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庸: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一瞥」正文
马克思主义在学界独树一帜。20世纪,它以其特有的魅力风靡全球。围绕马克思主义探讨、争论也一直进行。马克思主义以及对它的探讨和争论构成卷帙浩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本文只是这方面的点滴回顾。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特点及其在西欧的实践
马恩所处时代是欧洲大陆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正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工业过渡,工业无产阶级正在形成。这样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共产主义思潮只能如马恩所说,象幽灵般在欧洲徘徊。德国工人魏特林在瑞士进行过共产主义宣传,那里因而成立一些共产主义组织。《共产党宣言》说:那种共产主义“只是出于本能的、颇为粗糙的共产主义”,马恩称它是“空想共产主义”。与魏特林空想共产主义相较,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达到了新阶段,它以马克思发现的剩余价值论和历史唯物论为基础,构建了严密的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理论体系,恩格斯认为,由此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1]
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有一突出特点,即主张“无产阶级专政”。1850年马克思首次提出“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概念,1852年马克思致魏德迈信做出进一步规范:“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以及“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他的进一步阐释表现在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中:“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这样,“无产阶级专政”就成为马克思设想却未展开论证的未来国家制度。恩格斯说:“你们想知道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样子吗?请看看巴黎公社吧。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2]公社的专政经验,马克思总结为《法兰西内战》一书留传后世。
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还有一特点,即主张暴力革命。《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夺取政权后还要“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后来,马克思的认识有所发展。1872年他认为:欧洲大陆大多数国家,暴力应当是革命杠杆,英、美甚至荷兰可用和平方式夺取政权。[3]恩格斯晚年设想美、英、法等国工人党通过普选和议会活动取得大多数人民支持,“旧社会可能和平地进入新社会”。[4]和平过渡,只限少数发达国家,不属于普遍规律。
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超前性,使他成了“孤独的先驱”。在这种情况下,被马恩一致看好而且由恩格斯授予手稿继承人资格(与考茨基一起)的伯恩施坦理应继承和传播这一理论,使之发扬光大,弘传四海,而事实却恰恰相反,他全面、彻底否定这一理论,提出了系统的社会民主主义与之对抗。在伯恩施坦看来,资本主义制度并非如马克思分析的那样,因内部矛盾激化而会最终崩溃,他认为该制度“是有伸缩性的,有变化和发展能力的。用不着炸毁它们,只需要继续发展它们。”社会民主党“绝不热衷于一场反对整个非无产者的暴力革命”,它的目标是“促成和保证现代社会制度在不发生痉挛性爆发的情况下过渡到一个更高级的制度”。[5]对无产阶级专政,他认为在工人阶级既没有强大的经济组织也没有经过训练达到高度思想独立的地方,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俱乐部演说家和文人的专政。在国家观上,他认为国家不是阶级压迫工具,而是全社会共同事务委员会。如此就形成了伯恩施坦主义。另一位手稿继承人、欧洲各国社会党公认的理论权威考茨基,虽然对马克思理论作过杰出的阐释和推广工作,在伯恩施坦主义于1895年露面之际就写了《伯恩施坦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予以回答,但他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关键问题并不坚定,或予否定或予回避。1902年他说:“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武装起义、街垒战斗和类似的武装事件,现在还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又说:“关于无产阶级专政问题,我们可以十分放心地留待将来再解决,因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必捆住自己的手脚。”[6]显然,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在他的两个嫡传弟子那里遇到阻碍。
欧洲大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原有两个并列分支:马克思主义与拉萨尔主义,一个主张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一个主张议会道路、和平过渡,它们相互争夺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结果是:(1)马克思的理论没有在欧洲大陆得到热烈而持久的反应,拉萨尔的主张由伯恩施坦发展为系统的社会民主主义,欧洲社会党多数派奉之为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逐渐淡化。(2)伯恩施坦主义得到社会民主派思想精英长久不衰的呼应,从费边主义到布莱尔“第三条道路”就是例证。这表明社会变革的客观需要强有力地通过代言者不断地表达出来。马克思主张得到的回应较弱。只从李卜克内西、卢森堡那里得到支持,并被列宁、普列汉诺夫发展、深化。(3)社会民主主义的实践不断取得成功。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国会选举中得票率,1890年为19.7%,成为得票最多的党;1912年为34.8%,成为国会中最强大的党团。几经曲折,时间流转到1996年,社会党国际已拥有142个成员党,有30余个在本国执政或参政。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虽有俄国十月革命夺权的成绩,以此显示议会道路之不足法,但根据马克思的世界革命构思,布尔什维克党于十月革命后发动周边国家无产阶级武装暴动却一一失败。1918年11月德国社民党斯巴达克派提出武装无产阶级、“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号召,未等无产阶级武装起来,官方迅速镇压了柏林20万工人罢工,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遇害。其他地方虽然建立了新政权,却为时不长。1918年芬兰社会主义共和国存在100天,德国不莱梅建立的苏维埃共和国存在25天,1919年德国巴伐利亚建立的苏维埃共和国存在19天,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存在133天,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存在一个半月。[7]有些地方武装工人夺厂、武装农民夺地,更是昙花一现。时代巨流迎来了20世纪90年代,共产主义在欧洲进一步式微。意大利共产党先更名“左翼民主党”,后与社会党合并,共产党宣告消逝;法国共产党党纲中先废弃无产阶级专政,又废弃马克思列宁主义,再废弃民主集中制,终于宣告放弃共产主义目标。这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二)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派系
马克思没有穷尽他的主义就离开人间,他的学说很多方面未能深入展开,比如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就是如此,这为后人传布他的理论造成相当大的游离空间,形成马克思主义流传谱系多种色彩。大体说来,这一谱系可分为3支:(1)以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主干的正宗。(2)以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为代表的旁支。(3)西方马克思主义组成的多触角的现代马克思主义。
现在就马克思主义的传布正宗作些概略叙述。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可从以下方面认定:(1)关于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马克思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8]“共产党人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是世界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最先进的部分”。[9]列宁的认识来源于马克思,他说:“无产阶级,就其本身的地位而言,是最先进和最彻底的革命阶级”。[10]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最革命阶级的当之无愧的代表者和领导者”,是“无产阶级指路明灯”。[11](2)关于暴力革命。马克思认为:“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他赞成“实行革命的恐怖”。[12]列宁也认为:“暴力必然伴随着整个资本主义的彻底崩溃和社会主义的诞生。”[13](3)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列宁完全支持马克思无产阶级专政思想,认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当然不能不产生非常丰富和多种多样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样的:都是无产阶级专政。”[14](4)关于民主。马克思对民主并无多高期许。恩格斯只把民主看作“手段”,[15]普选制和议会制则是“组织和宣传的手段”。[16]列宁同意恩格斯的认识:“民主共和国是走向无产阶级专政的捷径”,他认为议会制“是启发、教育和组织无产阶级建立独立的阶级政党的手段之一,是争取工人解放的政治斗争手段之一。”[17]这些都表明,列宁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继承者。马克思的正统是由列宁传承下来的。
列宁不仅是传承,而且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作了独创性运用。比如,马克思主张“实行革命的恐怖”是针对“反革命的残酷野蛮行为”而言。列宁突破了界限,他把隐藏粮食待价而沽的小农视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死敌”,“苏维埃政权的死敌”,“比许多公开的反革命分子更危险”的暗藏敌人,[18]于是派出工人征粮队到乡村抢粮。列宁承认:“我们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来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而是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粮食。”[19]地方苏维埃有权“就地枪决罪证确凿的投机倒把分子和怠工分子”。[20]他还说,战场上把个人利益置于整体利益之上的战士,部队的共产党员就无情地羞辱和打击他们,“并且无情地枪毙了他们”。[21]这就是列宁所说的:没有这个不惜采用任何手段的钢铁般的专政,“不要说两年,就是两个月我们也支持不了。”[22]他把这种专政总结为“直接凭借暴力而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23],这较之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概念无疑是具体化了。再如,马克思的暴力革命论是指用暴力炸毁旧制度,他设想几个发达国家同时爆发革命,同时炸毁。列宁把马克思这一理论用于俄国时,尽管认识到“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24]但他相信只要点起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之火肯定会燃起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烈焰,于是十月革命一举夺权,然后立即部署世界革命。1920年进军波兰华沙,以失败告终;准备攻入芬兰,力有未逮;侵入我国蒙古,建立亲苏政权;攻进伊朗,成立吉朗人民共和国。不难看出,这已经离开所谓推进世界革命的初衷而成为赤裸裸的武装侵略。马克思关于几个发达国家同时取得暴力革命胜利的设想,到列宁时代成了向外扩张领土的不义之举。
以上所举事例说明,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被列宁继承并运用于俄国的结果,它的基因被保留下来,它的成果却发生异化。这种现象的发生要从当时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背景加以分析。(1)俄国在20世纪初还是欧洲落后的农业国,资本主义工业尚在原始积累阶段。农民是人口大多数,村社是其活动领域。虽然已经废除农奴制,但皇权统治和地主压榨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负。这样的经济基础,不具备产生变革资本主义而追求共产主义的意识条件。当时社会觉醒的标志是民粹主义,宣传模糊不清的所谓避免资本主义之路的思想。少数知识分子接触并信仰马克思主义,但他们不能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落后的经济条件的制约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生异变。(2)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不能如实反映俄国社会发育程度,企图抢先发动社会主义革命,这种冒进态度连党内孟什维克也不同意。俄国当时处于资产阶级革命初期。2月革命结束了沙皇王朝,成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筹备召开立宪会议,走民主宪政之路。列宁却与之为迕,制造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于是反常事件不断发生。布尔什维克党参加议会大选又蛮横地依仗武装解散立宪会议,要求立宪会议服从苏维埃政权等等,最终打断了资本主义发展行程。这些蛮横举措皆源于歪曲马恩的“不断革命”论,抢先夺权。(3)在沙皇统治下滋长的专制主义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成为社会统治意识,它渗透和蕴含在民族文化中。虽然萌发了如赫尔岑、别林斯基的民主主义,但势单力薄,影响较小。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被弥漫于社会的专制主义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消蚀得变形。这种消蚀受到众人拥护而成为群体性行为,群众还以为是高张马克思旗帜的义举。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的区别,从这里可以找到文化上的差距。
斯大林是如何继承列宁主义呢?在悼念列宁的会上,斯大林以宣誓方式表示忠贞不二。对一个人宣誓效忠,正如“文革”时手摇小红书、口呼万万岁,是对神的膜拜,演出的是神化政治。斯大林的神化政治登峰造极。他讲话,会场不断喊口号、鼓掌,热烈地、长时间地、暴风雨般地,最后还要高呼“乌拉”。狂热背后是斯大林的血腥清洗,残酷程度任何沙皇王朝难望项背。斯大林当政,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无限膨胀,比如与希特勒签订秘密协议,共同瓜分波兰,与日本帝国签订秘密协议,划定蒙古和满州为各自领地。可以说,斯大林极度扩张了列宁主义所有悖论,造就了一个对内疯狂镇压、对外肆意掠夺的军事帝国,他自己则是帝国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