力39931万人,26年增加2809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080.6万人,这是一个结构性、标志性的变化。我们说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完成工业化应该有三个标准,第一是在GDP里,工业总产值是否超过农业总产值;第二是在经济结构里,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是否超过50%,1978年我认为我们不是,但现在是,因为就业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第三就是城镇人口要超过50%。
目前就业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相适应、不协调;第二,2004年,在城镇二、三产业就业的总量中,有12000万是“农民工”;第三,现在整个社会总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再说城乡结构。总体来说,我国的城市化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一五时期城市进行工业化时,有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所以那时我国的城市化是与工业化同步的。这里我有个数据,在城市化率方面,1952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是12.8%,1958年提高到17.2%,六年平均每年提高0.73个百分点。但到1958年,搞了大跃进,经济出现困难,国务院就下达限制农民向城市流动的通知,开始设立城乡分治的户口制度,实行要农村的棉花、木材等原材料,但不要农村的劳动力的分割制度。这样,一直到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城市化率仅为17.9%。1978年以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才开始有了快速的提高,尤其是1998年提出小城镇大战略以后,城市化率大大加快。到2004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提高到41.8%,2005年是43%。在城镇人口方面,1952年我国的城镇人口是7343万人,1978年达到17245万人,26年间增加990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80.8万人。而从1978年到2004年这26年间,城镇人口增加到54283万人,增加3703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424.5万人。城乡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虽然我们在提高城市化率和扩大城镇人口数量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现今的城乡结构还不合理。表现在:一是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2005年我们的城市化提高到43%,但与全世界城市化超过50%的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不仅跟发达国家比有巨大差距,就是跟一般的国家相比较我们也是相差七八个百分点。二是在城市内部,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现在城市社会问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本地户口和外地户口,或者说本地的职工和农民工的矛盾。三是城乡关系不合理,主要是我国现在的城乡差距太大。
最后说社会阶层结构。到1978年的时候,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通过一划三改以后,城市里实行国有制、公有制,农村实行集体所有制,这样整个社会阶层结构就变成只有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个阶层结构是比较简单的。那么从1980年代以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城市出现大量知识青年返城,我国的社会阶层就开始分化。我这里提供一个数据,1978年,在第二产业就业的职工有7076万人,第三产业有2176万人,两者相加是9252万人,到2004年时,二、三产业的职工已经达到39931万人。个体工商户在1978年只有15万人,2005年个体工商户达到2463.9万户,从业人员4900.5万人。私营企业也是从无到有,1981年开始有私营企业,到2005年在工商局登记的私营企业有430.1万户,私营企业主1109.9万人,雇佣工人超过5000万,注册资金63311亿元,一个新的私营企业主阶层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这些数据表明,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2001年我们在全国12个省市、72个县做了6000份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我国现在的社会结构已经分化为以下各大阶层:第一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比例为2.1%,但是按全国7亿劳动人口计算,这个阶层的数量大致是在1500万人以上,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第二阶层是经理人员阶层,占1.6%,大概是1000万人;第三阶层是私营企业主阶层,占1%;第四阶层是由工程师、律师、医生、教授组成的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占4.6%,但是分布不均衡,像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数多,农村则很少;第五阶层是办事员阶层,就是办公室主任以下的工作人员阶层,占7.2%;第六阶层是个体工商户阶层,占7.1%;第七阶层是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主要包括在零售、批发、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11.2%,但将来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第八阶层是产业工人阶层,占17.5%,主要是从事制造、建筑等工作的人员;第九阶层是农业劳动者阶层,占42.9%;第十阶层是城市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占4.8%。这就是我们说的“十大阶层”。这十大阶层的社会阶层结构是如何划分的呢?就是以现在的就业为主,然后根据这个阶层掌握的经济资源、组织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再进行划分排序,这跟以前计划经济时代根据生产资料划分不一样。我们从事阶层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去了解各阶层的利益需求,从而去制定更符合各个阶层利益的政策。
总体来说,我们已经形成了跟工业化相适应的社会阶层结构,但距合理的、开放的现代阶层结构还有一定距离。因为就结构形态而言,还只是中低层过大,中上层还没有壮大,最上层和低层都比较小的一个洋葱头型的阶层结构形态。我们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让该小的阶层小下去,该壮大的中产阶级壮大起来。
从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社会阶层结构这三个结构来说,我们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我国的社会学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恢复这方面的研究,对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方面的巨大成就调查研究不够,总结不足,宣传工作也开展不够,全社会在重视社会结构研究方面还没有达成应有的共识。
三、中国当前的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相适应,还不合理
一般说来,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变化在先,社会发展、社会结构调整变化在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两者相辅相成,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如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进行社会结构的调整,经济社会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并有可能拖跨我们的经济发展。国际上也有这样的例子,经济发展到人均GDP六七千美元,但是由于两极分化悬殊、社会问题丛生,国际上一有金融危机,整个国家的经济也就面临崩溃。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有与工业化的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社会结构,它的经济发展也会比较顺利。像日本和德国,二战以前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且建立了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工业化社会结构,虽然战争暂时把两个国家的经济毁了,倒退回农业社会。但是战争结束后,他们的技术还在,工程技术人员还在,没过几年他们的经济又上去了,重新恢复为一个工业化国家。我们国家的唐山市的情况也差不多,三十年前的大地震把整座城市都夷为平地,但是之前它是一座工业化城市,它的技术在,工程师也在,所以整个城市也很快重建起来。所以说一个协调的经济社会结构,一方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促进社会的稳定。
如今我们社会上出现的种种矛盾,就是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社会结构调整长期落后,两者之间的差距太大引起的。我有一个总体性的判断,就是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已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甚至已经到了工业化的后期,但由于我国的社会结构调整滞后,社会结构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的诸多矛盾正是这种结构性矛盾的表现。比如说中央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把它提到“十一五”规划的战略高度,主张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但是如果不调整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国家投再多的钱进去都没用。什么原因呢?看看我们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就知道了。2004年我国农业在GDP中的比重是13.1%,但是农业劳动力占国家总的就业人口的46.9%,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58.2%,这58.2%的人口只分享这13.1%的社会财富,农民怎么能够富裕起来呢?所以要提高农民收入,就要调整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减少农民数量。当前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就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的表现。
四、继续深化改革,调整社会结构,构建和谐社会
上述社会结构落后于经济结构的原因,是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体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革。我们沿着结构性的问题往下研究,都会发现这跟我们体制性的原因有关。我们现在的整个社会正在经历社会转型阶段,这个阶段就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这一转型美国、日本、韩国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得经历,但他们的经济转型都是由市场经济到市场经济,并不存在所有制改革问题。我们中国过去十多年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化,现在虽不能说彻底解决了,但是可以说基本解决了。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基本成功,但社会体制改革还没有破题,像教育改革、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等社会体制改革,改来改去大家都不满意。我认为,要调整社会结构,必须得在户籍、土地、财政、社会事业等体制方面进行深化改革。我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国友人,他们都问我什么叫农民工,我给他们说,这农民工的定义就是农民是农民工的身份,工人是农民工的职业,他们又问为什么要改,我说这是中国特有的,不改的话中国农民当了老板还叫“农民企业家”,当了教师还叫“民办教师”,当了医生还叫“赤脚医生”。所以说中国的户籍制度把人的身份转变框死,现在一系列的农民工问题,其实就是户口问题,你把它解决了,很多事情都好解决。
我们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做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在继续深化改革、调整社会结构、使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协调方面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