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占彪:一种“等腰三角形”式的发展格局」正文
内容提要 自九二市场经济制度的正式确立以来,“发展是硬道理”使得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上下的中心话题和主要任务,并拥有了发展的最优先级别,这使得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成了经济发展单兵突出,文化发展和制度建设随之殿后的“等腰三角形”式的发展格局,然而,正是由于这三者没能齐头并进,从而造成转型期中国遇到种种始料未及的新挑战,这些挑战反过来又牵制了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通过对中国经济、文化、制度三者关系的考察,可以大致了解转型期以来的中国社会的总体发展格局,以期能够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我们发展的得失利弊。
关键词 经济;文化;制度;“等腰三角形”
今天中国变化之剧烈和迅速,实不逊色于以往历史上任何时代。这里所说的“转型期”是特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官方的正式接受并确立以来到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使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的中国对经济制度的选择和探索倍加小心谨慎。从1956年确立的计划经济体制始,经过1984年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11992年注定是中国当代转型期的开端,此亦是理解转型期社会剧变的钥匙,从这个开端始,整个中国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都经历着巨大的冲击和变化。描述一个时代文化的发展变化状况,离开经济、社会、政治、道德诸方面的变化总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可能的。
九二市场经济制度的正式确立以来,经济发展顿时合法地成为全国上下的中心话题和主要任务,拥有发展的最优先级别。这客观上形成了经济发展单兵突出,文化发展和制度建设随之殿后的“等腰三角形”式的发展格局,也正是由于这三者没能齐头并进,从而造成转型期中国种种始料未及的新挑战,从而反过来牵制了经济和社会自身的健康发展。
经济优先文化发展及其后果
A文化优先论
举凡关于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模式,大致有二。一种为文化优先论。持这种看些的往往是一批学者和文化人。也许是身份的因素吧,他们往往高度重视文化在社会发展(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政治、社会生活等各各方面)中的决定性作用,而这又是急于解决温饱问题的中国所不能理解的。
马克斯•韦伯可谓开此派论调之滥觞,韦伯的研究认为表面看似与资本主义精神颇为抵触的新教伦理(the protestant ethic)其实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础石,新教所提倡的“勤劳节俭”的原则正是“资本积累”等观念的精神资源。“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现代文化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正如讨论所显示的,职业观念基础上的理性作为源自于基督教禁欲思想。”2而在《儒教和道教》等著作中,他认为中国迟迟不能走上现代化的格局与现代化精神相迥异的儒教和道教文化传统有关。
承韦伯而来,哈瑞、福山、享廷顿、普特南、英格哈特等现代化研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文化之于政治和经济更为重要的观点。“英格哈特所主持的‘世界价值观调查’,说明了文化对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文化价值观上愈重视个人自主和多元开放的地区,经济力愈强大;愈强调集体意识、国家或宗族权力的地区,愈是贫困。文化价值观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就是说,是的,文化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一个社会如何面对现代化的挑战――与自由市场能否接轨、全球化的竞争能否适应、政府管治的清廉与否、公民意识的建立有无等等。”3
这里我们以日本为例,人们常常惊诧和羡慕日本二战后经济发展速度之高,实力之强,但人们往往没注意到日本的发展策略。其实,日本人对于文化之重视远甚于经济之上,文化的强大带来经济的强大,经济的强大带来军事的强大,他们的思路以一贯之。从远的来说,日本将甲午海战后获得的中国巨额赔款部分用于发展本国教育事业,随之后是经济的发展,军事的膨胀,近代中国历次灾难此种强大有关。从近的来看,二战日本战败后,在经济与文化发展之间孰先这个问题上,日本人仍选择文化的优先发展发展的思路。“日本在‘二战’失败时,由于大战末期的轰炸,其产业大部分丧失,处于非常悲惨的境地。当时首先被提出的课题就是建设文化大国。也就是说,当时的日本民众从以前的军国主义失败中吸取教训,把新的方向指向建设文化国家,而不是经济大国,日本社会的发展证明:文化的普及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不是相反。”4那么,今天日本经济的强大正得助于昔日文化的重视,历史似乎在此循环,“自卫队”升级为“自卫军”,日本谋求军事大国的野心可见一斑,这中间又是文化――经济――军事的阴影。
与发展经济立竿见影效果相比,文化的隐在的,长期的效用使得我们往往不会理解此一发展思路。早在1915年,正是日本对中国居心叵测,有所觊觎的时候,此时在美国的胡适在留学日记中却写道,“国无海军,不足耻也。国无大学、无公共藏书楼、无博物馆、无美术馆,乃可耻耳。我国人其洗此耻哉!”5胡适的思路约略与文化优先论同,但却不能为国人所理解,这是胡适的远见,也是国人的偏见。
B经济优先论
与文化优先论相反的第二种发展思路是经济优先论。异于以上所提日本人的先文化再经济后军事的发展思路,美国人持一种先军事再经济后文化的发展思路,这一意思美国的先哲曾有过明确的表述,其意约略为,美国的第一代人学习军事,学习军事首先为了得到自由和独立,到第二代人则发展经济,发展经济是为了财富积累,然后到了第三代人才能更好地学习和享受文化艺术。有过美国生活经验的胡适也曾说到,“如果我们要辛苦工作,才能够生存;那么我们就没有什么生活了,还有什么文化可言呢?凡够得上文化这名词,必须先有物质的进化为基础。”6在今天,现代文明已成为当今世界共识和大势所趋的前提下,建立在军事暴力基础上的奴役、殖民和压迫已为人类所不齿。那么,在经济与文化发展孰先孰后这个问题上,经济优先论便论理成章,而持此论者往往是政治家军事家等非文化界人物。
“发展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等主流话语的提出显示了中国采取的是一种经济优先论的发展道路。“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发展,包括诸如经济那样的硬性指标和像文化那样的软性指标。而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只是片面的GDP增长。就是说,在这个发展或者增长过程中,缺失了以文化为基础的软性力量的发展,因为没有文化上的崛起,中国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对内政和外交构成了严重的挑战。”7“现在经常听到中国要成为经济大国的声音,而要使中国成为文化大国的声音则极为弱小。”8没有经济发展的基础,何来文化的繁荣,这种反问颇为理直气壮,但问题在于,没有文化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将会怎样?
C忽视文化发展的后果
没有文化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将会怎样?结合现实,我们试着回答这个问题,至少,没有充分的文化发展的市场经济会给对自然界和人本身两方面造成伤害。
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轻视如同给在经济高速公路上疾驶的中国快车拆除了制动装置,从而严重妨害了行车的安全。今天我们面临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大和谐。比如,由于缺乏对人与自然的伦理思考,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今天我们在享受经济发展的甜果的同时又不得不吞咽更大的苦果。“据有关专业分析,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沙化土地面积达约100万平方公里,且仍在继续增长。另外,森林覆盖率仅达到18.21%,草地退化面积达2/3。全球1121种濒危物种中,我国就占有190种。”9中国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近五十年来,中国湖泊的面积缩水了26.3%。全国七大河流全面受到污染。淮河已丧失自净能力,黄河污染指数已接近淮河。海河污染指数比淮河高近2.7倍,辽河更高达3.7倍。长江每年接纳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已近200亿吨,每分钟达3万吨。长江的三峡大坝正在变成垃圾池。长江水系已陷入深度危机,若不及时拯救,10年之内,将濒临崩溃。”10可惜的是,经过一度的资源消耗阶段性回落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又重新进入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黑色’发展模式”,“十五”(2001―2004)计划实施评估报告显示:“从自然资产损失的变化来看,1985―1998年,各类自然资产损失占GDP比重呈大幅度下降,从近20%降至4.5%,而后出现回升趋势,到2001年上升为6.5%,估计2003年这一比重进一步上升为7.5%。然而,在‘十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大幅度增长,特别是煤炭产量和消费量陡增,导致各类主要污染物重新大幅度上升。”11“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3-11倍,单位GDP的环境成本高居世界前列。”12面临着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和分析,我们的补救性措施仍多在由现象到对策,而没找到其背后的原因,也不能从根本上防微杜渐,其实问题的严重出现,人们往往选择头痛医痛,脚痛医脚式见效快的疗法,而不是从根本上调理补救,从长计议,这往往就形成恶性循环,那么,其实我们应当重新思考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文化之于经济发展的作用。
另外我们惟经济发展也无益于人精神世界的完善。长时期以来,中国经济以令世界或羡慕或诧异的,高居不下的GDP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国市场经济得以充分发展,基本上告别了物质资料馈乏的时代。但一个社会,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并不只意味着物质生活的高度发展,商业原则普遍运用和商品拜物教倾向使得人的精神世界出现物化和异化现象。
我们可以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的分析来领会一下资本主义市场社会对于传统社会对人的主体性造成的戕害。“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13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到来带来了“宗法”(人与人)与“田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被“破坏”,这时“人的尊严变成交换价值”。所谓“物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14在西马的祖师爷卢卡奇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或物化现象,无非是指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人的劳动和劳动产品不受自己支配,反而成为与自己相疏远、相对立的东西。卢卡奇进一步认为,当劳动力变成商品时,不但主体的肉体上的能力被异化,而且主体的‘内心世界’也被异化;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格同他所付出的劳动、创造的产品的总量成反比;人完全变成了物,就成了服从生产过程的机器体系中的一个部件;管理越科学,生产越合理、越机械化,作为生产的主体的工人就越丧失其主体性,越贬低自己的社会地位。”15这是纯粹市场社会的本质。同时,物质主义严重地损害了人精神世界的丰厚的可能性,上世纪初正当仁人志士们在欢呼中国现代化的开始,年轻的鲁迅就对中国现代化投去了怀疑性的眼光,他一眼就看到了其中物质主义深刻危机的可能,而这又为国人所觉察不到,他说:“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重其外,放其内,取其质,遗其神,林林众生,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16鲁迅的观察具有超前性,这个问题更多的是针对今天的我们的。
“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种人文精神作为支柱和动力,这种人文精神对经济的发展具有规范和推动的作用。如果丧失了人文精神的支撑,财富的追求欲望就必定会沦丧为纯利欲的冲动,就会导致人们动物性的膨胀、人性的泯灭、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财富的浪费。”17市场社会对人本身、人与人关系,以及人与物关系的损害正是我们在市场轨道上高歌猛进中遇到的问题。市场经济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我们缺乏对规制、调补市场经济的文化理念的重视,而这反过来致使中国经济、社会及人的发展处于一个尴尬和被动的境地。这是经济优先论的后遗症。
经济优先制度发展及其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