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立联: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四川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作者:孟立联发布日期:2013-05-05

「孟立联: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四川农民工市民化研究」正文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不仅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者,而且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但是,他们在为城市经济发展流血流汗的同时,其劳动权益、生活保障却处于“边缘化”状态。这种边缘化状态不仅制约了农民工向城市的完全转移,也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高其社会地位,促使其在进行职业转化的同时,完成其地域和身份的转移,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居民,是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四川农民工来讲,2008年是一个大转变的年份,首先是汶川大地震后政府的大力投资兴业及人民重建家园的对劳动力的需求;再则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对中国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的极大冲击,降低了对农民工的需求迫使农民工失业返乡;这两个原因柔和在一起,使2008年年底之后四川农民工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从之前跨省到东部沿海务工为首选转变成以在省内短距离迁移务工为首选。这个转变对于四川省农民工市民化意义是重大的,多数农民工选择市民化的对象城市是就业所在地,四川省便开始面临着更大规模的农民工群体及市民化群体。

本研究主要在于分析破解当前四川农民工市民化难题,在基于成都、德阳、南充和宜宾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四川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意愿和对四川社会发展的影响,并重点解析了四川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最后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一、四川农民工市民化现状

(一)四川农民工市民化的紧迫性。四川省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例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或者是农民工市民化是必然选择。

1.四川省土地面积大,但人均耕地面积少、分布不均。四川幅员面积达4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5.05%,居全国第5位,全国人均耕地约1.3亩,四川人均耕地仅有0.67亩,四川人均耕地拥有仅占全国平均51.5%。而且,四川耕地分布非常不均衡,耕地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盆地区,而西部大部都是高山草原,耕地稀少。根据四川全省土地资源量与农民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量以及人口知识结构构成现状,不转移农民,不减少农民,农村的小康建设,新农村建设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已。要在土地上致富农民,不啻痴人说梦。四川农村人均资源拥有量极少及分布不均的现实,使得不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小康生活就不可能实现。

2.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劳动力转移迫在眉睫。四川现有耕地约7000余万亩,有5700万农村人口,其中有3800万劳动力。按照一个劳动力承担5亩地的理论测算,耕种土地只需要1400万人,另外畜牧养殖业和林果业需要200万人左右,全省可开发输出的富余劳动力尚有22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不及时输出转移出去,农民增收就是空话,四川农村经济发展繁荣,社会稳定的基础将会动摇。这是四川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四川农村富余劳动力量大,不转移输出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发展繁荣的局面就不可能呈现。

(二)四川农民工基础结构特征

①年龄结构:18岁以下占4.51%,18―49岁占82.43%,50―59岁占12.55%,60岁以上占0.51%。

② 性别结构:男性由2004年的72.6%下降到今年的67.6%,女性由2004年的27.4%上升到今年得32.4%。

③ 文化结构:中专文化、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7.5%,初中文化程度占35.5%,小学及其文盲占47%。

④ 分布区域:主要集重在东部、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其中广东420余万,浙江250余万,福建120余万,北京120余万,东三省50余万,华中50余万,西北(陕甘宁青新五省)80余万,西南(重庆、云南、贵州)30余万。

⑤ 行业分布:一、二、三产业均有,一产业比例约8%(主要从事大棚种植和良种培育),二产业约占64%(主要在建筑行业),三产业约占28%。

⑥具体职业结构 :表2可以看出,农民工绝大部分是租房,高达80%左右;还有部分是工厂的公寓,甚至是板房工棚。需要深思的是,适合低收入的经济适用房,农民工机会没机会获得,在调查的283个农民工当中,仅有2个拥有经济适用房。

表1 四川省农民工就业结构

就业结构四川省(N=283)成都市(N=180)德阳、宜宾、南充(N=103)

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

自己是老板3110.95%2312.78%87.77%

工厂打工、企业上班10236.04%7441.11%2827.18%

城市建筑103.53%10.56%98.74%

城市保洁103.53%21.11%87.77%

美发餐饮等服务业4415.55%2614.44%1817.48%

小摊小贩3913.78%2111.67%1817.48%

废品收购103.53%00.00%109.71%

其他(门卫,搬运等)3512.37%3117.22%43.88%

由上表可以看出,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工厂打工或企业上班和服务业,就是所谓的“打工仔”,两者超过50%。

⑦居住结构

表2 四川省农民工居住结构

居住结构四川省(N=283)成都市(N=180)德阳、宜宾、南充(N=103)

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

工厂企业公寓248.48%137.22%1110.68%

租房22077.74%14781.67%7370.87%

经济适用房20.71%10.56%10.97%

板房工棚155.30%42.22%1110.68%

其它(包括买房)217.42%158.33%65.83%

二、四川省农民工市民化意愿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可理解为对城市生活的憧憬程度,是对城市生活的心理倾向。这种市民化的意愿与农民工的现实条件紧密联系,包括年龄、学历、工资收入等,在四川省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特征如下。

(一)四川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规模。

不考虑年龄、学历等因素,就调查人数,直接分析想留在城市生活的意愿,结果如下表3。

总体而言,有市民化意愿的人数占大多数,比例达到72.44%,而无意愿的人数,比例为27.56%。表明,从对现实农村和城市生活的比照,在主观心理上,多数农民工想渴望城市生活,具有“城市梦”,都想成为城市的一份子。尽管如此,意愿与现实存在巨大差距:有40.64%农民工认为想留,但经济负担不起,说明农民工的收入现状要承受城市生活的消费基本不可能,经济问题是城市化意愿与现时的最大矛盾;5.3%农民工表示想留,但不喜欢和城市人生活,说明农民工与市民的心理隔阂还没有消除;仅有26.5%农民工明确表示争取要留在城市。

表3 四川省农民工市民化意愿

意愿人数比例意愿明细人数比例

有意愿20572.44%想留,但经济负担不起11540.64%

想留,但不喜欢和城市人生活155.30%

要留,正在争取7526.50%

无意愿7827.56%不想留,赚钱回农村生活7827.56%

(二)收入水平与农民工市民化意愿

经济是城市生活的基础,预期在城市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是农民工向城市迁移定居、实现市民化的主要因素。在农村务农收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两地收入差异越大,城市的吸引力就越强,从而他们的市民化倾向就越明显,也就是说,农民工在城市取得的收入越高,市民化意愿倾向就越强烈。相反,由于城市的生活成本、就业成本和子女教育费用比农村高,农民工没有一定的经济收入预期将很难维持家庭在城市的生活,难以实现市民化。四川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和收入水平关系如下调查结果。

表4 收入水平与农民工市民化意愿

收入水平(元/月)总人数意愿人数比例

500以下3133.33%

501-1000624064.52%

1001-15001299674.42%

1501-2500654975.38%

2501以上241979.17%

数据表明,随着农民工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比例依次提高,或者说,收入水平越高,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越强,收入水平越低,则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越低;如表,收入500元以下的市民化意愿比例为33.3%,而2501元以上的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则提高到近80%,差距明显。经济基础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最基本的保证,政府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市民化后的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

(三)年龄与农民工市民化意愿

随着年龄的不同,农民工对城市、对农村的感情和认识都有所不同,调查研究表明年龄的大小与市民化的意愿倾向呈负相关的关系,年龄越大市民化意愿越弱,年龄越小则市民化意愿倾向越强。

表5 年龄与农民工市民化意愿

年龄(岁)总人数意愿人数比例

20及以下141178.57%

21-25443784.09%

26-351007777.00%

36-45966466.67%

46及以上291655.17%

年龄在35 岁以下的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倾向明显, 35岁以下的农民工中,市民化意愿比例达79.11% ;其中,20岁以下的比例为78.57%,21 - 25 岁的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倾向竟高达84.09 %,26-35岁的比例为77%。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比例依次降低。原因是青年农民工对于城市的和农村认识不同, 青年农民工往往把城乡预期收入差定位较高,把迁移成本定位较低;第二代农民工没有或只有较短的务农经历,因而安土重迁观念较淡薄,乡土情结较浅;且自身文化素质相对偏高,外出更多是为了追求前途和向往现代城市生活,而不仅仅是为生存所驱使。因此,年青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倾向较强;而年龄较高者则相反,乡土情结浓厚,市民化意愿较弱。

(四)受教育程度与农民工市民化意愿

在二元城乡体制下,受教育资源和经济条件制约,城市市民所受的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农民(工)。,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农民工来说,农民工所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就越强烈。

表6 受教育程度与农民工市民化意愿

学历总人数意愿人数比例

文盲3133.33%

小学251560.00%

初中19113269.11%

高中、中专635688.89%

大专及以上11100.00%

教育是决定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更高的受教育水平会使农民工更容易获得工作信息并降低迁移的心理成本。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民工获取稳定工作机会和较高工资收入的可能性就越大,人力资本及物质资本的积累能力也越强,市民化的意愿倾向就越明显。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倾向高达89.09%,而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倾向仅57.1%。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与市民化意愿倾向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符合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另外,表中一个重要信息是,绝大多数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这在城市竞争力将受很大影响。

(五)市民态度与农民工市民化意愿

随着城乡居民的融合,两者的隔阂逐步消融,但并未消除,当今农民工直观感受城市市民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反映的是社会对农民工的排斥与包容。

表7 市民态度与四川农民工市民化意愿

市民对农民工的态度总人数意愿人数比例

讨厌,看不起19842.11%

冷漠,不关心472451.06%

同情,有良心433172.09%

友善,人很好17414281.61%

对于农民工,市民对他们的态度越好、越友善、排斥心理少,则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增强;反之,如若市民对农民工的态度是讨厌、看不起、冷漠、不关心,则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将降低。如表7,农民工认为市民是讨厌、看不起他们时,农民工城市化意愿比例为42.11%;农民工认为市民友善、人很好时,农民工城市化意愿比例则高达81.86%。随着市民对农民工排斥心理降低,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增强。所以,农民工融入城市,除了经济融入外,社会融入、特别是与当地市民的融合十分重要,以更好构建和谐平等社会。

三、农民工市民化对四川发展的贡献

四川省等西部区域是后发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农民工生活水平等都不如东部先行开发区域,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