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安:1945年至1954年间美国对台湾政策的变化

作者:李世安发布日期:2005-09-21

「李世安:1945年至1954年间美国对台湾政策的变化」正文

本文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对台湾政策随着其全球战略的变化,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即由最初承认台湾为中国的一部分、赞同中国收回台湾、不干涉台湾事务,逐步演变为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宣称台湾地位未定、支持台独活动、企图搞联合国托管等,进而公开抛出“两个中国”政策,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作者对美国的对台政策的这一变化尤其是“两个中国”政策的起源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对其变化的具体因素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对台湾政策发生过剧烈的变化。最初,美国支持中国统一台湾。在新中国诞生之际,美国希望毛泽东成为东方的“铁托”,并利用中国人民统一祖国的民族感情,煽动中国为收复被沙俄侵占的领土而反苏。因此美国宣布不干涉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然而随着冷战的升级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从世界反共战略出发,派遣第七舰队悍然入侵台湾海峡,武力阻挠中国统一,并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成立独立的“台湾共和国”。为此杜鲁门宣称“台湾法律地位未定”,人为地把台湾变成一个问题。继而艾森豪威尔政府推行“战争边缘政策”,妄图制造“两个中国”。深入研究战后美国对台湾政策的演变,对于我们弄清“台湾问题”的来龙去脉,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无疑是有意义的。

一、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美国对台湾政策

台湾是中国领土,国际文献载之著著,举世公认。虽然日本在1895年马关条约中强迫中国割让台湾,但中国人民要求收复台湾的斗争从未停止。孙中山先生在遗嘱里强调要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实现国家的统一。1938年4月1日,蒋介石在国民党全国临时代表大会上宣布战后要收复台湾。1941年12月9日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要求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包括1895年马关条约。同时外长宋子文在记者招待会上十分清楚地说:“战后中国决定收回澎湖、台湾和东北四省”[(1)a ]。台湾人民挣扎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下,日夜盼望回归祖国;在抗战期间有五万青壮年从台湾逃到大陆参加抗日战争。美国国务院承认:“在日本占领期间,台湾人的主要希望是回归大陆。”[(2)a ]由于中国人民的斗争和在抗日战争中表现了不可征服的伟大力量,迫使美国和英国于1943年开罗宣言中同意战后把台湾归还中国。接着美英在1945年波茨坦公报中重申了这一点。苏联在1945年8月8日对日宣战的当天,也宣布支持波茨坦公报。1945年10月25日中国军队在台湾接受日军投降,台湾正式回归中国。对此美国及西方国家不仅没有提出异议,还在台湾设立领事馆以示赞同。1947年2月28日事件后,美国和西方一小撮人曾鼓吹这一事件是台独事件。美国驻淡水领事克尔甚至在美国领事馆内召开“台湾人民代表大会”,企图利用台独分子廖文一在会上宣布台湾独立。但美国政府不支持克尔的做法,克尔被召回华盛顿。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反对任何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提案。

是否美国当时还没有认识到台湾在太平洋中的重要战略价值呢?否!美国国务院在1945年3月讨论台湾问题时,就充分估价了台湾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并专文论述道:“台湾的战略价值极为重要。除新加坡外,在远东还没有其它地区具备这样优越的位置。台湾与亚洲大陆相隔100英里,距菲律宾200英里,距日本的九州岛700英里。从台湾的军用飞机场到马尼拉的航程为559英里,到广州为410英里,到上海为428英里,到东京为1290英里。台湾比马里兰州大,其对中国大陆沿海的战略关系正如假设在加利福尼亚州以北美国沿岸100英里的一个海岛或距纽约城400英里的一个海岛对美国沿海那样重要。中国沿岸的每一个地区都在1100英里的半径之内。而在2000英里的半径内就包括了缅甸、新加坡、婆罗洲、关岛和日本。”[(3)a ]尽管如此,美国政府还是坚持台湾属于中国。直到1949年8月17日美国总参谋部仍然认为:“我们承担的全球义务并不能成为美国军队占领台湾的理由。”[(4)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蒋介石集团逃到台湾负隅顽抗。中国政府庄严宣布一定要解放台湾。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国务院认为扩大对台湾的军事、经济援助是不明智的。它只会使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都怀疑“美帝国主义”对台湾的领土野心,从而抵消美国多年利用中国统一祖国的要求去鼓励中国在北部反对苏联的努力。由总统、副总统及国防部等有关部部长组成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对此表示赞同,并于1949年10月20日宣布:“美国政府不打算使用任何武装力量干涉台湾”。美国总统杜鲁门强调:“台湾的战略价值并不成为美国军事行动的理由”[(1)b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也于1949年9月23日决定不派军事代表团到台湾,美国不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1949年12月10日蒋介石本人逃到台湾。虽然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重新检查了美国对台湾的政策,并提议派一个由20名军官组成的代表团到台湾。但上述提议因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反对而告吹[(2)b ]。

这一时期美国奉行不干涉台湾政策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未曾把在亚洲反对共产主义列为最重要目标。在与中国的关系上,美国希望毛泽东成为东方的“铁托”,并利用中国人民统一祖国的愿望引导中国反苏。因此美国准备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这一行将发生的事实。为此美国国务院向其驻外机构发出了450份名为“1949年12月23日机密通知”的文件。该文件通知其驻外人员,估计台湾很快就要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手中,美国准备接受这一即将发生的事情。为此必须告诉美国公众,台湾对美国来说没有什么战略价值,以此来挽回美国的威信。这份文件强调:“从政治、地理和战略上看,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它并没有什么特殊和重要。”美国国务院还驳斥了美国国内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提出的台湾是日本领土,把台湾归还中国必须要签订一个对日和约来解决的说法。美国国务院强调:“从政治军事上看,台湾完全是中国的事。它是否被中国共产党人占领完全是中国国民党政府的问题。台湾对美国来说没有什么特殊意义。”[(3)b ]这份文件要求美国驻外人员采取措施反对各种把台湾争裂出去的建议。

该文件于1950年1月5日披露后,美国人民认为如果说1949年8月发表的《白皮书》象征着抛弃统治大陆的国民党政府,那么1949年12月23日文件则象征着进一步抛弃窃据台湾的国民党政府[(4)b ]。这份文件表明,到1949年12月止,美国政府没有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的主权,美国也不愿卷入台湾的防务。

美国总统杜鲁门赞同这份文件。他于1950年1月5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总结了美国的对华政策。他指出,从历史上看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且“台湾日军已经向蒋介石总司令投降四年多了。美国和其它盟国已经接受中国当局在该岛的权威。”他重申了美国对台湾的政策:第一,体现在“门户开放”政策中的美国传统对华政策,要求各国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第二,遵守开罗宣言、波茨坦公报和日本投降时的决定。美国已同意把台湾归还中国,并接受中国当局在该岛行使主权。第三,美国对台湾没有领土野心,也不想在该岛获取特权和建立军事基地。美国军队不干涉目前台湾形势。第四,美国不奉行扩大中国内战的政策。第五,美国不会向台湾国民党军队提供军事援助和顾问。杜鲁门向美国人民保证美国政府绝不用武力干预台湾形势,也不想占领该岛。无论如何,美国都不卷入台湾的军事行动。他还说,据他所知,在美国政府和军方内部没有重要人物认为美国应卷入台湾问题[(1)c ]。

同一天,艾奇逊对杜鲁门的讲话作了说明。他重申美国一如既往贯彻开罗宣言。台湾属于中国,这是向日本提出的投降条件之一。日本业已接受,并已贯彻执行。他强调中国当局已经经营台湾四年。不仅美国,而且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在台湾的主权提出疑问。台湾省政府成立后,也没有谁从法律上提出疑义。因为一切都是合乎情理的。他驳斥了要等与日本签订和平条约后才能把台湾归还中国的观点。他质问道:“在朝鲜,我们并没有等对日和约,在千岛群岛,我们也没有等条约,在实行联合国托管的其它岛上我们也没有等什么条约,那为什么台湾就要等条约?”他最后申明,不论从法律上有人如何看待台湾,美国都不会去争论台湾的归属问题。这就是美国的立场[(2)c ]。2月9日美国国务院在回答国会外交委员会的问题时,反对在联合国支持下在台湾举行公民投票以决定台湾归属的提案,重申台湾属于中国[(3)c ]。

显然杜鲁门和艾奇逊发表公开讲话的目的是要美国人民准备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事实,他们估计这可能发生在1950年夏季季风到来之际,国民党军队根本抵挡不住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进攻,而美国绝不帮助国民党军队防守台湾[(4)c ]。

杜鲁门与艾奇逊的这一政策得到了民主党人的支持。54名民主党参议员于1月17日发表宣言支持杜鲁门与艾奇逊。他们担心如果美国干涉中国解放台湾,将使美国卷入与中国的战争[(5)c ]。伊利诺斯州参议员斯科特・鲁卡斯(Scott Lucass)还要求民主党人团结起来支持杜鲁门、艾奇逊,反对共和党人对美国远东政策的攻击。得克萨斯州参议员汤姆・康纳利(Tom Conn-ally )起而论证“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6)c ]。前美国国务院官员艾德文・马丁(Edwin Martin)也出版了《盟军占领日本》一书,证实“台湾回归中国的移交手续事实上已经完成”。他宣布中国收回台湾就是执行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报[(1)d ]。

事实上杜鲁门政府对国民党政府已经失望,准备听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1948年后,美国减少了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虽然美国国会曾于1949年9月23日通过法令,准备给国民党政府7500万美元援助。但直到朝鲜战争爆发,国民党军队没有得到一分美元[(2)d ]。同时美国积极探索帮助国民党从台湾撤走的可能性。1950年5月26日美国副国务卿詹姆士・魏布斯在给美国驻台湾“大使馆”的机密电报中指示美国驻台大使,在出现紧急情况时,美国“大使馆”的人员应有秩序地撤出台湾。他提到美国政府已经与菲律宾政府讨论了是否允许蒋介石及其政府要员在逃离台湾时到菲律宾政治避难。但是1950年6月2日美国驻菲大使迈伦・考温(Myron Cowen )通知美国国务院说,菲律宾总统不欢迎蒋介石。菲外长罗慕洛(Romulo)说,如果蒋介石到菲律宾,他必须在24小时内离境[(3)d ]。

然而美国国内右翼反共势力不甘心侵华政策的失败,他们公开反对杜鲁门政府的不干涉政策。这批人以五角大楼主要官员和共和党人为代表。他们中有前总统赫伯特・胡佛(HerbertHoover)、参议员罗伯特・塔夫脱(RoberTaft )等人。在他们的压力下,美国对台湾政策开始了缓慢的改变。

二、美国对台政策的逐步转变

1949年12月31日,胡佛写信给参议员娄兰德(Knowland),建议美国必须继续支持国民党政府。如果必要,应派海军去保护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4)d ]。由于胡佛首先发难,一时间右翼势力甚嚣尘上。理查德・斯托克斯(RichardStokes )著文说:“抛弃对美国友好的国民党政府是不名誉的行为”。他认为美国必须支持国民党,因为台湾是世界上唯一百分之百反共的地方。他说,连西班牙都有苏联的第五纵队,而在台湾却没有。因为内战,台湾的共产党人完全被抓,并被判为间谍罪。台湾也不像海南岛,它完全没有共产党游击队。最为重要的是台湾是世界上最热爱美国人的地方。台湾亲美,比美国人自己还亲美国[(5)d ]。共和党参议员公开攻击杜鲁门政府的对台湾政策,并要国务院对美国在中国的失败负责。他们要求美国干涉台湾,并指责杜鲁门在制定对台湾的政策时没有与美国远东部队最高指挥官麦克阿瑟及其他军官,例如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雷德福特(Redford )商量,也未曾与美国国防部部长约翰逊商量。参议员娄兰德开始追查美国对台湾政策的制定者。他要求国务院提供撰写1949年12月23日文件的官员名单及信息、情报供给人。由于艾奇逊一力承担责任,拒不提供名单,才使娄兰德作罢。这是美国追究到底“是谁失掉了中国”的开端,它很快就发展为白色恐怖,即“麦卡锡主义”。

娄兰德从反共立场出发,认为美国在华的根本目标是保留一个自由、独立的非共产党政权。台湾是一个具有战略价值的小岛,如果落入不友好者的手中,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