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盘点中、日武侠片的美学品味」正文
武侠电影的魅力及其卖座率之高,恐怕不下于诸如悬疑片、科幻片、爱情片之类的热门商片。只是观众通常赏心悦目过后,很少会回味其中的审美内涵或者文化意蕴。其实,对照一番中、日武侠片的不同品味,未尝不是一种审美享受。这类影片,不管情节如何千变万化、动作如何潇洒飘逸、人物如何光芒四射,大致都在庙堂和江湖之间施展身手,并且又喜欢标榜如何仗义行侠。本文据此挑选出观众熟悉的著名武侠片,依次分出庙堂篇,江湖篇和行侠篇作论。
一、徘徊于庙堂前的不同心态
虽然侠客大都行走于江湖,但庙堂通常是他们难以回避之地。即便如少林寺那般清净,也难免结缘一把朝廷。大陆最早的武侠片《少林寺》,取材十三棍僧的传说,谱就护卫秦王李世民的一曲颂赞。由于演员全都习武出身,武打场面相当逼真,动作设计生猛夺目。无奈其忠君理念过于浓重,尽管是忠于所谓的明君,也让人感到不是个滋味。王朝更迭,干卿底事?明君昏君,谁人知晓?出家人本当心净,否则,武术动作再漂亮,人物再可爱,也难免让儒家伦理的迂腐忠烈,弄得刻板僵硬。
同样以庙堂相争为主题的日本武侠片,《少女杀手阿墨》,一扫《少林寺》式的迂腐刻板,循着人性的轨迹,将一部刺客列传,拍得灵气十足。德川家族悉心培养的刺客,毫无庙堂情结。他们一再怀疑自己的使命,怀疑政客的动机;他们不认同人主的立场,不认为战争有什么正义可言。他们有的坠入爱河,不想再做杀手;有的向往宁静的生活,思忖着远走高飞。即便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师父,临终时给爱徒的遗言,也是归还她的自由,而不是要她继续完成使命。饰演阿墨的上户彩,武功显然比不上李连杰;但影片赋予她的内心世界之丰富、心境之纯净,却足以让那个徒具武艺的小和尚,望洋兴叹。
《少女杀手阿墨》一片,根本不在意如何忠君报国,而是聚焦人性的明暗对比,注重相当唯美的侠义境界。这群武艺超群的少男少女,在恪守师命不负使命之际,嫉恶如仇,怜爱众生,不失侠义本性;该爱则爱,该恨则恨,一派天然童趣。看过《少林寺》再看《少女杀手阿墨》,仿佛从浑浑噩噩的山脚下,登上清风徐徐的山巅。倘若倒过来,先看《阿墨》再看《少林寺》,会发现那些和尚好像脑子有毛病,虽然身子骨挺强壮的。武侠片的意境,不在于武功的高低,而在于性情的有无,人文底气的是否充沛。
《阿墨》一片的唯美,彻底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师父竟然下达徒弟自相残杀的命令,作为他们的毕业典礼。这样的唯美虽有武士道之嫌,但在人物刻画上,却充满不求退路的决绝,致使人物性格刀削斧凿一般棱角分明,有如悬崖峭壁,令人叹为观止。相比之下,《少林寺》的所谓师父,全然一副忠孝节义俱全的面孔,软不拉塌,娘娘腔十足,婆婆妈妈得臃肿不堪。若说是慈悲,却又热衷勤王。身在佛门,却志在忠臣。如此调教出来的徒儿,除了报效朝廷,似无其它出路。徒弟们的可爱,也不过是偶尔偷吃一口荤腥罢了。除此之外,中规中矩,完全符合听话标准,奴相十足。一朝抓住为皇帝效力的机会,就像为领导鞍前马后,不敢有丝毫马虎。比不得《阿墨》里的少男少女,身为刺客,人性犹在。非凡的武艺,常人的心相。喜怒哀乐,自心而生,率性而动。他们怀疑师父的命令,虽然不得不执行;他们怀疑自己的行刺使命,不管如何的身不由己。阿墨的最后出击,并非基于对师父的愚忠,而是为了完成已经做了大半的事业。其时,师父已逝,命令亦已经解除。那样的了结,成了阿墨的自由选择。从奉师命不得不屈杀所爱,到自愿承担使命,孤身冲进刀丛剑林,赴汤蹈火;其间诸多坎坷,在阿墨是千锤百炼的心路历程,在观众是历历在目的阅尽人生磨难。而一部武侠片的审美张力,便由此呈现,令人玩味不已。不过,该片的续集,仅差强人意,不如首集那么精当,那么元气充沛。
对比《阿墨》的美学追求,《少林寺》虽然刻板一些,但毕竟还算正派。让人胃口大倒的,乃是《英雄》那样的低俗:竟然为暴君唱赞。司马迁的《刺客列传》,动不动就替主公排忧解难的迂腐,已将荆轲写得黯淡无光。哪曾想到,还有比排忧解难更加恶俗的向朝廷献媚。《少林寺》里的李连杰,不管怎么说,尚且活泼可爱。及至《英雄》里的造型,全然被导演的一腔尽忠报效,捆绑得结结实实。可怜一身好武艺,却只能装模作样地与坐在对面皇位上的那个有滋有味地陶醉于千古一帝的演员,打情骂俏。《英雄》里的男男女女,皇帝也罢,所谓侠客也罢,全都丑陋得足以令整个民族汗颜。或者说,这个民族浓得化不开的帝王情结,终于在《英雄》里,结出了一个硕大的苦果。看《阿墨》时时让人眼睛一亮,看《英雄》动辄令人昏昏欲睡。或许,这恰好就是《英雄》一片想要达到的观赏效果。
大陆武侠片拍至《英雄》,是颇想有点追求的。画面刻意讲究,尽管有抄袭黑泽明《乱》片之嫌,但还算用功。问题是,没有出彩的人物性格,没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画面再好看,也不过一堆堆混乱芜杂的的色彩,稍纵即逝。庙堂情结,忠孝观念,皆为审美大患。至于乘机取悦朝廷,更是艺术家之大忌。大陆导演的自由空间局促,早已众所周知,因此情有可愿。但导演的功名心过重,则有类于自废武功。《阿墨》的导演北村龙平,资历不深,并且也追求商业效果,但由于心态自然,出手不俗。其中有些武打场面,明显相类于五十年前黑泽明的《七武士》。然脱胎于动画片的阿墨形象,就像另一动画经典阿童木一样,明快亮丽,楚楚动人。一个民族的骄傲或耻辱,有时就是如此这般地见诸同一时代的武侠片。
二、纠葛于江湖上的各显神通
香港武侠片虽然不求深邃,却不像大陆那么醉心庙堂,而总是把故事放在江湖上展开。最具经典意味的,也许当推《新龙门客栈》。此片虽然在表演上完全有赖大牌明星捧场,但做工地道,情节曲折,人物鲜活,就连服饰的设计,也别具一格。至于庙堂争斗,不过隐于暗影里的背景而已。江湖人物,不需要装模作样摆正人君子或者名媛淑女的功架,因此也容易塑造得生龙活虎,个性独具。
倘若《新龙门客栈》能够一扫华人影片通常难免的忠奸观念,该片或许更具侠义风采。既然立足江湖,就不必以庙堂的是非为善恶。好在这不过白璧微瑕。该片成功地运用了诸多对比效果,荒郊客栈与洞房花烛,惨黄的沙漠与淋漓的鲜血,美色与侠气,黑衣与白纱……软语温香之际,恶战一触即发。甄子丹,梁家辉,张曼玉和林青霞,每一位明星都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自己的角色。该凶狠的凶狠,该仗义的仗义,该风骚的风骚,该潇洒的潇洒。栩栩如生又回肠荡气。中国观众如痴如醉之际,一时间会忘了自己置身何处。仿佛影片中的那些男女,才是自己的本真面目;而生活中的国人,蒙着太过沉重的面具。出色的武侠片,有时具有梦幻的代偿作用。而那样的梦境,又比生活本身更为真实,更富诗情画意,更令人神往。
纯粹就梦境而言,并且走得更远更飘忽的,应该是李安的《藏龙卧虎》。此片的故事,源自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滩小说。虽说俗套,却既无庙堂气,亦无忠奸相。片中人物的武功根底,根本无关大局。反倒是演员的物色,恰到好处。人到中年的周润发,沉稳从容,饰演江湖前辈正合适;而浪迹江湖的女镖头,非雍容大度的杨紫琼莫属;至于野心勃勃的官家小姐,让初出道的大陆女星,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三者配到一处,即便是没有故事,都可以演绎出一番恩恩怨怨。此乃《藏龙卧虎》成功的关键所在。
倘若情感的纠葛给人物性格的展开,提供了空间,那么武打场面的设置,则给影片平添一股清新。导演的品味不在于打得如何激烈,如何凶险,而在于新意迭出的明暗调子对比。或者是让昏暗的夜色作为激战背景,或者是让清丽的晨曦衬托刀光剑影。轻盈的竹梢,成全了令人难忘的潇洒和飘逸。观众不由眼睛一亮:武打场面,原来可以拍得像山水画一般,诗意盎然。《藏龙卧虎》不仅爽翻了华人观众,也迷倒了奥斯卡奖评委。此片的巨大成功,足以让人想起二十多年前斐声国际影坛的《影子武士》。尽管事实上,《藏龙卧虎》无论在审美价值还是在人文意蕴上,都难以与《影子武士》媲美。
即便是四年后问世的日本武侠片《甲贺忍法帖》,也能让《藏龙卧虎》显得过于轻盈。同样的江湖恩怨,被《甲》片诉诸了世代难解的仇杀。作为庙堂象征的德川幕府,扮演着左右江湖的幕后黑势力。甲贺两家继任首领,又被推入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悲剧。故事本身的巨大张力,加上导演之于双方忍者功夫的精心设计,整个影片既凝重深沉,又变幻莫测。曲折的情节,外加奇幻的功夫,令人眼花 乱,目不暇接。
但这并不意味着《甲》片花里胡哨,恰好相反,处处在在,极有章法。不仅有条不紊,而且诸多细节,意味深长。哪怕是一些功夫设计,也不马虎:以对动物的模拟,暗喻搏杀技术的兽性本质。爱情在疯狂的厮杀中灰飞烟灭,但一场悲剧并没有因此落幕。深远悠长的悲悯,有如一缕清香,从家族仇恨的废墟里,袅袅婷婷地长身而起。结尾既出人意料,又令人震撼。女主角伸出两指,不是插向制造仇杀的罪魁祸首,而是断然戳瞎自己的双眼;那双眼睛是让对手闻风丧胆的致命武器,其射出的目光,能叫任何强敌即刻毙命。复仇的炽烈,顷刻间变成了冰凉的美丽。两道细细的血流,从眼角渗出;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就此停格。冷酷无情而又老谋深算的德川家康,在雕像般的忍者部落女首领面前,驻足。这一刻,饱受《水浒传》和《封神演义》荼毒的华人观众有幸可以领悟,历史其实另有一种写法;女人非但不是妖精,而且还是大慈大悲的救苦救难菩萨。《甲》片不愧出自日本作家山田风太郎的忍法帖系列巨著,根底扎实,功力深湛。
以《甲贺忍法帖》的审美标高衡量,张艺谋的《十面埋伏》粗浅到了几近可笑的地步。当年在《黄土地》里扛着摄影机拍过的种种朴实,到了《十面埋伏》全部消失于京城官场里耳濡目染的虚伪狡诈,外加左顾右盼的取悦和媚俗。《甲贺忍法帖》展示的是心灵的高贵,《十面埋伏》热衷于心机深深深几许式的老谋深算。江湖,不再是个自由放浪之处,而是个阴险可怕的特务横行之地。黑白两道,竞相卧底。像刘德华那么天真的一张面孔,也不得不做出一付老练的特工模样。更滑稽的是,一碰到女人变心,又马上变成把浑家一刀挥作两段的杨雄。心态猴急,形象狰狞。结果弄得演对手戏的奶油小生金城武,只好强充硬汉。
最让人喷饭的是女主角形象。《甲》片里的女子,超凡出俗;《十面埋伏》里的女主角,却低贱庸俗。又扮瞎子,又当卧底,兼做情妇,还不算冒名顶替。即便拿不把女人当回事的《水浒传》比较,《十面埋伏》里的那个女主角不要说比不上潘金莲,甚至连潘巧云的丫环都不如。倘若实在弄不懂导演为什么需要这么个女子形象,那么扫一眼人家露出的背脊,或许能看出点名堂:追求色相效果。事实上,《十面埋伏》还真是从窑子开场的。拍出这样的武侠片争取奥斯卡奖,只能证明,导演误以为奥奖评委,个个都是嫖客。
《十面埋伏》的细节,也如同人物形象一样虚假。比如竹林激战,几乎就是抄袭《藏龙卧虎》的竹梢飞人。李安喜欢的是竹叶上的空灵和飘逸,张艺谋看重的却是竹子下半身的粗壮和狰狞。好不容易想出一个击鼓的细节,却跟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并无关联;只不过籍此取悦观众,如同街头艺人的耍猴喷火。等到赤身 体的激情戏上场,演员根本找不到应有的感觉,只能露一露酥背,敷衍了事。整个影片,精心炮制,草率收场。关键的失败在于,导演除了投机奥奖,毫无艺术热情。难怪美国影院里,银幕上的演员在装模作样地抽泣,在座的观众却忍不住哈哈大笑。美国观众虽然对中国功夫充满好奇,但还没有好奇到不分真假的程度。
三、聚焦于侠义间的高低境界
王家卫仿佛是个香港影界的洋场恶少,一部《东邪西毒》,一度将内陆影人迷得死去活来。惟有细察之下,才会发现,原本无物,空空如也。但必须承认,该片做工地道,有如老上海滩上的培乐蒙西装。洋场恶少,并非贬称,而是意指王家卫对西方电影艺术熟悉到了,庶几可以随心所欲地白相电影的程度。
与张艺谋制作电影习惯察言观色相反,王家卫拍片,旁若无人。那部《东邪西毒》从表面上看,像是借尸还魂,实际上却是另有一工。王家卫的苦心孤诣在于,试图探究侠义的真谛。为此,《东邪西毒》将故事直截了当地诉诸人物的内心独白。不要以为这部武侠片因此有了深度空间,恰好相反,空前的浮光掠影。古龙式的飘逸,也只有古龙才能诉诸字里行间。王家卫不知就里,误以会只消让演员的道白空灵一点,就可以酷肖。这应该是称他为洋场恶少的另一层意思:缺乏磨难;没有坎坷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