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桐:新生代农民工十大最新动态

作者:吴桐发布日期:2011-07-18

「吴桐:新生代农民工十大最新动态」正文

作为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尊严感究竟如何?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特别策划组织了“新生代农民工尊严感”大型调查活动,从就业状况、在城市的生活融入情况、与亲人朋友的关系、公民权利实现等方面全方位地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和尊严感受。

动态一 就业,我仍然去东部

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幅度调整农民工政策,改善对农民工的就业管理和务工环境,加强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等工作有了大幅度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走出了家门,投入到建设城市的队伍中来。

据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进行的新生代农民工尊严感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外出务工地点仍以东部地区为主。而选择东部地区的农民工大部分来自中西部地区。这样形成了东、西部地区的较大分化。从调查的结果看,新生代农民工近八成(76.4%)选择在东部地区就业。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比例达到14.4%,比国家统计局2009年统计的农民工在中部地区就业中比例17%略低。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在西部就业的比例最低(9.2%)。

在2009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来保障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其中一个政策重点,就是制定落实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针对各地不少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的意愿和行动,国家相关部委要求各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111号)精神,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

此外,大力开展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从2003年到2010年,陆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提高农民工择业竞争能力、就业适应能力、自主创业能力。安徽等农民工输出大省纷纷将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作为当前促进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在资金、场地、税费政策方面给予相应扶持。在安徽,符合政策要求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获得提供200万元以内的贴息贷款,贴息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当地财政各负担一半。

本次调查中,近8成新生代农民工仍然选择在东部就业,从一个侧面说明目前有关部门出台的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效果仍有待提高。

在进入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寻找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城市时,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面临着相似的社会境遇。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获取就业机会的时候最重要的渠道来自“同乡和亲友介绍”(52.2%),此外还有“通过中介机构或参加人才交流会”(13.1%)和“自己到单位或打电话询问”(10.6%)等求职路径。数据显示,地方政府在就业信息服务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未来地方政府应要做到强化就业服务,让农民工就业有门路,求职有信息,加强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

让农民工在西部真正有职业发展前途,这样才能吸引劳动力留在中西部。未来,西部地方政府应该将承接产业转移摆到经济工作的更突出位置,大大增加农民工在中西部就业的机会。同时,将政府制定和出台的各项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为农民工朋友创业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从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自主创业,由创业带动就业。

动态二 初次外出务工年龄大幅提前

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最新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工作的平均年限接近6年(5.96年),可以粗略推断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年龄在20岁左右,这与传统农民工初次务工的平均年龄26岁(引自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有大幅度的提前。

调查中,16~20岁的被访者比例达到10.1%,这些重要的年龄特征意味着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一离开初中或高中校门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普遍缺少农业劳动的经历。而且很多20岁左右的青年对未来的工作没有预期(19.6%),表示“我没有打算”。这种不确定性一方面导致他们在结束上一份工作后,一段时间内容易落入失业状态,另外一方面导致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缺失。

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发现,与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年龄大幅提前密切相关的另一事实,是农民工子女普遍存在的受教育难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在这两亿多农民工的背后有7000多万他们的孩子,这其中包括跟随父母在他乡的,1400多万随迁子女;5800多万留守儿童,其中4000多万年龄是在14周岁以下,在8个城镇儿童当中就有一个是流动儿童,在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则是每3个儿童当中就有一个是流动儿童。

高额的学费,已经成为农民工子女获得平等优质教育机会时难以逾越的壁垒。教育部2010年公布《教育部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规章的决定》,取消了《小学管理规程》中可向非本地户籍学生收取借读费的规定。在北京,从去年1月1日起,也已经取消了中小学生借读费,之前的小学借读费为每生每学期200元。但是,农民工子女如果想入读北京的某所小学,仍需交纳数额不等的“教育资源补偿金”。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早在2008年北京的教育资源补偿金已高达近2万余元。

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发布的甘肃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指出,农民工子女在城里就学的最大困难依次是:认为学费高的占78.75%,认为没有城市户口的占70.59%,认为受歧视的占38.33%。从根本上说,单纯取消200元的借读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现实中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在目前户籍制度尚无法放开的情况下,“农二代”不会有城镇户口,也交不起择校费,只能徘徊在学校之外。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农二代”在教育缺失的生活现实中,逐步落入“失学、失业,失管”的三失阵营。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年龄大幅提前,正是从侧面印证了农民工子女所能获得的教育资源仍然不足。

“十二五”是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为关键的5年。当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早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在全国范围内跨区域流动,对于这个群体,一个当务之急是为其提供全国统一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当前应重点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尽快把农民工纳入所在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二是全面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三是加强职业教育,遏制农民工子女低龄化就业态势。

动态三 近半新生代农民工未获得稳定就业

据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最新调查显示,近半数新生代农民工以“短期合同工”(27%)“临时雇佣员工”(17%)等形式从业。受雇为“正式员工”的仅占39%。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私营企业老板”(2%)、自由职业者(5%)。此外有1%的被调查者为无业状态,3%的被调查者选择“其他”。

本次调查通过对工资待遇、劳动强度等七个方面的赋值操作,可以得出新生代农民工对目前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为2.7分(满分4分,1为不满意,4为非常满意,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这显示出新生代农民工对目前工作较为满意。他们给出较高分数的是同事的态度(3.1分),但是工资待遇(2.6分)、发展前景(2.6分)打分偏低。这显示出他们一方面不满意现在的薪水,同时对未来发展感觉迷茫。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不容乐观。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71.3%表示超过8小时,其中近三成(29.1%)每天工作超过11个小时。此外,工资增长缓慢,克扣拖欠工资,培训参加率低等情况也较多出现。

虽然敢于在不同的工作岗位间“飘移”,寻找更好的自我价值实现,正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一大群体特征,也是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尚未成为“正式员工”的因素之一。但是,应该看到,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仍任重道远,必须标本兼治。

随着农民工权益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解决办法。今年,全国总工会出台了《中华全国总工会2011年-2013年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规划》,计划用3年时间推进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这一制度的出台促使农民工真正获得与劳动力等值的工资报酬,力求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

制度的建立一方面能够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农民工安心工作,另一方面有利于建设和谐稳定的企业劳资关系,使企业稳定用人,为确保农民工稳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法律援助工作也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2010年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269920件,同比增长14.9%;受援人总数达到819953人次,同比增长11.3%。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民工荒”和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等问题将会大幅度缓解。

动态四 留守儿童――新生代农民工的最大牵绊

随着上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主体。由此引发的其留守子女问题也日益凸显。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孩子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最大牵绊。被访者的身边人都比较赞成他们外出务工(3.6分),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最赞成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发展。配偶和孩子的赞同度略低,分别为3.5分和3.2分。留守儿童是新生代农民外出务工最为担心的问题。

据全国妇联调查显示,2010年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5000多万。另据中国人民大学在2010年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显示,75.8%的农民工子女在家留守。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问题,使得他们难于得到健全的发展,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新生代农民工,更离不开新生代农民工的子女,他们是中国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后备力量。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从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已经成为“民工荒”频现的当下,地方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部分。

为关爱留守儿童,一些政府部门和部分社会组织已经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特别是自2010年起,全国妇联积极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1.91万个。依托这些阵地,开展了生活关爱、学习辅导、心理疏导、品德教育和文体娱乐等多种类型的活动。

应该看到,要想解除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时的最大牵绊,仅对其子女进行关爱还远远不够。惟有真正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农民工就业落户政策,实现农民工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让农民工享有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让留守儿童享有与城镇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让新生代农民工告别“候鸟”式的生活方式,让留守儿童告别在“留守”中渴望父母之爱的童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追梦”的后顾之忧。

动态五 近4成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空窗期”

据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最新调查的结果显示:65.9%的新生代农民工有配偶或恋爱对象,其中来自老家和别处的比例分别为48.2%和20.6%。值得关注的是,仍有超过1/3的被访农民工处在“空窗期”,有着对精神、情感和家庭归宿的更强需求。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正处于婚恋期,思想彷徨期和情感高依赖期,他们渴望在外出就业的同时,爱情能够有所收获,思想可以交流,困扰能够倾诉。

据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的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已婚者仅占20%,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当时农民工中80%以上的人已婚。数据对比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一个未婚群体,本次调查被访者45%还处于未婚阶段。这意味着,这一群体在外出务工期间需要解决恋爱、结婚、生育等一系列重大人生问题,有比较强烈的情感需求。这与80%已成家的传统农民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来自安徽的小潘,今年28岁,在北京打拼已经6个年头,至今仍然是单身。当我们问他为什么不试着找个城市的女朋友,小潘笑了笑说:“怎么可能,她们能正眼看我们一眼就不错了,更何况,我们没有固定的住所,安稳的工作,谁愿意跟我们啊,再说,我们周围都是打工的,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她们。”

这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距离,也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与其城市梦之间的距离。流动性太大、工作不稳定、交际范围窄,固然让他们交友渠道单一、难以触摸到幸福,文化背景的鸿沟,更让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融入到工作所在地的社会生活中。

事实上,在我国城乡二元鸿沟远未填平的同时,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为之奋斗的城市中,正大量出现新的“二元城市社会”。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