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世雄 赵可金:美国政治的逻辑:一项研究议程」正文
本文是复旦大学“985”工程二期美国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美国政治的理论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国国会对社会问题的治理”课题成果的一部分。在此特别感谢复旦大学“金苗计划”的资助和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杰尔姆・米勒(Jerome Milluer)教授、弗吉尼亚大学政治系詹姆斯・西瑟(James Ceaser)教授、复旦大学政治学系何俊志副教授、美国研究中心信强副教授的贡献与帮助。作者还要特别感谢匿名评审王缉思教授提出的许多非常有见地的意见,帮助我们修正了很多谬误。
〔内容提要〕美国是一个兼具理想和激情的国家,自由、平等和自治的政治理想成为美国的立国精神,构成了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的政治认同支柱。然而,美国立国精神诸要素之间并非是和谐无间的有机体,而是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张力和矛盾,自立国之初就一直存在于美国政治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迁,美国立国精神诸要素之间的内在矛盾不断发展,对特定阶段的美国政治体制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了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的挑战,美国政治形态也相应地不断变革。沿着这一线索,可以确立研究美国政治的一项研究议程。
关键词:美国政治 研究范式 美国政治发展 研究议程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在建国以来的两百多年时间里,美国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复杂的政治体系,这一体系是名副其实的、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产物,是宪政主义(constitutionalism)、分权制衡(checks and balances)、共和(republic)、民主(democracy)、自由(liberty)、自治(autonomy)等政治精神与美国殖民地经验的现代融合,呈现为不同于欧洲和亚非拉其他国家的独特政治形态。在这一独特政体下,美国仅用了两百年的时间就从一个移民垦殖社会成为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发达国家。引人注目的是,这一体系不仅适应于美国早期以移民垦殖为主要活动的幅员广阔的乡村社会,而且也基本上适应了人员物资流动频繁的美国现代工业社会的挑战。迄今为止,美国政治的宪法和政治制度框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美国宪法除了增加了26条修正案之外,基本保持了两百多年以前的形态,但美国的国家和社会早已今非昔比。美国的政治体制为什么能够成功?这是吸引政治学者关注的问题。
中国的美国政治研究始于鸦片战争爆发前后,谢清高的《海录》、林则徐主持翻译的《四洲志》等,是中国学界研究美国政治的开始。【注释】严维明主编:《比较美国学》,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注尾】 然而,由于受到救亡和革命等历史任务的影响,近代中国人对美国政治的研究没有太多进展,甚至对美国政治的研究一度还存在着教条主义和理想主义等错误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美国政治制度的研究渐有起色,以沈宗灵的《美国政治制度》【注释】沈宗灵:《美国政治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注尾】、曹绍廉的《美国政治制度史》【注释】曹绍廉:《美国政治制度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注尾】、陈其人、王邦佐、谭君久的《美国两党制剖析》【注释】陈其人、王邦佐、谭君久著:《美国两党制剖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注尾】、李道揆的《美国政府机构与人事制度》【注释】李道揆:《美国政府机构与人事制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注尾】、李寿祺的《利益集团和美国政治》【注释】李寿祺:《利益集团和美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注尾】 等为代表,对美国政治的研究开始起步。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法律、制度、历史和个别制度的研究上,缺少关于美国政治总体逻辑的研究。直到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资中筠先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袁 采访时感慨:“我国一直很少研究美国的政治制度,一般人想到美国政治就局限于谁可能当总统,具体政纲是什么,而没有从政治学的角度去分析美国的政治制度,三权分立是怎么形成的,怎么发展的,都没有专门研究。”【注释】转引自张立平:《1989年以来我国的美国政治研究》,载胡国成等:《透视美国:近年来中国的美国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注尾】 关于美国的政治研究和历史研究脱节的问题十分突出,对美国政治制度偏重于制度介绍和历史描述,缺乏将二者统一起来的逻辑分析。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政治学的成长,对美国政治进行政治学研究的趋势日益强劲。1990年出版了李道揆的《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将美国政治放在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大框架中加以考察,明其功过是非,辨其精华糟粕,探讨其独有特征,赵宝煦先生赞誉为“多年来中国学者研究美国政府制度的一项最重要的科研成果”。【注释】李道揆:《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注尾】 随后,王沪宁的《美国反对美国》将美国政治置于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的框架进行分析,发现了美国社会和美国政治的深刻内在矛盾,“凡是在能发现肯定性力量的地方,都能发现否定性力量。”【注释】王沪宁:《美国反对美国》,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注尾】 此后,关于美国政治的研究开始步入政治学研究的轨道,比如蒋劲松的《美国国会史》【注释】蒋劲松:《美国国会史》,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注尾】、张宏毅的《美国人权与人权外交》【注释】张宏毅:《美国人权与人权外交》,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注尾】、张定河的《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和演变》【注释】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注尾】、孙哲的《左右未来:美国国会的制度创新和决策行为》【注释】孙哲:《左右未来:美国国会的制度创新与决策行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注尾】 等。然而,迄今为止,关于美国政治的研究仍然缺乏总体性和原理性研究,大多是抓住美国政治的某一部分进行“解剖式”研究,缺乏对美国政治内在规律的理论研究,缺乏对美国政治逻辑的系统把握。从学科建设来看,美国政治尚未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亚学科,使得人们对美国问题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次,缺乏学术深度和前瞻性预测研究。本文从政治学的角度,考察美国政治的独特逻辑及其发展道路,为美国政治的政治学理论研究提供一项研究议程,以求教于方家。
一、“合众为一”:美国政治的主题
政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高级生活形态,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威对社会性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始终。根据戴维・伊斯顿的经典定义,政治是社会性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是个人和团体在一系列共同和集体行动问题上达成一致的过程,即便他们对行动所要谋求的目标存在分歧。【注释】〔美〕 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注尾】 因此,政治是一门摆平社会矛盾以建立秩序和构建和谐的学问,不同的社会文明体,面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产生的矛盾和挑战不同,其化解矛盾和应对挑战的政治文明形态及其逻辑在遵循普遍规律的同时,也各有其特点。
作为一个从移民垦殖社会发迹而来的政治形态,美国政治如果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也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政治形态迥然不同的。最早漂洋过海前往新大陆的殖民者们,要么是为了逃避宗教压迫,要么是为了到新世界去发财致富。寻求自由和富足的梦想,成为推动美国社会和政治发展的强劲精神动力。然而,他们到达美洲后,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众多严峻的挑战,“不但要同荒无人烟的原野和印第安人作斗争,而且还要管理他们自己内部的问题。”【注释】〔英〕 维尔:《美国政治》(王合等译,马清槐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页。【注尾】 于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充满危险的异族群体环境,以及殖民者内部的社会矛盾,便构成了殖民者们必须面对的政治矛盾,如何摆平这些社会矛盾、构建新社会的秩序,就构成了美国政治的核心议题。对于后来加入美国的新移民群体来说,这一问题就转化为新老移民在不同种族、宗教、利益、价值等方面产生的摩擦和冲突,如何解决这些政治冲突以确立和谐的秩序,成为美国政治的主题。简言之,基于美国多样化社会的特点和寻求统一秩序的政治要求,美国政治的主题集中于“合众为一”,是美国国名“美利坚合众国”所表达的政治关系、政治形式和政治活动的发展规律。诚如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斯坦利・霍夫曼所言,美国特性(亦即美国政治)是由移民造成的种族多样性这一“物质特点”和美国的自由民主信念这一“意识形态统一性”二者结合而成的独特产物。【注释】Stanley Hoffman, “More Perfect Union: Nation and Nationalism in America,” Harvard International Review, Winter, 1997/1998, p.72.【注尾】
“合众为一”的政治主题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是最低限度的一致性。当今美国政治和社会的建设过程,是一个“美国梦”逐渐实现和扩大的过程。对于早期漂洋过海移居美国的人来说,这种最低限度的一致性就是所谓的“美国梦”。最初的美国梦不过是建立一块建功立业的土地,具有竞争力和务实的人能够挣得一份财产或建立一个梦想的家园,其政治精神的核心是以自我为中心、实利主义、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注释】詹姆斯・M.伯恩斯等:《民治政府》(陆震纶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7页。【注尾】 哈佛大学的托马斯・帕特森(Thomas E. Patterson)教授把美国梦概括为“自由、平等和自治的核心政治价值观。”【注释】托马斯・帕特森:《美国政治文化》(顾肃、吕建高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页。【注尾】 另一位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则把美国梦概括为所谓的美国信条(American Creed)和美国特性(American Identity),认为自由、平等、个人主义、民主和宪政下的法治构成了美国信条的核心价值观。【注释】塞缪尔・亨廷顿:《美国政治:失衡的承诺》(周端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4页; 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242页。【注尾】 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承认,美国人的政治认同与美国政治理想和价值观密不可分,它构成了美国国家认同的基本纽带。诚如卡尔・弗里德里希(Karl Friedrich)所说,“成为一个美国人是一种理想,成为一个法国人则是一个事实。”【注释】Karl J. Friedrich et al., Problems of the American Public Service (New York: McGraw?Hill, 1935), p?12.【注尾】 “美国梦”无论从社会学、文学、还是美国两百年的历史来讲,都具有一种永不改变的内涵:不断追求美好生活并为之奋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在“美国梦”的推动下,美国从东部沿海的13个殖民地起家,逐步开疆拓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美国政治也从早期的《五月花号公约》、《独立宣言》、《合众国宪法》所创造的政治形态,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复杂的政治文明。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理性创造物,美国政治从一个简单的“美国梦”发展到今天的复杂政治文明体,贯穿始终的都是在寻求一种最低限度的一致性,寻求简单的共同性。为了保持此种最低限度的一致性,美国人颇具创意地草拟了《美国宪法》,并创建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自由民主政体,以保证美国自由、平等和自治的立国精神。自由民主政体是美国人的一个政治发明,在此之前它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东西,19世纪前的欧洲政治思想家中,几乎没人鼓吹自由民主政体,他们要么倡导没有民主特征的自由政体(比如孟德斯鸠、休谟、伯克等),要么鼓吹没有任何自由特征的民主政体(如卢梭)。【注释】〔美〕 詹姆斯・W. 西瑟:《自由民主与政治学》(竺乾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注尾】 詹姆斯・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用“合众国”一词来命名美国宪法确立的政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