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钊:2004年台湾地方领导人选举和美国对台政策

作者:陶文钊发布日期:2005-03-04

「陶文钊:2004年台湾地方领导人选举和美国对台政策」正文

〔内容提要〕布什政府第一任期初始,对台湾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布什表示要尽其所能协防台湾,并加强了美台关系,尤其是军事关系。这在实际上鼓舞了台独势力。陈水扁2003年9月推出台独时间表以来,布什政府的政策又有新的调整,强调维护台湾海峡地区的稳定。在布什政府第二任期中这也还是它的政策趋向。台湾问题是危险的,但在今后数年中仍有可能遏制法理台独,不发生向着台独发展的重大事态。

关键词:美国外交 中美关系 美台关系 美国对台政策 布什政府 第一任期 台湾选举

自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历任美国总统都实行“双轨政策”,在海峡两岸之间保持脆弱的平衡。但在各任总统之间、在同一总统的不同时期,他们对台湾的政策仍然有不同的侧重和调整。乔治・布什的对台政策也与前任的政策有所不同。在2004年3月台湾领导人选举前后这种特点尤其充分地暴露出来。

一、布什政府对台湾政策的调整

布什当政之初实行“与克林顿对着干”(即所谓Anything but Clinton ,简称ABC)的政策,与克林顿的政策拉开距离。当然在台湾问题上,他不可能真的与克林顿对着干。但他的政策与前任也有着显著的不同。第一,克林顿政府与其前任一样,根据《与台湾关系法》,在台湾问题上实行所谓“战略模糊”,即不明确说出如果台湾海峡地区发生军事冲突美国将怎么做。1999年7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后,新保守派组织“新美国世纪项目”在8月的一项公开声明中强烈要求克林顿“明确宣布,一旦发生对台湾的攻击或封锁,美国就将去保卫台湾,包括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注释】Project for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 “Statement on the Defense of Taiwan,” August 28, 1999. 在这份声明上签字的有威廉・克里斯托尔、阿米蒂杰、罗伯特・卡根、路易斯・利比(现任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理查德・帕尔(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拉姆斯菲尔德的主要助手)、沃尔福威茨等。【注尾】但克林顿没有做这样的声明。布什当政后,立意使对台湾政策“清晰化”, 在他当政百日接受美国广播公司节目主持人查尔斯・吉布森采访时,当问到如果台湾遭到攻击,美国是否有责任去保卫台湾时,布什说了“尽其所能帮助台湾自卫”这样的话。【注释】《执政百日接受全国广播公司(ABC)“早安美国”节目的采访(2001年4月24日采访,25日播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课题组编:《布什言论》,2002年1月,第85页。 【注尾】从尼克松以来,不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当政,还没有一位美国总统做过这样的表态。虽然次日在接受美国有线新闻网(CNN)记者采访时他又说了一些仿佛是“亡羊补牢”的话,表示“我愿意帮助台湾自卫,就我的观点而言,在政策上实际没有任何的改变” ,“我当然希望台湾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而宣布独立不是一个中国的政策,我们将与台湾一道确保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我们需要和平解决这一问题”,等等。【注释】《接受有线新闻网的采访》,2001年4月25日,《布什言论》第94页。【注尾】但他先前说的话已经出口,而且那确实就是他的意思,就是他的决策班子的主张。【注释】Susan V. Laurence, “Bush to Chen : Don?s Risk It,” Far East Economic Review, May 20, 2004, p.31. 【注尾】第二,克林顿政府曾经积极鼓励海峡两岸进行政治对话,助理国务卿罗思还曾于1999年4月在纪念《与台湾关系法》20周年的讲话中对一些美国学者倡导的海峡两岸缔结“中程协议”或“中程安排”的建议表示认可。但台湾方面对这一提议甚为反感。他们认为美国这样做是违反了1982年7月美国向台湾做出的六项保证。【注释】见Harry Harding, “Again on Interim Agreements in the Taiwan Strait,”in Gerrit Gong, ed., Taiwan Strait Dilemmas. China?Taiwan U.S. Policies in the New Century ( CSIS , March 2000 ), pp.3~6. 里根政府对台湾的六项保证见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72~2000》,下卷第12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注尾】及至布什当政,美国政府对两岸对话表现了相当消极的态度,起码在2001年不再提两岸进行政治对话的问题。【注释】2001年12月28日,笔者在与美国驻华大使馆政务参赞的一次谈话中问,为什么布什政府不再鼓励两岸进行政治对话?他回答说,这不是美国政府要做的事,这是两岸自己的事。可见,这确实是一种政策上的调整。【注尾】第三,布什政府继续提升美台关系,尤其是军事关系。2001年4月美国答应的售台武器(4艘基德级驱逐舰、8艘柴油动力机潜艇和12架P-3C反潜巡逻机等)是美国历来答应的售台武器中最大宗者。2002年3月,台湾的“国防部长”汤曜明前往佛罗里达参加“国防峰会”,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等前往与会。这是1979年以来访问美国的台湾最高层级的“国防部”官员。第四,在克林顿时期,台湾领导人在出访南美途中在美国过境,是只能待在旅馆里,不能进行公开活动,不能接受媒体采访的。布什政府认为对台湾领导人的这种待遇过于“屈辱”,以后要按照“安全、便捷、舒适”的原则,善待台湾领导人,而且也是这样做的。

2004年台湾地方领导人选举和美国对台政策美国研究

产生上述区别有四个原因。第一,布什在任州长时期很少涉及外交事务,对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敏感性和重要性了解甚少;他的“家庭教师”赖斯原来是苏联问题专家,对中美关系也懂得不多;【注释】美国学者波拉克认为,不仅布什政府对台湾的政策在他执政的后期与最初不同,而且它的整个东亚政策也有显著的变化,这是一个“边干边学”的过程。见Robert M. Hathaway and Wilson Lee, eds., George W. Bush and Asia. A Midterm Assessment (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2003 ), p.54.【注尾】第二,布什在竞选中曾称中国是“竞争者”或“战略竞争者”,他和他的主要决策班子是怀着对中国的战略疑虑进入白宫的,【注释】1999年11月19日,布什在加州里根图书馆作对外政策演讲,这是他在整个竞选期间的惟一的专门的对外政策演讲。讲到中国时,他说: “我们必须把中国看清楚。而不是通过装腔作势和伙伴关系的透镜。…… 中国是竞争者,而不是战略伙伴。我们必须不抱恶意地与中国打交道,但也必须不抱幻想。” “George W. Bush Foreign Policy Speech, ” November 19, 1999. 【注尾】提升与台湾的关系自然是在战略上牵制中国的高招;第三,那些新保守派在克林顿政府时就要求总统明确说出“保卫台湾”之类的话,现在他们得了势,“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共和党保守派的总统就说出了他们早就想说的话。第四,2001年4月1日发生了海南撞机事件,虽然此事本身是突发事件,但它恶化了中美关系的大环境,在美国人们普遍提出的一个问题是:“美国认为中国是朋友、敌手还是将来能与之合作的国家?”【注释】2001年6月笔者去华盛顿访问,参加了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于6月27日举行的邀请杨洁篪大使讲中美关系的一次午餐报告会,会上有的美国学者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注尾】这促使了上述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

布什政府的上述政策调整对于海峡两岸关系影响甚大。民进党本来就是一个以争取台湾独立为己任的运动。陈水扁在2000年5月20日的就职演说中虽然言不由衷地做了“四不一没有”的表态,【注释】陈水扁说:“只要中共无意对台动武,本人保证在任期之内,不会宣布独立,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注尾】但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机会,运用一切资源和手段,推行他的“渐进式台独”的路线,进行“去中国化”,包括派遣亲信掌控重要经济部门,对一般商人也大搞“经济侦防”,实行“绿色恐怖”;包括“绿化”媒体、制造台独舆论培植所谓“新台湾意识”,尽可能淡化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关系, 培养以台湾为主体性的文化认同,等等。而与美国的关系是台湾领导人脖子上的“通灵宝玉”,与美国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在台湾的政治生态上敏感地反映出来。布什政府在对台政策上的上述调整自然不会被台湾领导人放过。尤其是布什所说的“尽其所能协防台湾”的表态被有的美国学者批评为是给了台湾一张空白支票,似乎台湾做什么都会得到美国的支持,似乎台湾可以依靠美国来对抗大陆。

在2001和2002年中,美国对陈水扁的“渐进式台独采取了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实际上是加以放纵。而陈水扁却越做越出格,他第一次超过美国许可的行动是他在2002年8月3日发表的“一边一国论”。当时原来与台湾有“邦交关系”的太平洋岛国瑙鲁断绝了与台湾的关系,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陈水扁恼羞成怒,在8月3日抛出了大陆与台湾是“一边一国”的论调。他的这一说法显然直接挑战了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麦科马克、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里克一再表示,“我们对中国和台湾的政策众所周知,是长期的,没有发生变化。我们的政策是一个中国政策,我们不支持台湾独立”。【注释】“ Taiwan?s Leader Supports a Vote on Independence,” Wall Street Journal, August 5, 2002; 《美官员说美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8月9日。【注尾】但这样的表态对陈水扁搞“渐进式台独”到底有多少遏制力,这从以后的事态发展就看清楚了。

二、通过公投来刺激选情

通过“公投”决定台湾前途是民进党的一贯主张。从民进党建党时期的“住民自决”到党纲的“台独”条文,以至《台湾前途决议案》的核心内容,都是以“公投”作为手段的。在陈水扁第一任期内台湾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社会不宁,失业率居高不下,在社会治理方面实在是乏善可陈。2003年上半年的一些民意调查表明,他的支持率落后于泛蓝。用什么办法来转移选民对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注意力,刺激选情,提高支持率?他决定利用统独问题,通过公投来刺激选情。 2003年,民进党及台湾当局筹划“公投立法”的工作进入具体操作阶段。3月下旬,民进党与台联党利用主导“立法院内政委员会”议事日程之机,强行将“公投法草案”列入表决议程,企图乘机闯关,但在国亲两党的一致反对下受阻。5月20日,利用非典疫情再度推动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受挫之后,陈水扁当局又煽动民粹主义情绪,激发民众的所谓“悲情意识”,呼吁朝野各界全力“推动‘台湾加入WHO’的公民投票”。随即“行政院”提出拟在2004年选举时一并举行“加入WHO”和“续建核四”两项“咨询性公投”。当时的民意调查显示,台湾当局打出“强化民主”、“深化民主”的口号,凭借“对重大民生、公共政策议题进行全民表决”的做法具有相当的欺骗性和迷惑力,陈水扁的民意支持率上升,与连宋的差距明显缩小。

陈水扁虽然说的是就“加入WHO”和“续建核四”两项内容进行“咨询性公投”,但他的真实目的,这种公投可能导致什么结果,明眼人是一看便知的。从2002年8月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出台后,布什政府对他的动向也比较注意。美国在台协会驻台北办事处主任包道格明确表示,美国“反对台湾进行任何议题的公民投票”。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也表示,陈水扁在2000年5月20日就职演说中已承诺不推动统独公投,美国看重他的保证,“同时十分严肃地看待这件事情”。【注释】孙明扬:《美反对我任何议题公投》,《联合报》2004年6月21日。【注尾】美国通过相关渠道多次向台湾当局表示对台湾可能举行公投的强烈关注,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