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成兴:中国经济:应看清基本事实与唱衰之词」正文
30年来,许多世界上最具洞见的观察家从未停止做出这样的预测:中国经济行将崩溃。但这些预测从未成为现实。中国经济始终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在此期间中国已经有6亿人摆脱贫困。35年前,中国的人均GDP还不到300美元(只有美国人均GDP的2%),有近8亿人口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而今天,中国已经是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拥有的超级富豪数量比任何国家都要多。
但是“中国崩溃论”仍在继续,2016年的第一周,警报不时传来。伦敦一位颇有声望的金融分析师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看起来,中国在2016年会成为每个人的噩梦。”
预测中国经济崩溃是基于下面两个理由。
中国的经济体系具有独特性
首先,长久以来人们持有一种看法,中国的经济体系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同,具有独特性。中国实行了一种带有一定政治控制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而很多观察家认为这种经济体制与可持续增长是相悖的,他们认为这种混合式的经济体制也许曾经有效,所以过去几十年里人们还可以为之争论,但从逻辑来看,这种体制将难以为继。
某些观察家极端地认为只有自由民主制度才是解决人类历史上基本问题的良方,这其实是一种被夸大的假设。他们认为威权资本主义(形容新加坡的典型用词)也许可以一时得势,但无法长久。
在他们眼中,每一次中国经济的波动都可作为中国内在矛盾的证据。尤其是在资本市场上,这些专家喜欢将中国领导人对市场的控制倾向与市场需要自我监管和自由的现实放在一起对比。
在合理范围内的个人自由是现代性的一项杰出成就。尽管如此,暂且不谈自由给个人所带来的好处,若说一个国家只因其公民具有所谓的“自由”就可以表现良好,这既没有数据支持也没有经验支持。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并不支持自由化的政治一定能增加人民福利这一点。温斯顿?邱吉尔曾幽默地说:“民主制度虽然最差,但其它的制度还不如它呢”。门肯对此指出:“民主制度是在个人独立思考缺位的情况下对集体决策的可怜信任。”按照逻辑分析,门肯的说法是令人信服的。
是否有经验证据呢?一般来说,无论政府与市场处于怎样的关系中,这并不妨碍这个社会取得成就。新加坡就将政治干预与自由市场结合在一起,从一个贫穷且资源匮乏的英国殖民地发展成为一个人均收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经济体。而且,从没有西方发达国家采用过极端的原教旨主义市场经济,允许金融市场完全自由和自我监管,至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没有任何国家这样做过。
政治自由度对经济成功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一表述非常重要,但它也只是一个未经充分证实的假设,而远非事实。中国的发展之路就与之不符。在我看来,基于上面的表述来判断中国经济行将失败就不能说是科学的,而是一种偏见。
中国经济减速和近期的危机
在很多观察家看来,预测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第二个理由就是中国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周期,这在2016年的第一周就有所体现。
中国金融市场在去年夏天波动之后,监管者宣布2016年起将引入熔断机制。市场波动超过5%就停止交易15分钟,波动超过7%,当天就暂停交易。但令监管者尴尬的是,这一机制施行首日的下午1点,市场就被该机制关闭。仅仅3天之后,1月7日星期四,市场再一次被迫提前关门,而且是在早上刚刚开市29分钟之后。
另外两个因素也加剧了人们的不安。2015年12月,中国外汇储备减少了1080亿美元,这一年也是中国第一次经历外汇储备下降。外汇储备比2014年的顶峰已经减少了17%,只有3.33万亿美元:原因在于中国在利用这些外汇储备保卫自己的货币。即便如此,2015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了6%,这显示出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前景缺乏信心。
观察家们另一个担心的对象是中国日益减速的经济。虽然与昔日两位数的增长率相差甚远,但中国的GDP被广泛期待可以达到6.9%的增长(实际上,2015年中国GDP增长率恰好是6.9%)。虽然这个数字在其他大型经济体看来已经非常令人羡慕,但却是25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的最低值。
这些信号迅速让很多观察家更加担忧。考虑到中国自1990年起制定的非常自信的经济政策,为何会有如今的失误?是习近平为了巩固权力而疏忽了经济工作吗?是中国重回毛时代的意识形态至上了吗?中国经济现在已经颇为现代化,不再是个农业社会,为了城市化进程顺利进行,其决策机制设计是否有问题呢?现在中国经济需要迅速从低附加值制造业转型为高科技、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从以投资、出口为导向转为以国内消费为导向,中国的决策者是否可靠、是否能胜任如此艰难的工作呢?
对这些观察家而言,所有的经济数据都指向了一个方向:中国的经济下行将影响深远,现在唯一的问题是这个硬着陆将到底有多硬。
“也许没那么糟糕”
分析家们正确吗?众所周知,没有一个大型成熟经济体能在任何具有分析意义的时期内增长超过3%,中国发展到某个阶段后也不会例外。
但是,现在就是那个时间点了吗?
也许还不是。首先,要考虑到中国的实体经济。2005年,中国的GDP还只有2.3万亿美元。当时的增长率为12%,中国比上一年多产出了2740亿美元。而2015年,中国的GDP已经达到了11.3万亿美元,7%的增长率意味着比上一年度多产出了7900亿美元,也就是说,是10年前的3倍。7%并不意为着什么崩溃。如果生产率按照2013年那样增长,7%的年增长率在今天的中国可以制造5300万个就业岗位。
在2015年底,中国的非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4.4,是16个月以来的最高值。也许一个较低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才是经济显著减速的正确信号。这显示出中国正在进行结构性转型。
下面我们看中国的货币。自从2015年8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确实下跌了6%。但是从人民币对一篮子贸易加权货币的角度来看,却基本是稳定的,全年从未低于2015年1月的水平。从2006年到2015年,中国的货币对美元升值了20%,对欧元升值了22%。国际清算银行认为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货币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已经升值了30%。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人民币在过去10年里甚至已经升值50%以上。因此,中国的货币绝没有深陷危机。
但是数字并不能说明所有的问题。很多人对中国汇率政策的看法一直是反复无常的。一些观察家为中国动用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让人民币保持坚挺而忧心忡忡;但如果中国没这么做而是任由人民币继续下跌,竞争性贬值也会让这些人不满。
去年8月,中国听从IMF的建议,允许每天早上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前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也就是说,新的中间价基本是市场自发形成的。新的政策实施第一天,人民币就遭遇了小幅下跌。全球市场马上出现恐慌并指责中国让人民币贬值以刺激制造业出口。总之,中国怎么做都不会让这些人满意。
最后,我们来看看中国的股市。理论上讲,产权投资市场的状况反映了人们对未来工商企业的获利预期。而且产权投资市场的状况是由大量投资者根据对新获得信息的合理判断而做出的集体行为所决定的。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当资产下跌时,糟糕的年景也就开始了。
但是中国的股市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股市里,大部分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小的散户。一位精明的观察家今年1月曾指出:“中国股市很好理解,它就像个赌局,有赢家也有输家,一切要看运气,股市好坏跟经济状况真的没多大关系”。而另一位观察家在去年夏天股市大跌后写道:“中国股市与经济基本面是脱钩的,股市上涨对经济不会有什么贡献,同样股市崩溃对经济也不会有什么威胁。”(确实,即使是在发达经济体,股市与经济的关系也并非那样密切。保罗?萨缪尔森1962年就曾打趣说,“华尔街真是很擅长预测,在过去的5次经济衰退里,他们就预测到了9次。”)
中国政府已经从发达国家身上吸取到一点教训,即实体产业应该从产权投资市场上融资,而且这些投资市场应该能够给投资者提供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而不是让他们以高利率存入银行。但是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并不成熟,股市的起伏就反应了这种不成熟(大多数亚洲发展中经济体都有这种问题),当然也不排除是政策失误,很可能是两者都有,但绝不能把责任都推到政策身上。
中国的熔断机制该如何评价呢?设计这个机制的本意是希望在市场上出现恐慌性抛售或一窝蜂抢购时能按下暂停键。这看起来有道理,但此类机制设计至少有两个缺陷。首先,这阻碍了股市自行立即恢复;其次,一旦市场下行,这个机制就更会刺激投资者恐慌性抛售。中国出台熔断机制是否有点欠缺考虑呢?
中国形成现在的经济体系自有其历史渊源。去年夏天中国股市暴跌之后,9月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政策制定者寻求从市场参与者那里注入资金以确定最终机制设计。1987年10月,美国也曾引入类似的机制。因为没有一个熔断机制能够避免上面提到的两个缺陷,面对美国的机制成功而中国的机制失败,我们并不能从机制设计方面为此寻求答案,答案只能从参数设定方面来寻求。美国机制的阈值是与美国股市相适应的,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只有3次接近熔断。而中国的熔断机制参数呢?考虑到中国市场情况及熔断参数,若是在去年6月到8月间应用的话,恐怕熔断20次也不止吧。
中国的熔断机制并非是逻辑上或政治上的严重失误,而仅仅是一个参数设定问题。
结论
中国经济最近出现的情况已经为很多观察家触发了警报。但是面对这些问题,如果你能将其放在一个更真实客观的背景下来考察的话,你得出的结论就会略有不同。
我认为,中国绝不会经历什么崩溃。
我并非是说中国经济将永远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我也并非认为中国决策者无可指摘。但是很显然,那些决策者并非不胜任自己的工作也并非干预过度。
对中国来说,前面的路途并不平坦。债务问题里掺杂了民营企业债、地方政府债和国债等多种因素。此类债务遗留问题将如何解决还存有不确定性。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反腐运动,跨过刘易斯拐点、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环境问题、人口挑战等等,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难题,这些实实在在的挑战都是长期的,中国的决策者应该深思熟虑、仔细斟酌解决方案。
那么该怎么看中国的汇率和股市波动呢?人们不顾事实,已经向这些问题投入了太多注意力。本人认为,那些认为中国将经历系统性、全面性危机的观点是没有科学依据和事实根据的,那只是一种虚张声势的唱衰之词和偏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