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泽:意识形态主导型新闻业的本质及其生存的市场逻辑

作者:柯泽发布日期:2009-05-05

「柯泽:意识形态主导型新闻业的本质及其生存的市场逻辑」正文

一、意识形态主导型新闻业

现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将一套学说或原则提升到国家专政的层面上,对全体国民实施强制灌输,并将这套学说或原则作为约束人们和社会行为工具的文化专制主义。一般来说意识形态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将一般学说思想上升为国家学说,借用国家力量实施强制灌输,并以此作为统治工具;其二,自奉为绝对真理,形成真理垄断,并以此去排除和肃清任何其他学术思想和社会思想;其三,自命能够预见历史和未来,假扮神明或先知,对一般群众进行恐怖性、欺骗性的精神统治。意识形态的雏型在历史上早已有之,形形色色的神学宗教观、君权神授观都曾经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但是只是到了近现代,一些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意识形态才开始出现,它们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复杂演变才呈现出各自真正的面貌。斯特龙伯格在《西方现代思想史》中总结了从1815年到1848年在欧洲出现的几种主要的意识形态,他说:“从1815年至1848年,各种社会和政治的意识形态成为欧洲各地思想界的主要关注: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以及一些地方的民族主义。”[1]在斯特龙伯格看来,民主和各种政治经济学说也是西方社会早期的意识形态。

但是从1815年以后经过整整一个多世纪的血腥洗礼,真正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理论学说寥寥无几,其中纳粹主义和由列宁而至斯大林时期发展起来的阶级专政学说成为最为主要的意识形态。希特勒纳粹意识形态实际上由两种看似不相关联的核心学说构成,其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领袖”的极端专制主义,企图借此全部摧毁自由民主制度,迫使全体人民统一思想、服从领袖;其二是种族主义,为了统一思想纳粹希特勒故意制造出一个敌对群体,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政策。“对于大多数的希特勒分子头目来说,种族是一种信仰,而不是政府的单纯的行动,这种无法论证的和不可理喻的信仰对他们来说有着信条的价值,正是这种信仰使希特勒主义在历史上所有专制政治和独裁中,占有与众不同的地位。”[2]

在这样一种极端意识形态理论的主导下,希特勒德国的传媒完全沦丧为鼓吹战争侵略,叫嚣种族灭绝,无耻吹捧领袖的宣传工具。苏联阶级专政学说源于马克思的某些思想和论述,但是它绝对不是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思想。纳粹意识形态和极端阶级专政意识形态在历史的实际进程中曾经是如此的水火不相容,但是其实二者有一个实质性的共同点:它们都相信有一个优等的人种或阶级可以去统治、剥夺另一个阶级,在希特勒那里,那个优等的种族是日尔曼人,他们有权利去剥夺犹太人的财产、精神,甚至肉体,而在斯大林那里,那个优等的族群则是所谓的无产阶级,他们有权对其他阶级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熊彼特也认为斯大林政权其实已经具备了法西斯主义的许多特征,他说:“事实上,斯大林政权本质上是军国主义专制政权,因为这个政权以单一的严格纪律的政党统治国家,不允许新闻自由,它具有法西斯主义的一个明确特征,并剥削群众。”[3]纳粹意识形态的追随者们坚信有一个优等的人种可以去统治、剥夺另一个阶级,在希特勒那里,那个优等的种族是日尔曼人,他们有权利去剥夺犹太人的财产、精神,甚至肉体,在这一套极端意识形态的说辞之下,整个新闻传媒业被国家所垄断,新闻传媒的领导权则悉数置于那些所谓优等族群的操控之中,而与之相关的一整套新闻理论也被构架出来。

二、纳粹意识形态及其新闻传媒业

纳粹意识形态中谬见的核心是种族主义,纳粹种族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将犹太人、吉普赛人、斯拉夫人、亚洲人以及其他所有有色人种,也就是所谓的劣等种族从精神和肉体上悉数灭绝,建立一个以雅利安民族为核心的所谓全新超人种族。希特勒从其执掌德国政权开始便首先通过各种立法去排挤、打压和迫害德国境内的犹太人。据统计从1933年到1939年间纳粹政府共出台了400多条反犹法规,这些法规涉及到对犹太人的法律界界定,将犹太人清除出司法、律师、医师、教师、新闻、艺术等职业领域,限定犹太人的入学比例,征收和没收犹太人的合法财产,同时更涉及到对犹太人进行通婚限制,预防遗传乃至绝育,安乐死、毒气杀人等种族灭绝。1939年10月希特勒签署了一项与后来的大屠杀有着密切关联的安乐死计划,许可对患有严重遗传疾病的儿童实施安乐死,这一计划很快就覆盖到那些患有同类疾病的成人身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有70273人死于这项阴谋。从安乐死计划中培育起来的杀人理念以及杀人工具――毒气室很快就被整体移植到奥斯威辛等多个犹太人集中营,在那里纳粹分子用现代工业的流水作业方式屠杀了600多万犹太人。从极端民族主义到集权主义,从集权主义到种族主义,从种族主义到大屠杀,推动这一逻辑发展的正是作为纳粹意识形态核心的种族主义。费舍尔在《德国反犹史》中愤怒地控诉道:“只有那些剖析纳粹历史时,把短期目标(法律歧视,驱逐出境、移民)和纳粹同时追求的长期目标(灭绝)搞混的历史学家才会说什么‘通往奥斯威辛的曲折之路’,恰恰相反,这条路并无曲折绕行之处,它是条笔直宽广的道路。”[4]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极端意识形态都要借助于集权主义去强制推行和维持,而几乎所有极端意识形态都梦呓般地企图去制造一个所谓标准的新人类,纳粹意识形态的最深沉动力便是要依据生物学的优劣标准去炮制一个纯种的雅利安千年帝国,并为此不惜发动战争,屠杀异族,其谬见的本质正是人类种族的标准化。

纳粹意识形态的建立、巩固和传播离不开其牢牢控制的新闻传媒业,这是一个包括报纸、广播、电影、出版、演讲、艺术、学术在内的庞大行业。纳粹意识形态最得力的贩卖者是一是希特勒本人,二是后来成为纳粹政府公共启蒙和宣传部部长的约瑟夫・戈培尔。从希特勒1919年加入德国工人党(纳粹党的前身),到1945年柏林攻陷时自杀于地堡,在其26年的从政生涯中发表了无数蛊惑人心的政治演讲,其主题无非是种族主义、反布尔什维克主义以及军国主义,这些演讲通过报刊、广播、电影等工具毒害了无数德国人和其他人民。集中反映希特勒思想的是其著作《我的奋斗》,这是一部1923年希特勒因叛国罪而在巴伐利亚身陷牢狱时由他个人口述,他的同伙记录而完成的著作。《我的奋斗》第一卷副标题为《重要问题的解决》,1925年由慕尼黑弗兰茨・艾赫出版社出版,第二卷副标题为《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于次年出版,直到1930年这部著作才合成一卷出版,至纳粹1945年垮台时,这本书共销售了1000万册,并被翻译成16种语言,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著名的著作之一,希特勒个人从这部著作获得了800多万马克的收入。[5]这部个人著作其实已经奠定了其后纳粹意识形态的全部基础,包括对雅利安种族在生物学和文化上所谓优越性的信仰,对犹太人等所谓劣等民族的污蔑,对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扭曲性解释,对集权专制制度的向往,对德国以武力征服他国以拓展其所谓生存空间的野心以及在未来建立生物种族国家的梦呓等。在这部著作中,希特勒对宣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迷信,而其宣传观的核心便是不择手段,不惜谎言,对公众实施欺骗和精神操纵,为纳粹意识形态服务,其信心前提是人民永远是愚笨的。

戈培尔因对纳粹意识形态的长期把持并且无耻地创造了元首神话而在纳粹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当1924年这位哲学博士加入纳粹党的时候,他便开始在巴戈利亚北部地区从事政治宣传工作,虽然同在一个党内,但是戈培尔并不认同当时希特勒的一些思想,为了分化政治敌对派别,同时也因为看重戈培尔独特的宣传才能,希特勒对戈培尔大加笼络,终于在1926年将他争取到自己的阵营中来,并任命戈培尔为鲁尔区党部的共同领导人。这个在过去曾经十分潦倒、丧失信仰的人在日记中记录了希特勒对其实施笼络时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变化,他说:“我爱他,他对问题进行了仔细的思考,我彻底恢复了自信。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有着睿智的头脑,他可能是我的领袖。我向他的伟大的政治天才致敬”。[6]在谈及这一幕时,费舍尔评论道:“在宣传的魔术中,一个最为成功的双人合作就这样开始了,因为希特勒发现了一位‘编造博士’,他帮助自己推销对元首的崇拜。”自此,戈培尔成为纳粹意识形态的最为得力干将,成为元首神话的一手编造者。

纳粹从诞生之日起便将报刊等传媒作为推销其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纳粹党的机关报是《人民观察家报》,其重要使命就是反映和体现纳粹意识形态,《人民观察家报》的前身是《慕尼黑观察报》,这是一份1808年由德国种族中心主义阴谋组织“神秘远方协会”创办的报纸,当1918年“神秘远方组织”得以重建时,一个名叫狄特里希・埃卡特的德国工人党成为这份报纸的编辑,在1918年至1920年埃卡特还出版了另一份及有着强烈反犹、反共产主义色彩的宣传报纸〈〈朴素的德国人〉〉。1920年8月8日,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即纳粹党)成立之后,很快通过埃卡特于1920年12月将〈〈慕尼黑观察报〉〉购买过来,使之成为纳粹官方报纸。1923年以后,罗森堡成为〈〈人民观察家报〉〉主编,此后他一生都没有放弃这一职位,但是该报的编辑政策却由希特勒控制。1923年“世界犹太人头号刽子手”尤利乌斯・施特莱创办了另一份纳粹报纸〈〈冲锋队员〉〉,这是一份臭名昭著的反犹太主义报纸,在其全盛时期发行量达到50万份。椐统计截止1931年底,纳粹在全国控制的报纸达36家,发行量达到43.1万份。[7]

纳粹取得政权后开始了对新闻传媒更为严厉的控制。指导纳粹控制新闻传媒和文化事业的根本思想是所谓的“一体化”政策,这一政策的法律基础是1933年3月21日通过的《各州协调一致临时法》等文件。“一体化”的实质就是党化国家、党化全民,纳粹党和元首成为一切权力的统摄者和执行者,其结果是彻底废除民主,使德国走上了希特勒个人极权专制之路。

1933年3月11日戈培尔受命筹建公共启蒙和宣传部,这是一个完全按照“一体化”政策炮制出来的部门,克罗迪在《希特勒与纳粹主义》一书中评论说:“创建这样一个部门表明了一项明确的政策:该政权决心创建一个集中的一体化的体制,负责报道和规划公众舆论,对众说纷纭的公众舆论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8]戈培尔宣称成立这样一个部门的目的是使公众“在精神上完全信奉国家社会主义理想,最终彻底层层屈服它,永远也不逃避它”。[9]3月13日戈培尔被任命为这个部门的部长,他公开声称从此在德国“文化和政治成为同义词”,9月29日国家文化委员会成立,负责人仍然是戈培尔,从此德国的所有文化事业,包括文学、音乐、戏剧、电影、广播出版都被置于这个委员会的控制之下。

1933年4月和10月政府颁布德国报刊法根据这一法规犹太人被全部清除出新闻和文化艺术事业要想成为记者必须有官方新闻协会颁发的许可证,只有纳粹党人才可以被任命为报社社长,宣传部长每天指示可以发布和不可以发布的新闻,所有文章必须经过事先审查,违规的报纸和记者将受到同业法庭和警察的严厉惩处。

纳粹不但严控新闻和文化事业,而且还骇人听闻地公开焚毁他们认为在政治上不正确的书籍。1933年3月10日在戈培尔的精心策划之下,德国学生联合会组织学生焚毁了约2万册图书。半个世纪之后当时亲眼目睹这一现场的法国学术大师雷蒙阿隆说:“一个有文化的国家,有高度文化的国家,原来的统治阶级,竟把复兴德国的使命交给这帮子恶棍匪徒。焚书位于林登大街,活象当年把亚历山大港图书馆里的书付之一炬,熊熊火焰象征生番蛮子德了势,掌了权。”[10]

在恐怖气氛中德国知识分子和科学家开始纷纷逃离德国,出逃人数达到2500人。

三、意识形态主导型新闻业与市场的内在关系

意识形态主导型的新闻业从总体上而言是游离于市场规则之外的。首先从媒介所有制来看,意识形态型新闻业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便是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和异见人士,同时大量封闭德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所属的报纸共180多家,并以暴力和强制手段夺取了莫斯报团所属的所有报刊以及乌尔斯泰因报团。[11]莫斯和乌尔斯泰因是当时德国新闻界的伟大人物,他们都是犹太人,1871年莫斯创办了《柏林人日报》,这是德国历史上第一张依靠广告而不是依靠发行而生存的报纸,他还创办了面向工人阶级的《人民报》和《早日邮报》,到1914年莫斯报团在400万人口中的总发行量达到了25万份。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