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明:台湾的宪改路径图」正文
如果日前国大修宪的成果,能够提供什么教训有助于未来宪改的发展,大概有下面几点:
(一) 修宪需有社会共识,然后政治共识才有动机形成:如果月前修宪提供怎样的教训的话,最重要的大概是修宪需要民意的强力支持,虽然国大选举的低投票率引起争议,但是民调显示民众对于立委席次减半、公投入宪等支持度相当高,这是为什么林义雄的号召会形成社会压力的原因。从这个角度理解,未来修宪虽然有公投的高门槛限制,但是如何引发民众的支持可能才是重点,之后才能探讨政治上政党间形成共识的可能。
(二) 因此修宪公投复决的高门槛并非制度难题,而是一个政治前提,目前蓝绿对立的社会气氛下似乎不可能,但是如过从争议少的原住民专章、兵役问题、十八岁公民权等两千零四年国民党总统候选人连战的相关主张着手,是有其政治条件的,也就是要超越蓝绿的界线,就必须从认同对方的观点着手,否则修宪的共识前提就会缺乏建立的基础。
(三) 人权相关条文,如原住民宪章、十八岁公民权等,成为新一波的修宪动力:因为争议低,甚至在政治版图上原住民长期为泛蓝支持者,以这些人权条款出发,蓝绿意识型态的影响会降低;甚至,因为监察委员同意权长期搁置,是否代表国亲政党人士认为既有的五权体制有商榷之处,也提供了进一步讨论的空间。加上,目前立委选区单一选区两票制的规划,与中央政府体制应走向内阁制或总统制或是会强化目前半总统制的某些特性与走向,也是可以继续的宪政层次讨论。
(四) 泛蓝政党的响应缺乏深思熟虑:目前无论政党还是媒体,对于二阶段修宪的响应多是冷嘲热讽,忽略了这个修宪阶段论是连战的主张;事实上,在两千零四年底立委选举泛绿无法过半的条件下,执政党转而支持泛蓝的宪政主张,藉此形成宪改的多数政治基础,已经是一条清楚的政治路线,面对这样的转变,政党政治人物必须以主动积极的态度面对,否则还是面对诚信问题的质疑。
(五) 对台湾民主体质的提升:其实,宪法内容多是政治菁英间权力竞逐的规则,而具体与民众直接相关的,比较是选举的参与和人权的保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是立委选制的改革作为前阶段宪改的起身炮,而不是如学者们议论的逻辑,先将中央政府体制的方向确立,再来谈选制的规划,因为宪改的动力起源于,民众对既有民主政治表现的不满,这也代表台湾民主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从强调选举参与来推动民主转型,进入了强调民主控制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