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敬雷:政治文明建设方略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想路径」正文
内容提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只有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关键词:政治文明 民主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党在巩固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方面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应当说,虽然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过失误,但从总体上看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得到了人民的肯定,也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后的这20多年的时间,通过不断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全国上下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党成功地经受住了各种考验,率领人民,胜利实现了总体小康的目标,目前正带领着人民开始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征程。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灿烂夺目的青春活力。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都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而这三大理论形成以后,又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我们党的实践活动的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正确处理巩固社会主义与完善社会主义的关系,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中发展社会主义,在发展社会主义中坚持社会主义,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其中,关键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党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实践过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大深刻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实践过程。一定的目标必须以一定的途径来实现。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向前进。”在十六届二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这就为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方向。
政治发展的概念,是西方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垄断着政治发展的话语权。他们认为,政治发展就是向着某种既定政治模式的过渡。而所谓既定政治模式,指的是西方发达国家所实行的政治体制,因此政治发展也就是向着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模式发展。美国一位著名的政治学者说得很清楚:政治现代化可以被定义为从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的运动过程,也可以被定义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现代化的政治内容和政治结果。由于西方政治现代化发生于17、18世纪,在历经了几个世纪后业已结束。那么,现代的政治发展,就是专指不发达国家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过渡。这种政治发展观,把政治发展限定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空之内,并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作为唯一的指向,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片面性。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历史、民族特点、文化传统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政治保证。必须指出,在我们党确立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的命题中,虽然也包含“政治发展”的提法,但其内涵与西方学者的观点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一,我们讲发展,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发展,即关于事物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渐进与突变、连续与中断、平稳与跳跃等诸多形态,而不是把它限定在某一阶段或某一范围。实际上,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在进行着。在政治领域,政治发展同样在不停地发生着。不能把政治发展限定在某一阶段,似乎其他时期、其他阶段就不存在发展了。其二,政治发展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多样性和多模式是各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不能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就是最优越的,发展中国家只有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才能发展。实践证明,一个落后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实现政治发展,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是行不通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党明确提出,中国要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政治发展适合我国的国情。
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在于指导政治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不断调整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不断发展、完善,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不断得以实现。这样的政治发展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还强调,政治发展要有利于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诚然,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可以也应该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在于选择的策略方针具有鲜明的特点。我国的改革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方式,即采取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从表面到深层、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从单项改革转向整体改革的逐步推进方式,保持了社会的平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渐进式的改革,不搞急功近利,不求“毕其功于一役”,因而表现为有序性、稳妥性、持久性。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的策略方针是循序渐进、制度创新、逐步深入。
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在于民主政治的建设形式也具有鲜明的特点。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政治发展的核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此,我们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适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形式。我国广大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农民“海选”村委会干部,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等做法,就充满了中国特色。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还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形式。
二、政治文明建设方略的明确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方面。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社会都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证明,在一定的社会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它们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物质文明的发展处于基础的地位,物质文明不断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才能具有必要的物质条件。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决定着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但是,不能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不能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们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可以反过来决定物质文明的发展。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中,既要大力促进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大力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并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括起来讲,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改革发展稳定从政治上、法律上提供保障,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十六大之所以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因为: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政治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和价值目标。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致力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群众更好地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十六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所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既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客观要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会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诸如机构庞大、效率低下,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权谋私、滥用权力等问题的存在,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形成了制约。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十六大的要求,继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使政治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使社会政治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
第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只有根据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要求,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应该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同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完善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适应、适合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使社会主义民主原则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主实践。
三、发展党内民主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发展党内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坚定不移地发展党内民主,发挥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障。
十六大明确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党内民主历来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发展党内民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原则。正是由于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发扬党内民主的方式、制度与机制,培育了党内民主的优良作风,才使得党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毛泽东同志指出:“扩大党内民主,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