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大学生的责任

作者:杨福家发布日期:2006-06-19

「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大学生的责任」正文

什么叫大学?大学是University,词根是universus,意味着普遍性、普适性、世界性、宇宙性。一流大学正是群英汇聚的殿堂。一个大学要达到一流,必须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师聚在一起,在人类知识的宝库、而不仅仅是中国的知识宝库里,探索奥秘、追求真理、实现梦想。

一、大学的使命

我想先谈谈两所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

首先来看耶鲁大学,无论怎么排,它总是在世界最顶尖之列,连续几年在美国排在第三位,紧跟普林斯顿与哈佛大学之后。它成立于1701年,现有大学生(耶鲁学院)5316人,研究生(文理研究生院)2522人,专业学院学生(医学院、法学院、音乐学院等11个学院;均在大学毕业后进入)3552人,学生总数为11483人。它的使命是什么呢?在创立这个学校的时候,就有一个建校的使命:为国家和世界培养领袖。它是老布什、小布什、克林顿等五六个美国总统的母校,它也培养了530个国会议员,为很多一流大学培养了杰出的校长,为墨西哥和德国培养了总统,为韩国培养了总理,为日本培养了外交部长。后来又提出了它的基本使命:要保护、传授、推进和丰富知识与文化。初看一下,它似乎只是词语的堆砌,但是,如果仔细品味一下,就能了解,假如使命只有“传授知识”这一条,那么这个使命就对美国3688所大学与学院都适用,若加上“推进和丰富”,马上只有3%的大学能够胜任,再加上“文化”两字,恐怕减到了1%,至于能够涉及“保护知识和文化”的,只怕不足千分之一。使命要有差别,有特殊性,如果这个使命什么学校都能用,那它的表述就不很贴切了。我今天特别着重谈文化,我感到我们很多地方对文化没有足够重视。

尽管我国是出口大国,但是唯独有一个例外,文化出口非常少。有着五千年古老文明的国家,她的电影、图书却很难走出神州的土地,这是让人遗憾和惭愧的事情。我们每出口1本书就有100本书进口。刚才提到“保护知识和文化”,耶鲁大学拥有的世界上最好的稀有图书馆正是承载着这样的使命。世界上有些孤本图书资料几乎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到。

那么怎么来完成这个使命呢?耶鲁校长说得非常精辟,第一,要有有形资产;第二,要有人力资源;第三,要有文化内涵。我们讲得比较简洁:大楼、大师、大爱。如果理解全面,那么意思是一样的。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讲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把重点放在大师上,而不是像我们现在的情况那样,总是把大部分钱花在造房子上,却并没有足够地注意到大师。可是,耶鲁校长的提法更加完整:有形资产不仅包括大楼,而且还有设备、图书等等。同样,人力资源也不仅仅指大师,还有学生和管理人员。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学生,他们同样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关键的是大学的文化内涵。不同类型的学校,侧重点和社会分工不同。加州理工学院就不叫大学,而是叫学院,很小,386位教师和研究员,大学生、研究生加起来2172位(2005年)。董事会一开始就规定:不管什么人做校长,都不能扩大它的规模。加州理工学院的使命是: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扩充人类知识并造福社会。在一个单一的学院里,在交叉学科的气氛中,研究科学技术中最富有挑战性的基本问题,同时教育一批杰出的学生成为在社会中富有创造性的成员。

这里就没有提到文化。不是说这个学校没有文化,作为一个学院,它的使命在侧重点上与耶鲁大学有所不同。该院出现了32个诺贝尔奖得主,这就是它对丰富人类知识宝库的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火箭的百分之九十是在这里设计的,这就是造福于它的社会。今年它发现了太阳系的第十个行星,又进一步扩充了人类的知识宝库。而且,除了32个诺奖得主,还有一大批没有获得诺奖的杰出校友,包括我们的物理学元老、192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的周培源;原子核物理的中国奠基人赵忠尧,是该校1930年的博士毕业生;谈家桢,中国遗传学的奠基人,1936年的博士毕业生;我国第一号科学大家,钱学森,1939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所有这些大师奠定了这所学校在世界的地位,不需要排名的肯定,它就是世界顶尖的大学,虽然它自称学院,不叫大学。

二、大学的文化

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

物质存在很简单,包括仪器、设备、大楼等等。然而,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关键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的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大学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共性,其核心与灵魂则体现于大学的精神。

校训,是学校学术和文化的结晶,是大学精神的象征,是学校办学理念集中的体现。北京大学:“提倡新学,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同济大学:“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一次由4762人参加投票的媒体调查表明,在对“你认为中国的大学哪个校训最好?”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获第一名,拿了54%的票。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排第二。

我们再来看看国外大学的校训。哈佛大学:“truth”(“真理”;有人译为:“让真理与你为友”)。耶鲁大学:“light and truth”(“光明与真理”)。华盛顿大学:“通过真理取得力量”。都离不开“真理”两字。2005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引了陶行知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之所以重提这十六字,因为在我们大学,出现了很多造假的事情。

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加州理工学院的校训(“真理使人自由”)就是这种文化的体现。麻省理工学院崇尚理论联系实际,它的校训是:“动脑又动手”(Mind and Hand);诺丁汉大学的校训是:“城市建于智慧”,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大学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一个城市要想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就必须拥有一流大学作为后盾,但是大学带给城市的不应该仅仅是物质上、经济上的飞跃,还应该包含精神文明、文化修养的提升。

大学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美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大学宾州大学,它的校训就讲到道德:“没有道德的法规是徒劳的”。上海交大的校训也体现了非常深刻的道德含义:“饮水思源,爱国荣校”。“饮水思源”用英文来讲就是thanksgiving,“感恩”。如今我们的媒体经常在说感恩生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生活,感恩自然。人在生活中,感恩情怀不可缺少。感恩,是人生的必修课;感恩,使社会能更和谐,世界更美好。但是,也有些不协调的声音:在很多大学,包括名牌大学,一些农村来的学生不愿意见他的父母,觉得很不光彩。所以我想起了哈佛大学所提倡的,“一个人能不能有所成就,不仅看智商,还应看情商,进而看德商”。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迎接21世纪高等教育大会”,教科文组织的总干事在大会上讲:学校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learnto be),要让学生学知识(learnto know),要让学生学习如何掌握这些知识(learnto howto l earn),还要让学生学习如何与其他人相处(learn todeal with the others)。

三、一流大学的启示

大学是群英汇聚的地方,因此我们既要走出去,融入到世界各地,同时又要请进来。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是看国际学生占了多少,研究生中国际学生又占了多少。这是衡量融入世界的一个指标。耶鲁大学为什么能为国家和世界培养那么多领袖?耶鲁校长谦虚地说:“我们是向英国学习的,吸取了英国的精髓。”

英国高等教育的亮点在哪里?从15世纪开始,牛津和剑桥就实行导师制并有了住宿学院。耶鲁校长说,所有后来成为总统的,都是在导师指导下,在住宿学院里组织的各种各样社团中担任过领导职位的学生。社会工作是同等重要的学习和锻炼,是重要的“第二课堂”!领袖人物都是从这些组织中培养出来的。大学精神就是融入在学校浓郁的气氛之中,而这种气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住宿学院正是这种精神存在的物质载体之一。

普林斯顿大学连续六年美国排名第一,目前有6677名学生,其中4678名大学生,1999名研究生。有人认为,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数量一定要超过本科生,一定要有医学院。这种看法对普林斯顿大学不适用。它没有医学院,研究生数量也不过30%,但绝对是世界顶尖大学。顶尖在哪里?除了造就了20余位诺奖得主外,校园中那种自由宽容的学术氛围确实让人啧啧称赞。

英国人安德鲁・怀尔斯1985年在普林斯顿升为正教授后,九年里基本上没有写出文章。从校长到教研组长,没有人知道他在做什么,也不管他在做什么。九年以后,他解决了世界数学界360年没有解决的难题――费马大定理,获得了当今数学最高奖菲尔茨奖。

约翰・纳什患精神病30多年,他生病后,普林斯顿还是把他从MIT请过来,给他温暖。他的家人和同事对他无比关怀。三十年后,奇迹发生,他身体恢复,1994年拿了诺奖。这就是普林斯顿大学的魅力!纳什的故事被写成小说《美丽心灵》,拍成电影,拿了奥斯卡奖。所以,有大师还必须有大爱,在一流大学,应该到处可见美丽的心灵。

再来看“导师制”。牛津大学培养了那么多首相。它有这样一个说法:导师在学生面前“喷烟”,直至在学生心里点燃火苗。李开复在一本书里写道:“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你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火种在哪里,在导师、家长的帮助下把火种点燃,就有成才的可能。

无独有偶;三千年前,有哲人就说过:“头脑不是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种。”人无全才,人人有才。关键是怎么发现这个才。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不叫学院,不叫大学,而叫学校。我们最看不起的名字,它却保留下来,不愿意改。但它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它的校长在北京说过一句话:“学校的任务是发挥学生的天才”。哈佛校长在哈佛350周年校庆时说,哈佛最值得夸耀的,不是获得了多少诺奖,而是使进入哈佛的每一颗金子都发光。他承认进入哈佛的每个人都是金子,他的任务就是让这些金子发光。

只要一个人头脑中的火种被点燃,那么,不管他(她)读大学还是读高职,他(她)都能发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可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美国这么发达的国家,3688所高等院校中60%是职业学校、社区学院,研究型大学只占3%;而我国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居然超过美国,高职的数量却远远少于美国。我国的大学近些年来不断扩招固是好事,使更多年轻人有机会进入高等院校。但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要的不只是大学生数量的变化,还要使高等教育的结构更加合理。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高职上。但是,社会上很多的家长看不起高职,认为进高职没出息。其实高职与本科院校好似乐队中两种不同的乐器,都十分重要。两者对师资与设备的要求都不一样,为什么有不少高职院校能轻易“升格”为本科院校了?

社会上不少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博士,不成为博士不过瘾。最近一个医生跟我说,要去拿博士,否则在医院里站不住脚。在英国的医院,博士占10%,临床医生的地位、薪水很高,但是不必拿博士学位,只有从事学术研究的才去拿博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是世界一流医学院,学生在大学毕业后报考该院的,每5700名考生中只有一人被录取(2005年数据)。现有1185名学生中,有700人想做医生(M.D.),有485人想做从事医学研究的博士(Ph.D.)。两者都是Doctor,但含义不同,目标也不同。前者译为“医生”,后着译为“博士”。两者无高低之分,但医生的工资待遇普遍高于博士。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有博士学位的约10人,不及医生的10%。

四、大学生的责任

大学为年轻人创造机遇,大学生为大学作出了贡献,从中也可以看出青年成才的一个重要要素:机遇。不管你多聪明,作出多大努力,如果没有机遇,要成才很难。我们国家现在形势大好,是一片希望的沃土,体现在为青年人提供了从来没有过的机遇。我们的大学,一直为年轻人提供舞台,始终为青年学生创造机遇。

机遇偏爱年轻人,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