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曼:文化中心能够“建设”吗?」正文
什么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城市?纽约是,伦敦毫无疑问也是,德国柏林目前好像也是。这就奇怪了。纽约、伦敦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政治、经济中心,柏林尽管是德国的政治中心,可是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人口才300万,比北京朝阳区还少。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这几年也变成欧洲最时髦的文化城市,可它既不是政治中心,也算不上经济中心,人口还不到200万。
北京呢?它当然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政治、经济中心,说北京在文化方面没有任何世界影响力有点不公平,但说它是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好像有点太拍北京人的马屁。
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谁去建设?怎么建设?
首先我怀疑“建设”这个词的准确性。你请来一批专家,策划一个五年计划,花几亿、几百亿人民币投资,就可以建设文化中心了吗?开发文化产业,盖一百个博物馆,搞一些媒体报道,举办一个国际电影节,就成了吗?事实证明不成。
我们要思考两个问题:1.北京有没有这个潜力?2.如果有,怎么发挥这个潜力?
北京有这个潜力。中国今天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最引起外国人好奇的国家之一,北京是这个国家的首都。
北京有创造力十分强大的艺术家、知识分子、学者、创意工作者,有巨大的文化硬件设施,有兴盛的文化产业。尽管老北京拆得差不多了,但它仍然留有很多卓越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北京不差钱,按官方2011年的统计,北京市一年的文化投资是100亿元人民币。
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这几年已经从模仿西方文化、否定传统文化的时期过渡出来了,开始恢复一个独特的文化。这个文化吸收了传统因素和先锋因素,西方因素和东方因素。叫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好,叫它中国当代文化也罢,它正呈现出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的特点和活力。
缺点是什么呢?缺少一种文化氛围。
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你只出口,不进口,就会引起冲突,不能发挥影响。当下中国有个随处可见的口号:中国文化走出去!还有人谈,要发展软实力。很好。不过,光走出去并不能制造影响力,倒可能引发恐惧感和反感。
何况,中国文化早就走出去了。1980、1990年代,多少个有创造力、有才能的中国青年人跑到纽约、伦敦、柏林去,在那儿过很艰苦的日子。没钱,语言、文化、环境都不通。这些地方的文化气氛吸引他们,文化摩擦不仅丰富了他们个人对世界的理解,也刺激了他们的创造能力,而他们的存在,也增加了这些城市的文化潜力。
现在,这些人纷纷都回来了,北京成了那个吸引全世界青年人的城市了。可是他们来得太少,来的时间太短。语言、文化、环境不通,这跟当年到纽约的中国青年一样,这不是最大的障碍,无法感到被包容才是最大的障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连我这个在中国生活了好多年的人,也只能每次得到一个一年的居留证――尽管我跟一个中国国家机关签了一个几年的工作合同。最大的麻烦不在于年年都要延期签证,而是它引起的心理反应:好像不愿意我多呆着。
自由文化交流是一个文化中心的前提。北京要先变成一个国际城市,然后才可能变成一个对世界具有文化影响力的城市。
建筑高不高、马路宽不宽、购物中心大不大,对城市的国际影响力毫无坐标意义。建筑设计是否高明、规划是否合理、环境是否完善、生活是否舒适、房价是否付得起,对城市的文化形象影响却比较大。多一个奢侈住宅区、办公区,对北京的国际影响力毫无影响。去掉一个798艺术区、一个草厂地艺术区,对北京的国际吸引力影响可大了。
目前在中国,办任何事情都想做大。好像制造一个中国的好莱坞,中国电影才会有影响。可是,花了几个亿拍的大片子,效果并不显著。反而那些小成本制作,《红高粱》、《三峡好人》,得了国际电影节的奖,制造了“中国新电影”的品牌。目前国际最有影响的中国电影是纪录片,都是用很少的钱拍出来的。
改造一座美丽豪华的大剧院不容易,排一部对世界有影响力的好戏更难。而这样的好戏常常不是在大剧院演出来的。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德国导演之一法斯宾德,开始的时候只是在地下室舞台拍戏。北京的当代艺术摇篮,也是圆明园的破烂土房子。历史证明,茶馆和咖啡店对文化发展起的作用比会议中心大。
我不反对大片和大剧场,一个国际文化城市两个都要。可是城市文化像一座森林,大树从丛林中长出来,只有大树,没有丛林,活力从哪儿来?
文化需要钱,可是钱不能创造出文化。把文化产品的市场价值变成城市文化的基础,文化就被杀死了。
我爱北京,把它看作我的第二故乡。我相信,不再搞“文化大革命”,也不要把文化全部商业化,那就没有任何力量能阻碍北京变成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 来源: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