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朗格沃尔:中国与印度发展的问题与前景」正文
盛洪:
今天是我们天则所双周论坛的382次,今天非常有幸请到了朗格沃尔博士,他是瑞典经济学院的教授。今天的题目是《中国与印度发展的问题与前景》,这是一个中国和印度进行对比的很好的话题。实际上这个话题激起了很多人的兴趣,近些年来也有很多不同角度的对中国和印度的比较。我们作为中国人,为中国的经济奇迹感到自豪。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另外一个世界大国――印度。他们的发展模式跟中国不一样,但是他们也取得了成就。我们要关注他们跟我们有哪些不同,哪些地方我们需要学习,在跟印度的对比下,中国是否还有可以进行改进的空间,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
奎・朗格沃尔:
我在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任教,这是欧洲的一所著名大学。在2004年8月受林毅夫的邀请来到了北京大学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我本来打算在中国呆7个月,但是现在差不多五年了,我还在这里。我的研究方向是中国宏观经济和发展。我的三个小男孩和我的妻子也都在北京。我的妻子现在在北外任教。
我和徐建勋教授受清华大学的邀请,参加了一次关于中国和印度的会议,在那个会议以后,我们开始思考中国和印度的最大区别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中国在减少贫困方面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而印度在这方面进展不是很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并不能给出很满意的解释。所以我们开始着手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发现中国和印度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选择了两个非常不同的发展模式。我们去年去了印度,与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有接触,并且去了印度的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我们回到北京以后开始撰写这本书,对中国和印度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这本书将于今年的六到七月出版,它的英文版将在九到十月份出版。
在座的很多人都比我更了解中国,我们都知道中国和印度同属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同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两国都在改革开放及与全球经济融合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是:印度会赶上或超过中国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这本书回答这个问题,并且解释为什么。
什么是中国和印度关注的主要问题呢?在70年代时,这两个国家的情况很相似。这两个国家的居民的收入非常低,因此有很低的储蓄率,因此国内投资的可能性很小,这就意味着要产生新的就业机会很难。由于工作机会少,又反过来导致了低收入,所以整个国家就陷入这个循环当中。
问题是如何打破这个贫困循环?这也是中国与印度开始走向不同道路的开始。为了打破这个循环,中国决定实行开放政策以获得国际订单。因为国内投资的不足,中国采取了吸引外资的策略,这样中国还可以利用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势。我们都知道这样的政策的结果:外国投资者来到了中国,并且在这里建厂,新的就业机会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工业生产中。因此居民的收入增加了,这样的变化逐渐地增加了中国的储蓄,进而进行投资,对中国的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此,中国便跳出了我们刚才所提到的贫困循环。
印度在一定程度上做了与中国相同的事,甚至在当时来看,比起中国,印度处在一个更有优势的地位上。它有着同样廉价的劳动力,但是印度的英语水平较高,金融系统也更加完善。印度决定更多地关注高技能的劳动力,更多地发展了IT服务业,这意味着大量的教育和技能水平较低的劳动力被忽略了。虽然印度IT产业的发展很成功,但是IT行业仅能雇佣1・6%的劳动力,大多数的家庭难以提高其收入。经过了15年的经济发展,印度的就业率反而更高了,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也表明了这一点。中国利用了自身的比较优势,在为低技能的劳动力制造劳动机会方面很成功。印度却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不是一个好的发展策略。这也正是印度今天的问题,印度必须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必须增加大多数家庭的收入。印度不仅选择了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且选择了在国际市场上与主要发达国家竞争。中国则不然,中国选择了先发展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并没有与发达国家竞争,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和学习,中国劳动生产率也得到了大幅地提高。对于今天的印度来说,要与中国在争取国际订单上竞争是非常困难的。
从1978年至2006年的实际GDP的增长率来看,中国经济的波动较小,比较稳定。而印度的波动更大,这主要是因为印度把政策的重点放在了国际市场的竞争上,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因此受国际商业周期的影响更大。
从两国GDP和对GDP的分解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两个国家的个人消费都是呈下降的趋势,而两国的投资都呈上升趋势。同时中国经济的波动在逐渐减小,印度的波动幅度有很明显的扩大趋势。
中印的发展模式是不一样的。中国采取了经济学家所认同的发展模式:首先发展农业,然后逐渐实现工业化,同时发展服务业,这样使人们的收入从贫困逐渐过渡到中等收入水平。工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在印度,服务行业则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实际上,在印度,服务业占GDP的比例超过了50%。我们相信对于像印度这样存在着大量贫困人口的国家来说,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同时非常重要的是,中国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均高于印度。同时中印两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对比也存在差异。在中国,制造业的生产率水平要远远高于服务业的生产率水平。这并不新鲜,因为中国逐渐从农业转向制造业,边干边学,制造业的生产率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而在印度,服务业的生产率水平要远高于制造业的生产率水平。
这样的区别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中国各省单位产出的劳动投入(ULC)大幅下跌,而其生产率(ALP)增长则快于其工资增长(ALC);印度大多数邦的单位产出劳动投入呈增长趋势,而其生产率增长则落后于其工资增长。对于印度来说,在制造业上,印度与中国进行竞争的能力正在下降――如果你的单位产出的劳动投入正在增加而你的竞争对手的单位产出的劳动投入正在减少的话。
所以印度到底应该如何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呢?我等一下会回到这个问题来。
如果我们来看一下基础设施的话,与中国相比,印度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仍是其发展的主要约束。当我在印度的首都的时候,与很多印度的政府官员接触。官员开玩笑说他们不知道所谓的基础设施指的是什么。不管是机场、铁路、公路、建筑、电力,简直都是一团糟。当我回到北京的时候,好像跨越了上百年的时间。这两个国家在基础设施方面基本上就是无法比较的,当然我也知道在北京以外,在中国的很多边远的地区,基础设施也非常落后。我在印度的时候,曾经到过他们最发达的地区,并且参观那里的大学,那是在印度排名第六的大学。这所大学的条件非常差,当出租车司机把他们停在校门口的时候,我甚至怀疑是不是去错地方了,我无法辨认出这是一所大学。
那么相较于中国,印度有什么优势呢?印度的金融系统比中国完善,更加有效率,印度的平均的投资回报率5至6倍于中国的回报率。印度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律体制,法律程序合理。印度的政治制度与中国的也不一样,印度采用的是西方普遍认同的民主制度,这种民主制度是一种更稳定的制度。
在70年代的时候,中印两个国家有着相同的比较优势。这里还有部分国家在全球出口中所占比例的数据:15年以后,中国的出口占全球的比例为8%,每年创造了几百万个工作岗位,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印度的出口占全球的比例仅为1%。
所以,印度到底应该如何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呢?解决失业问题,创造就业机会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印度必须得到国际订单。国内的市场太小,印度必须利用国际市场,获得国际订单。
虽然,最近很流行,但是认为印度会最终赶上并超越中国是一个轻率的预期。如果中国能够重组其扭曲的金融部门,中国就可以一直保持对印度的优势和经济增长。现在有着来自金融危机的压力,这需要中国逐渐实现产业的重组和升级,加快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发展步伐。同时,中国和印度可以达成某种合作,并将一些制造业向印度转移。去年在印度有一千四百万的人,离开城市,回到农村,降低生活的成本。这是逆经济发展的进程的。这也我的祖国瑞典不一样,在那里,人们能够得到很好的工作和很高的收入,所以他们会到乡村去享受大自然。印度则不一样,人们回到农村因为不能维持城市的较高的生活成本。这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所以这是我们这本书的主要思路。我们在思考什么是发展经济学,它是怎么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它有什么问题。然后我们以中国和印度为例子。实际上,发展经济学影响着一个国家的贫困问题。
我的书出版以后,我会拿一些给你们。我希望在座有研究中印对比的可以跟我一起讨论交流。非常谢谢。
盛洪:
非常感谢。这是一个很好的结论,是对中国的一个肯定――说印度离中国还是比较远。但是这也可能不是一个好的结论,中国人可能会因此放松,不再努力。当然,朗格沃尔博士后来也提到了,中国还要进行金融改革,这是很重要的。还有可能朗格沃尔博士对中国的危机了解得不太多,对中国过于乐观,其实中国正面临着一些新的危机。对于这个危机,中国人还是需要非常警惕的。
我们请了几位评论的专家:茅老师、刘小雪博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方晋博士――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现在请茅老师先做评论。
茅于轼:
我很欣赏你的报告,我也同意你的两个结论。
我在2005年和2007年两次去了印度,所以有机会直接看了一下印度的情况。就像你所说的,印度的基础设施非常糟糕,不是一般的糟糕,是糟糕到了极点。这使得整个社会的效率降低得非常厉害。在新德里的机场,我们用了50分钟等行李。在北京,5分钟、10分钟行李就到了。这不光是基础设施,整个社会组织都是这样的。你没有提到的另外一个不同就是印度的教育也非常糟糕。成群的小孩在马路上要饭,不上学,在农村也是这样,这种情况在中国是完全没有的。不管家里多穷,中国小孩都上学,不但要上小学,还要上中学,而且想尽一切办法让小孩上高中、上大学。小孩的教育是国家的未来,从这个方面来看,印度在10年、20年内不可能赶上中国,它的教育太落后了。而且基础设施也不是3、5年就能搞成功的,中国的基础设施也搞了15、16年了。
中国和印度还有一个重大区别,就是政治制度不同。政治不同导致了什么结果呢?我们都说民主政治好,但是印度“享受”了一切民主政治的坏处,而没有得到任何民主政治的好处。都说独裁坏,但是中国人,说老实话,享受了不少独裁的好处,当然也有独裁的坏处。印度的政治体系是非常腐败的,而且效率非常低,必须等上10年才能等到一个诉讼的结果。我们的司法不公正是存在的,但是速度是比较快的。在印度告一个状,要10年才知道结果,这样的司法也等于没有。英迪拉・甘地是被暗杀的,她的儿子拉吉夫・甘地也是被暗杀的,政治系统是这么的糟糕。中国有没有政治家被暗杀?中国没有的。有的独裁系统有暗杀,但是印度这个民主系统也有暗杀。而且印度还有很多老百姓之间的冲突,教派、宗教、民族的纠纷,每年都要死几万人。中国没有这样的问题。印度的腐败不光是法院,是整个系统的腐败,比中国也好不了多少。其实我们看印度,我们搞民主不能搞成这个样子。印度的政府非常软弱,为什么基础设施搞不起来?就是因为政府非常软弱。我们的政府非常强势,说要修一条路,说拆就拆,有抗议的,但是也是白抗议。但是我们的基础设施确实搞起来了。
再有一个就是印度的文化太保守了,比如说印度到现在还没有超级市场,这是无法想象的。中国里的小城市里的一个小铺就是超级市场。其实超级市场是一个特别好的发明,它有什么好处?它没有讨价还价的。小铺是人对人,在超级市场里就不是对人了,是对着商标,对着价钱。说买就买了,没有讨价还价,这就消除了人上当受骗的心理。你别看这个小小的超市,好像是一个很普通的东西,但是它大大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印度的文化特别落后。
不过我也同意印度的金融业比中国强多了。印度的服务业占了GDP的一半,我们只占40%,中国的金融业相当得糟糕。
有一点,我跟你的结论有所不同:你认为中国为了打破贫困循环,必须参与国际市场,靠国际贸易。但是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主要还是要靠国内贸易。到了2000年以后,我们开始有了比较快的国际贸易发展。因为在加入世贸的时候,我们的外汇储备只有几百亿。现在是两万亿,几百亿对两万亿,是增加了一百倍。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是在加入世贸以后,在2000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