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兴:恢复气候・防治环境灾害的根本思路」正文
内容摘要:环境灾害生成的直接原因是气候失律,但其最终之因却是人类活动。因而,防治环境灾害的基本方式,是恢复气候。恢复气候,却需要人类彻底改变自然改造论和资源掠夺观,治理高碳排放和污染,重建地球生境,探索生境经济学方法,开辟可持续生存式发展道路。
关键词:恢复气候 防治环境灾害 生境经济学 可持续生存式发展 原始农业
今天,人类应对气候失律、环境灾害横行之生存危机的根本出路,就是恢复气候、防治环境灾害,其基本方略是为重建生境而开辟可持续生存式发展道路。
1、基本概念定义
本文所思考的基本主题是:防治环境灾害、恢复气候,乃社会存在发展和可持续生存的根本之道。为深入展开这一主题,需要对构架此文的两组基本概念予以明确定位。
灾害・自然灾害・环境灾害 灾害,在其本原意义上,它不过是一种自然过程。当人类从动物走向人的过程中,它才被意识地放大而成为推动人类了解和认知自然的一个窗口和一种方式。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频发的灾害引来科学的关注,并从而产生了灾害学。灾害学发展到20世纪六十年代达到成熟状态。然而,灾害学的发展并不能改变对"灾害"的如下基本认知:首先,相对自然论,灾害就是一种已发生的具有突变性质的自然存在事实;但相对人而言,灾害却是对那种突发性的自然存在事实的一种认知或判断,它源于人们将外力造成对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威胁这种生存状况和存在事实的感知、体认和判断。灾害学就是在这种感知、体认和判断基础上所展开的科学研究。
灾害分类研究是灾害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目前,其分类研究主要有三分法和两分法,但无论其两分法还是两分法,都是从形态学入手的,即这种分类学研究虽然也关注致灾原因,但却更注重于灾害的表现形态特征类型。本人取两分法,却从性质入手,以致灾动因为分类依据。从动因讲,自然灾害乃自然力所为,与人类活动没有关联性;环境灾害虽要以自然的方式表现出来,但其最终动因却是人类活动。由此不同的致灾动力,所形成的灾害类型,其形态学表达就体现了各自的特征:自然灾害是偶发性的,地域性的,非连续的。并且,在一般情况下,自然灾害生成不遵循层累原理,其释放也不产生边际效应。与此不同,以人力为推动力所层累生成的环境灾害,其生成必遵循层累原理,其爆发后必然产生边际效应,所以,环境灾害不仅具有连续性,而且还具有不断扩张的跨地域性等特征。
人力与自然力始终处于博弈状态,当自然力强大时,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灾害都是纯粹的自然灾害;当人类活动过度地介入自然界而形成人力强大的历史进程中,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都获得了人力特征,比如地震,应该是最自然的自然灾害,但当人力强大到在事实上不断地改造着地球状貌、改变着地质结构时,地震的爆发也获得了人力动力,即人力过度介入自然界的广度和深度,在事实上以层累的方式对地震爆发的频度、强度、烈度和对地球生态、人类社会的破坏性程度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比如三峡水库和紫坪坝水库及其蓄水与汶川地震之间构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动态关系 。以此来看,当今世界,纯粹的自然灾害越来少,环境灾害越来越多。
环境灾害的一般形式是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社会生活灾害。
环境灾害生成的根本之因是人类活动,环境灾害的生成遵循层累原理,环境灾害的释放遵循边际原理。由于这两个原理的规定性,环境灾害一旦形成,如果不予以及时的治理,它就会在连续不断的扩张性释放过程中层累生发更大规模的和更具破坏性的边际效应,极端环境灾害就由此产生。极端环境灾害的一种极端形式就是雾霾,除此还有特大干旱、极端酷热和极端高寒等等。
客观论之,极端环境灾害是气候失律的普遍化、连续化和不间断化。比如雾霾,从实质上讲,它意味着整个大气被被污染和有毒物质所充满,因而,整个大气被彻底破坏。从源头上讲,雾霾的形成和暴虐天空,是污染排放无限度和自然界自净化力全面丧失之表现。所以,雾霾暴虐天空,危害人间、造成基本生存条件的丧失,标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我们都是环境的罪人"。[1](P56)
气候・气候变化・气候失律 在当代世界,不仅雾霾等极端环境灾害与气候失律相关,而且一般环境灾害也与气候失律直接关联。"气候失律"概念意味着气候原本是有规律的,但它现在却丧失了自身的运动规律而沦为了无序。
本文使用"气候失律"这个概念,是要对目前流行的"气候变化"概念的修正,因为用"气候变化"概念来指称当代世界中巨变的气候,是言不符实,并必然造成气候研究的认知混乱。
"气候变化"概念原本是气候学和气象学描述大气运行的周期性过程的一般概念,但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关注并探讨大气的异动现象时,这个一般的气候学(和气候学)概念获得了特殊的语义指涉性,即它获得了与"温室气候"、"极端气候"、"极端天气"等概念互用的功能,并用以此来描述自然界大气丧失其周期性规律的异常运动状态。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的有关于"气候变化"的论争,最真实地展示了这种认知混乱性。因为,作为表述大气运行的周期性过程的"气候变化"和作为大气丧失其周期性规律的无序运行状态的"气候变化",是完全不同的大气运动过程,它需要两个完全不同的科学概念来指称之:
在本书中,我始终谨慎地使用"全球变暖"这一术语,而不使用吸引眼球的头韵体的含糊词汇"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这部分是因为气候历来都在变化,它一直处于"已完成"且"将变化"的状态中,其原因与人类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还没有得到人们的完全理解。[2](P3)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一词的不准确使用的确造成了混淆,这也是加重宗教信仰的原因之一。气候变化一词涵盖的意义很广,包括气候变换(其发生一直是自然的)、全球变暖(正如我们所见,其发生在有限程度上是20世纪最后25年的事情,并被广泛预估为很大程度上还会在接下来的年份和世纪里发生,但21世纪至今为止根本就没有发生)。[2](P126-127)
作为表述大气运行的周期性过程的科学概念,就是"气候变化";而作为表述丧失其周期性规律而无序运动的大气状况的科学概念,应该叫做"气候失律"。为更好地理解此判断,须理解"气候"概念:
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下垫面和大气环流的彤响下形成纳天气的多年综合状况。气候不同于天气。大气是短时间尺度(或高频)的大气现象和过程;气候则是长时间尺度(或低频)的大气现象和过程,是多年天气的综合、包括多年的大气平均状态和极端状态。[3](P2)
气候的含义一般是指地球大气的平均状态,即大气的温度、气压、湿度、风、降水等气象要素在一段相当长时间内(几十年或几百年)的平均值,以及它们的以年为周期的振动。所以气候被看成是大气的不随时间变化的定常状态及大气的以年为严格周期的时间变化两个部分。[4](P1)
气候作为一种大气运行的过程,它敞开自身的方式有两种:一种周期性运行方式,即气候是以年为周期的大气运行状态,既是不变的,也是变化的。前者是指大气运行在"年"的时间标度上始终体现了相对的稳定性、不变性,这种稳定性和不变性就是气候的周期性,这种自我周期性表现即气候运行的时空韵律性;后者意指大气在以年为周期的范围内的运动始终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变化的宏观方式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其微观方式就是以"天"为时间标度,其早中晚气温有规律地周期性变化。另一种是非周期性运动方式,即气候以无序的和紊乱的方式运行,比如下雨则寒冷,天晴就暴热,或者酷热、高寒不定交错,或者春夏秋冬四季不分等等"极端气候"、"极端天气"、"极端气温"。但对这种"极端气候"、"极端天气"、"极端气温",既不能用"气候变暖"概念来表述,也不能用"气候变冷"来表述,而只能用"气候失律"概念来表述。因为,"气候失律"概念是一个严谨的且能完整表述各种极端气候及其呈现特征的科学概念。
简言之,所谓气候失律,是指大气运动遭受外力强劲冲击而致使其丧失周期性规律所敞开的紊乱状态。这种紊乱运动状态即是大气的逆生化,它敞开为无方向性、无序性和无节制性的混乱过程。并且,这种无方向性、无序性和无节制性的混乱运动既可沿着"变暖"的方向敞开,也可沿着"变冷"的方向敞开,更可能以"变暖"和"变冷"交替推动的方式敞开。"全球变暖意味的不只是更热的天气,有些地方的确温度升高了,有些地方却变得更凉爽了;部分区域甚至一扫满乌云,可是其他地方的洪水却越过了闸门。气象剧变让世界各地措手不及,各种天灾(例如飓风、干旱、森林、火灾)来得猛烈又频繁,人类根本应接不暇。然而,冲击还不仅限于天气,各种气候变化的影响造成了连锁反应:干旱导致当地人抢夺水源,海平面上升迫使人类大迁居、迁徒,物种无法适应环境变化则造成生态系统瓦解。"[5](PV-VI)当前气候运行的状况就是如此:气候变暖夹杂着气候变冷,反之,气候变冷也包含着气候变暖。比如,在气候变暖的总体态势下,2008年初高寒席卷整个华南和华中地区,造成城市断电和物流中断。2009年,印度和南欧出现史无前例的热浪,而中国的华北地区却降特大暴雪。2010年,北半球遭受强寒流袭击,而中国却持续高温;2012年中国自入夏以来,暴雨与酷阳、极端高温与寒冷交错展开;......从更大范围讲,自进入21世纪以来,气候变暖和气候变冷、极端酷热与极端高寒,始终是交替出现,并越发呈普遍趋势。
2、环境灾害生成的双重原因
环境灾害层累性爆发的气候原因 环境灾害与气候失律之间,构成直接或间接的生成关系,即气候失律是一切形式的环境灾害的层累性生成之因,一切形式的环境灾害都是气候失律的直接或间接"成果"。
如前所述,环境灾害有一般和极端两种释放形态。一般环境灾害的主要形态是气候灾害、地质灾害和社会生活灾害。但许多地质灾害和社会生活灾害都由气象灾害所引发,前者如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后者如城市火灾、城市内涝等。所以,气象灾害构成环境灾害的重要形态。所有的气候灾害都直接地源于气候失律,酸雨、风暴、飓风、暴雨、洪涝、干旱。而极端环境灾害大都与气候失律直接关联。比如,雾霾,就是气候失律的典型杰作。因为当大气被各种污染物充满时,这些污染物不仅结集成大量有毒的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集合体,而且还使空气变得混浊而使能见度降低。特大洪灾、特大干旱、极端酷热和高寒、巨风、特大海啸和台风等等极端气象灾害,都是气候失律所一手导演的环境灾害。
并且,根据层累原理和边际效应原理,当环境灾害--无论是气象灾害还是地质灾害--得不到及时的和根本的治理时,它就会以层累的方式推动气候加剧失律,并且加剧失律的气候又以更为暴虐的边际效应方式释放出更暴烈的极端环境灾害。比如,进入21世纪以来,其极端环境灾害不仅种类增多,而且范围跨区域化、破坏性更暴烈,滥发的频度更快。可以这样讲,近年来,环境灾害的极端化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快频率,这是因为气候失律正全面恶化,并不断向深度领域挺进。
从静止观,环境灾害是气候失律之果;但从动态生成观,环境灾害既是气候失律之果,又成为气候失律之因,即环境灾害所导致的生态学后果--包括地球生态学后果和社会生态学后果--又反过来推动了气候的恶化。因为,气候作为大气运动变化的周期性过程,它在事实上展开为宇宙(轨道)运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球生态(即下垫面)、生物活动这众多因素的有序循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