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安:如何寻求新一轮改革的共识」正文
用市场化来概括30年的改革,应该是准确的。不管对30年改革是赞成还是反对,都可接受。分歧在赞成者认为,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未来还应坚持这个改革方向。而反对者则认为,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本来就是错误的,现实生活中种种问题的产生就是市场化改革的恶果,必须悬崖勒马。赞成者则认为这些问题恰恰是市场化改革不彻底带来的,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能动摇。这种分歧,怎么争论也不会有结果。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必须解决,容不得这么争论下去。
改革形势十分严峻
下面这组数据,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凤凰网做了网络调查,在11343人中,赞成改革的仅占29.5%,为3346人;而反对改革的竟占70.5%,即7997人。从八十年代大多数拥护改革,到今天大多数反对改革,形势发生了逆转。在这种情况下,用坚持市场化改革不动摇这样的说法,很难成为新一轮改革的共识。
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状况十分严峻。30年的改革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贫富两极分化。政府与资本攫取了发展成果的大部分,农民、工人所获不多。内需的长期萎缩,只能靠出口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而带来的通货膨胀却要全体民众承担。美国以高负债、高透支方式,维持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美国联邦政府负债累计已达到50多兆美元,巴菲特发出警告,美债台高筑将祸延几代子孙。次贷危机与美元大幅贬值是美国社会经济模式断裂的信号,是西方式现代化不可持续的征兆。这次危机还在延续,其后果很难预料。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经济体系的衰退,将给我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人民币升值,能源价格攀升,已严重威胁我国出口企业的生存。东莞近1/3中小企业倒闭,这意味着农民工失业、白领按揭购房断供。粮油肉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将使他们的生活难以为继。本来就对改革不满、对政府不满的民众,就会因一件本来不大的小事而泄愤,各地群体事件频频发生,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民众对改革预期丧失,表现得越来越不耐烦。中国改革的大船面临触礁沉没的危险。
一方面,中国必须改革,增长模式的转变、政治体制的转型都有赖于改革的深化与推进,另一方面改革的基本共识丧失,政府、精英、民众之间不仅意见分歧,还情绪对立。当务之急是寻求改革的新共识、寻找改革的新动力。
改革需要新动力
30年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民众普遍物质贫困,改革很容易达成共识,就是发展经济。但是没有邓小平的感悟和魄力,中国改革未必能如此迅速、清晰地找准方向和目标。政治挂帅叫了近30年转向以经济为中心,这是非常不容易的。由经济为中心确立市场化改革,又是邓小平的功劳。政治伟人在博弈中的作用往往具有决定意义。没有邓小平,很难想象有中国30年的改革。
今天的中国,不仅需要深化经济领域的改革,还要全面推进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改革。发展经济已失去改革共识的作用,民众没有从GDP增长中分享应有的成果,相反更多地感受环境污染、腐败犯罪、道德丧失的恶果。尽管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科学发展”,本意是要纠正“发展第一”的偏差,但是在理论上缺乏认识,政治上缺少魄力,结果还是依照惯性在旧轨道上运行。
由邓小平点燃的中国改革火箭已高速运行了30年,今天必须增添新燃料、增加新动力了。中国改革的新动力在哪里?大多数官员缺少动力,办公楼越盖越高、工资越拿越多、待遇越来越好,报名当公务员的队伍越来越长。资本中的国有垄断者、权力关系户也缺少动力,钱来得太容易,他们最希望保持现状。资本中的大部分对不公平的竞争、办事难的政府、治安差的社会很不满意,他们希望改革。而最有改革动力的是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工人、农民和不满现状的文人。用一个什么样的口号,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能呼唤改革,又使各方面能接受,即使反对者也找不到多少理由,那就是让所有人幸福、所有人满意。
这个口号符合共产党的意识形态。马克思的理想是解放全人类,就是让所有人幸福、所有人满意。“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尔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这是《东方红》歌唱毛泽东的。“人民大救星”的任务是什么,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毛泽东忙于搞斗争,这个任务没有能完成。邓小平搞改革开放,就是要完成毛泽东的未尽事业。发展生产力,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已达到,但大多数人仍不幸福、仍不 意。胡锦涛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说到底就是让民众幸福、 意。既然如此,提民众幸福、 意这个口号还有什么意义呢?全部问题在于,“为人民谋幸福”、“代表人民利益”,其评价主体不是民众,幸福不幸福、 意不 意,民众说了不算。让所有人幸福、所有人满意成为改革目标,就由民众来评价、听取民众的意见,这就要确定考量的指标、落实的机制、保障的制度。“为人民谋幸福”、“代表人民利益”,也就找到了思想变行动、口号变制度的实现途径。
有人批评说,让所有人幸福、所有人满意完全是乌托邦,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要做到所有人幸福、所有人满意是不可能的。但是作为原则、理念、目标必须是所有人幸福、所有人满意。正像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一样,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做到,但作为原则、理念、目标必须如此。如果原则、理念、目标定为让大多数人幸福、满意,不让一部分人幸福、满意,这就是专政理论。谁都有可能被划定为专政对象,结果是可怕的。
集中国革命与建设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就在于是否重视民众的感受。毛泽东的革命之所以成功,是重视了农民的感受,从访贫问苦入手,提出打土豪、分田地,反映了农民的利益与要求。夺取政权以后的毛泽东,搞人民公社、大跃进、反右斗争、文化大革命,恰恰离开了民众的感受,最后归于失败。邓小平的改革从发展经济入手,反映了民众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要求,应该说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大多数民众,没有分享应有的成果而不满。这种不满可以毁掉改革的成果,也可以成为改革的动力。将民众幸福、满意作为改革目标,并不能一下子消除他们的不满,各种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但是重视了他们的感受,这是最重要的。只要对未来有预期,改革的大船就不会沉没。
达成改革新共识
当前,中国思想界分成几个流派,互相对立、水火不容。确立让所有人幸福、满意作为改革目标,就有了筛选功能,凡有利于所有人幸福、满意的学说主张,就是精华,就继承;反之就是糟粕,就抛弃。
自由、民主、法治、平等、人权,是保障所有人幸福、满意的必要条件。反对者的理由是,讲自由、民主、法治、平等、人权的西方并没有做到所有人幸福、满意,这没有错。但是不讲自由、民主、法治、平等、人权,搞专制、独裁、特权、人治、歧视的肯定绝大多数人不幸福、不满意。实行自由、民主、法治、平等、人权,尽管不如人意,但其幸福感与满意度肯定高于搞专制、独裁、特权、人治、歧视的。二是西方的自由、民主、法治、平等、人权存在虚假,这也没有错,那我们就搞真的自由、民主、法治、平等、人权,不能成为反对的理由。三是西方用自由、民主、法治、平等、人权来敲打中国,那我们就实行真的自由、民主、法治、平等、人权,西方就敲打不了我们,我们反过来可帮助西方。四是自由、民主、法治、平等、人权是有阶级性的,对一部分人就是要实行专政,不能讲自由、民主、法治、平等、人权。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坚持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不受法律制约的暴力”(列宁语),即使是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都是反文明的,这种主张早已被世界所唾弃,在中国也没有了市场。当然,西方文明并没有最终实现所有人幸福、满意,西方文明存有种种缺陷,尤其是利己主义、物质主义的冷酷和奢迷给人带来不幸与空虚。西方文明值得中国学习,但不能照搬西方文明。
把财富追求放在第一位,把物质满足作为价值尺度,中国绝大多数人不会幸福、不会满意。财富追求受种种外部条件的限制,物质满足永无止境,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幸福之路应有别于西方。在物质领域,坚持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做到公平、合理的分配。更重要的是在精神领域满足人的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真实的情感交流、良好的社会风尚、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获得幸福的保证。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宝贵的精神资源。儒学倡导对父母孝、对家人亲、对朋友义、对天地敬的仁爱精神,为中国人获得快乐和幸福提供了最现实、便捷的途径。幸福就在人与人的爱中,不需要耗费多少物质资源,不会带来环境的污染破坏,不用绞尽脑汁、费尽心机的争夺。一颗柔软的心,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尊敬的礼,一个亲切的笑都可以给人带来愉悦。从物质追求中获得幸福,不应该反对;从精神、情感、道德的追求中获得幸福,更应该受鼓励。忽视人的权利与平等,是传统文化的缺陷,但不应成为反对传统文化的理由。强调人的责任与义务,正是弥补西方价值观的不足。正当的权利、合理的获取、公平的竞争是获得幸福的途径,但不可避免相伴随的是算计、倾轧与争夺。担当责任、乐于付出、和谐相处则是获到幸福的捷径,与之相伴的是豁达、仁爱与平和。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可对社会主义的误解与歧义是当今中国之最。无论是反对者、还是坚持者都没有真正弄明白社会主义的真谛,而是抓住实践中的表象作为依据互相对立。社会主义的本意就是公共的、大家的、集体的,也就是要维护公共利益,让所有人幸福、所有人满意。能做到所有人幸福、所有人满意,就是社会主义,即使不叫社会主义,也是社会主义。反过来,只是少数人幸福、少数人满意,即使叫社会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或者说,幸福感、满意度越高的,越接近社会主义。我国改革开放前,民众普遍贫困、人身没有自由、政治运动不断、不正常死亡无数,民众普遍不满意、不幸福,如小平所说实在不够格叫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物质生活普遍改善,获得了选择的自由,民众的幸福感、满意度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还是不幸福、不满意,所以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让所有人幸福、满意的社会主义,有什么理由反对呢?少数人幸福、满意,又怎么称得上是社会主义,凭什么理由坚持呢?社会主义就是维护公共利益,恐怕没有人反对吧。那么,必然引伸出两条铁律,一是关系公共利益的公共财政,必须透明、公平,这是全国人民的钱袋子,收入多少、怎么支出,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而,各级财政由政府“监守自取”,定机构、加编制、增工资、盖大楼、买小车、吃公款、出国游由政府随意开支,民众无从过问,这算什么主义呢?二是关系公共利益的公共管理,必须法治、民主,即政府的权力受法律制约,公共决策要经过民主程序、接受民众监督,这本来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可是直到今天,法治被理解是治老百姓的,法律出台越多,政府权力越大,办事也就越难,腐败也越严重。民主还没破题,不少人还在为反民主找各种理由。民主确实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中国的民主模式也需要探寻,但是不实行民主,不听取民意,怎么维护公共利益?这两条社会主义的铁律,不管谁来领导,哪个作指导思想,搞什么特色,都是不能违背的,否则就不是维护公共利益的社会主义,只能是维护少数特权的假社会主义。有人会反驳说,这两条怎么是社会主义铁律呢?西方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已做到了。他们尽管不叫社会主义,但已引进了社会主义。而我们搞社会主义,只能比他们做得更真、更好。可是我们搞了60年的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用了30年,姓社姓资争论了30年,至今还坚持这原则、哪原则,还在计划与市场、公有与私有上纠缠,就不明白社会主义就是让所有人幸福,社会主义就是维护公共利益。这个称为中国头号的理论问题就那么深奥吗?其实是多么的浅显。
将民众幸福、满意作为目标,容易达成改革的新共识。尊重个人权利的西方文明,倡导承担责任的传统文化,维护公共利益的社会主义是保证所有人幸福、满意所必须的。为了中国的未来,各个学派应该互相兼容、取长补短,固守一派、唯我独尊是不可取的。
需要勇气和胆略
让所有人幸福、满意,谁敢反对?然而,将它作为改革目标,需要勇气和胆略。当年,邓小平承认我们和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很有勇气和胆略的。今天应该说,改革成绩很大,但大多数老百姓不满意。让所有人幸福、满意,就是要勇于面对、敢于正视这个事实。
治国与治企的道理是一样的,这里以我在深圳市农产品股份公司推广企业文化为例。为什么要搞企业文化,是为了提高竞争力,企业做强做大。这和为什么要搞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