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时纲: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吗?

作者:田时纲发布日期:2009-03-12

「田时纲: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吗?」正文

[关键词]葛兰西;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柯尔施;卢卡奇;克罗齐;佩里・安德森

[摘要]意大利和西方主流学界从不承认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相反,高度评价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活动家,又是20世纪最富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葛兰西同所谓“西马”创始人柯尔施、卢卡奇在政治立场(如对列宁主义和共产国际的态度)和理论倾向(如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态度)上泾渭分明、针锋相对。十月革命和列宁主义对葛兰西的实践和理论产生决定性影响。安德森和科莱蒂把葛兰西说成“西马”出于其政治需要:否定传统马克思主义,反对列宁主义。“西马”非“马”是个筐,萝卜、白菜一块儿装;“思潮”凝聚左、中、右,真、非、反“马”大合唱---“西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概念。国内个别学者认为葛兰西是“西马”,除受安德森、科莱蒂影响外,主要是研究对象的复杂、研究材料的匮乏和研究方法论的缺陷所致。

安东尼奥・葛兰西(1891-1937年)是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和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著名活动家,英勇无畏的反法西斯战士,又是20世纪最富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然而,他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却被我国个别学者说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这不仅是对伟人的贬损和英雄的亵渎,而且不利于准确把握和学习其理论遗产。因此,很有必要借助文献和理论分析加以廓清,还葛兰西的本来面目。

一、葛兰西---富有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意大利和西方主流学界从不承认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意大利百科全书》、《哲学百科辞典》和《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葛兰西条目均把葛兰西作为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进行介绍。前南斯拉夫著名学者弗兰尼茨基在《马克思主义史》(1978年)中称“葛兰西是一个光辉的有文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又是无产阶级的政治领袖”。[1](P191)英国著名学者麦克莱伦在《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1979年)中写道:“除俄国革命家之外,葛兰西是最近五十年最有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贡献??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整个领域”。[2](P262)

在意大利召开的历次葛兰西国际研讨会(1958年、1967年、1977年、1987年、1989年、1997年、2007年)上没有论述葛兰西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关系的报告。譬如,1989年10月在意大利福尔米亚举行“葛兰西在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各大洲30多个国家的50多位学者与会(笔者有幸应邀出席)。他们一致认为,葛兰西是列宁逝世后最富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他对当代社会、政治、文化、宗教诸问题进行了全面考察,并对当代世界进步进程、道路与模式做过深入的探讨。葛兰西的理论遗产,尤其是实践哲学和领导权理论,无论对于西欧、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具有现实意义。[3]

苏联学者戈利格列娃分析葛兰西在斯大林时代及后斯大林时代长期被贬低的原因,因为早在1926年葛兰西就对斯大林和联共(布)中央多数派对少数派进行斗争的残酷性提出批评,在20世纪30年代又对苏联官方哲学和政治体制进行批判。这说明葛兰西是同苏联模式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划清界限,而不是脱离传统马克思主义。

法国学者托塞尔指出,法国马克思主义者从葛兰西对第三国际教条主义的批判中受到启发,在其领导权和阵地战思想中找到修改法国社会主义革命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阿尔都塞强调,葛兰西不仅是伟大的共产主义者,而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革新者。西班牙学者布埃指出,早在1933年西共的毛林就认为葛兰西是“意大利主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佛朗哥死后,葛兰西成为西班牙出书、读者和评论最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巴西学者柯乌丁赫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葛兰西思想在巴西得到广泛传播,葛兰西主要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受到巴西左派的尊敬。巴西共产党和“左”派开始应用葛兰西的范畴分析巴西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应用“民族-人民文化”概念分析巴西文化问题和知识分子发展史;应用“被动革命论”理解“来自上层”的变革促使巴西资本主义向现代化过渡的历史过程。阿拉伯社会学学会秘书长拉彼博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葛兰西就成为阿拉伯进步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他分析了葛兰西受到阿拉伯世界欢迎的原因:葛兰西思想是开放的马克思主义;葛兰西强调普遍性与特殊性、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统一,这同“阿拉伯的特殊性”并不矛盾;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尤其是文化领导权思想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运处于低潮的严峻形势下,葛兰西的威信变得更高。2000年在美国召开的第四届马克思主义大会上,关于葛兰西哲学专题讨论会多达3场,参加者甚多;在关于马克思著作的讨论会上,与会学者高度评价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的杰出贡献。与会学者在批判那种把资本主义看作世界一体化基本形式的观点时,认为必须研究葛兰西的理论思想,以反对把资本主义绝对化的错误思潮,并确立世界发展多元化的思想,从而证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合理性。

需要指出的是,葛兰西的理论思考是在十月革命后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相继失败,法西斯主义猖獗一时,国际共运遭受挫折的形势下进行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于世纪之交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葛兰西热”。

正是鉴于国外学界主流的评价,国内权威辞书和权威出版社对葛兰西的介绍比较准确。譬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葛兰西条目称他是“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和领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4](P246)《马克思主义人物词典》称葛兰西是“著名的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著述和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批重要财富”。[5](P597)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狱中札记》(1983年)的“出版说明”称葛兰西是“国际工人运动的杰出战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为工人阶级解放事业奋斗终生,他进行理论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6](P1-2)《葛兰西文选》(1992年)“编者序”称葛兰西是“意大利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他努力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于意大利实际”。[7](P1)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黄楠森教授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1996年)第8卷下册第九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意大利》(撰稿人为陆相淦教授),用大量篇幅介绍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学的贡献,肯定葛兰西是“20世纪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8](P524)早在1987年,余其铨教授就指出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这条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主线外,还有其他支线,比如从马克思→恩格斯→拉布里奥拉→葛兰西→陶里亚蒂就是一条支线。[2](P39)他的看法很有见地,也同意大利“左”派学者的观点相近。意大利葛兰西研究所所长(现任主席)瓦卡(Giuseppe Vacca)教授说,从拉布里奥拉到葛兰西,从考茨基到卢卡奇,是两条泾渭分明的路线。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渊源及内在矛盾

在西方最初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是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在他1955年出版的著作《辩证法的历险》的第二章的标题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其后,1976年,英国“新左派”佩里・安德森的小册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探讨》问世,完善并充实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正是佩里・安德森最早开列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13个代表人物名单(其中意大利有3人:葛兰西、德拉・沃尔佩、科莱蒂),阐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以下简称“西马”)的特征,还把葛兰西(卢卡奇、柯尔施)称作“西马”的“真正创始人”和“第一批理论家”,称“《狱中札记》是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最伟大的作品”。[9](P36-71)

安德森的“西马”概念一出现,就受到许多西方学者的批判。譬如,美国学者皮扎和阿托拉认为安德森的“西马”是个不折不扣的“托派概念”。1978年,美国的理查・沃尔夫对安德森归纳的“西马”的“根本特征”,即“理论脱离实际”、对欧洲革命失败以及十月革命的“悲观情绪”,研究领域由经济和政治“转向”哲学等进行了批驳。美国学者卡尔・波格斯同安德森针锋相对,称颂葛兰西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理论家,葛兰西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构成一种“新理论与战略体系”。[10](P98-99)

20世纪80年代初,“西马”概念引入我国,开始带着引号,后来有去掉引号的,也有坚持带引号的。20余年来,虽说做了补充和修改,但仍然没有脱离安德森的框架和模式,如“思潮说”、特征、创始人、各个流派及代表人物等。安德森的“西马”可以简单概括为:“西马”非“马”是个筐,萝卜、白菜一块儿装;“思潮”凝聚左、中、右,真、非、反“马”大合唱。因为,这里既有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葛兰西),也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探索(有时出现失误)的共产党员学者(德拉・沃尔佩),还有马克思主义的叛徒、反马克思主义者(科莱蒂),也有攻击列宁主义、被清除出党的极左派(柯尔施),更多的是研究马克思学的资产阶级教授(萨特等)。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词条“马克思主义”的次项---“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中称“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的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另一种是组织上比较松散的‘新左派’,它被称作‘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则可以被看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种否定”。[11](P98-99)《中国大百科全书》“西马”条目称“现代西方国家中一种反对列宁主义但又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它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最初是共产国际内部一种‘左’倾思潮,在受到共产国际批判后,在党外发展起来??1955年,M1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同列宁的对立??在这以后,人们就广泛地用这个概念称呼这一思潮”。

由此可见“,西马”具有三要素:极左(政治派别或“思潮”)、反对列宁主义(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自称马克思主义”)。这就不难理解“西马”常被加上引号使用,而不带引号的“西马”往往造成理论上的混乱。

确实,柯尔施从列宁主义的拥护者沦为列宁主义的攻击者(以1930年撰写《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为标志)。但他在短短10年间发生巨大变化事出有因。组织原因:在共产国际内部同意大利共产党机会主义首领波尔迪加结成极左反对派集团。为此,1925年被德国共产党解除《国际》杂志编辑职务。1926年,又因拒绝执行共产国际和德共决定而被开除出党。理论原因:是他从未放弃黑格尔主义。在柯尔施思想中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始终起作用。[12](P233-234)

同样,卢卡奇在十月革命后表现出极左倾向。他在1919年9月匈牙利革命失败后,创办的《共产主义》杂志成为在共产国际中散布极左思潮的阵地。他还同意大利极左派同情者、荷兰“左”派共产主义者潘涅库克及罗兰-霍尔斯特为伍,反对共产国际的正确路线。列宁严厉批判《共产主义》杂志的政治倾向是“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并点名批判其在《共产主义》第6期(1920年3月1日)上发表的《论议会活动问题》“左得很,糟得很”。同柯尔施一样,卢卡奇的早期思想带有浓厚的黑格尔唯心主义色彩,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2](P196-220)

三、葛兰西与列宁

然而,同柯尔施和卢卡奇截然不同,葛兰西在十月革命前后积极投入意大利工人运动,先同社会党改良主义派做斗争,受到列宁的赞扬,后同意共波尔迪加机会主义做斗争,执行了共产国际的正确路线和方针。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列宁主义,对葛兰西的思想,尤其是领导权理论和实践哲学的形成产生过决定性影响。

(一)葛兰西的革命实践与十月革命

1917年3月18日,沙皇政府被推翻的消息传到了意大利,葛兰西被列宁的尽快实现和平、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口号所吸引。他在1917年4-7月的《人民呼声》周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赞扬列宁,并指出俄国革命的前途。葛兰西认为,二月革命“只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列宁及其领导的布尔什维克代表革命的继续”,[13](P124)“列宁善于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历史的推动力,激发出永不枯竭的能量。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