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作者:朱清时发布日期:2004-03-27

「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正文

同学们:

早上好!

在座的很多同学是去年刚入学的。我首先代表学校衷心欢迎这些新同学!这个欢迎词已经说的太晚了一些,这个报告去年就该做,但由于我们学校换届等各方面原因没有做,推迟至现在才做。

有人说过,一个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三十年,第一个三十年是从出生到30岁,在座的同学基本上都处于这个年龄段,这个是成长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开始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界,为今后的事业打基础。第二个三十年从30岁到60岁,是一个人为社会做贡献的时候,是他从事一生主要事业的时候。第三个三十年是从60岁开始,不一定所有人都能够把第三个三十年过完,在第三个三十年中的人,精力不行了,但是他们对社会对自然界的了解很丰富了,所以,最适合当教师。

我担任学校的行政领导职务之后就离开了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在离开教学科研第一线之后,我觉得我还有一些东西可以帮助同学们成长,那就是从我的阅历中了解到的,一个人特别是从事理工科工作的人,如何才能成才。因为很少有人像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这么多的事情。我1963年进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读书,1966年6月份开始文化大革命,停课。1968年,分配到青海去当了一名工人,真正的工人,是铸造工。后来又当采购员、计划员。到1974年底才调到了青海盐湖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从那以后,从实习研究员一步一步地做起,到国外很多机构工作过。所以我自己觉得像我这样的人,在科学上的成就是一般的,但是我们对如何在科学事业上成才的了解,比很多科学成就远大于我们的人可能更多。所以,我应该把自己从阅历中了解到的年轻学生怎么做才能够成才告诉大家,使大家在进入大学生活的时候就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不要到了几十年以后认识清晰了,但是时间已经过去了。这样也许能够帮助在座的同学们,使你们中间有比较多的人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今后在科学技术的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所以,我每年都给同学们讲一次,今年我要讲的跟过去几次讲的不同,换了一个角度,谈谈我从亲身阅历中感受到的一个人如何做才能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有人常说过,一个人到了60岁才知道自己无知。我以前看到这句话,总觉得是这些人谦虚的话,现在我已经接近60了,才感受到这句话确实说得不错。因为,在这几十年的工作和学习中,越学越知道宇宙很大,世界上的事务非常复杂,一个人的一生太短;越学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不仅在自然科学方面和人生方面知道的太少,甚至对自己都了解得太少。现在才理解人到六十才知道什么叫无知。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告诉大家。一个人越早理解这一点,就越能虚心学习,进步就越快,成就会越大。

今天我想讲一个人怎么做才能够使自己的创新能力最大化。我从1957年上初中算起到现在,认识了许许多多的学生: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大学同学,然后在国外工作的同事,同事中有很多人是研究生和博士后,还有现在一起工作的这些同事。现在回头一看,发现他们中间有很多在学校念书都很好的人,在毕业后独立工作的时候,往往比预期做得差,反而有一些在学校大家都觉得他学得不太好的人,在以后工作中表现出了很强的创造性。原因何在呢?我经过了这几十年才算认识得清楚一点,原因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存在一些弊病,在这个教育体系中间,表现为优秀学生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真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并不一定在今后的工作中间能够取得重要的成绩。

1、组成创新能力的要素和现行教育体系的问题

首先,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他的智力,包括通常我们所说的知识和能力。知识学得越多、学得越活,这个人的创新能力可能就越强。所谓能力就是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等,这些构成创新能力的第一方面,就是一个人的智力。智力超群的人创新能力可能比较强,但是也不一定。创新能力还有第二方面,就是这个人在面对复杂的局面时,是否能够迅速地抓住要害,找得出办法来,这是一种能力,目前的学校教育都忽视了这种能力,没有关注去培养它,甚至很少有人提它。这种能力还包括在复杂的工作中,善于发现机遇并抓住机遇的能力。人的创新能力是由这两部分构成的,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就会全面一些。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熟悉三国演义上的诸葛亮的故事。诸葛亮的中青年时代,在出山之前,是在南阳卧龙岗隐居。那个时候他就有非凡的智力,即他第一方面的素质很强,很聪明,知识也很渊博。何以见得?大家都知道刘备去看他时,他的《隆中对》,现在已是中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一篇经典文章。这个《隆中对》说明他有非常高的智力,知识丰富,非常聪明。但是如果他没有遇到刘备,即使遇到刘备,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是机遇,没有去抓住机遇的话,那么就不会有三国演义以后的那些故事,就不会有中国历史上那一段精彩的历史。这段历史被我们一直传颂至今。

诸葛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创造性的人才第一要有很好的智力,包括知识和他的各种能力,就要求他本人的智力要高,而且勤奋学习。第二就是要有发现机遇,抓住机遇的能力,这后一方面是过去强调得比较少的。

现在的教育体系有什么弊病呢?这弊病就是片面性。片面性是在什么地方呢,现在的教育体系只重视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以及培养他们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往往大家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是灌输式的,传授很多知识,但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比较薄弱。这两方面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多其它素质,这些素质比如刚才我说的创新人才的第二方面的素质:发现机遇和抓住机遇的能力。

我发现有些学生,他们在学校的时候成绩很好,但是在工作的时候一遇到问题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做的研究往往就是老师教他做的,一直做下去,甚至做一辈子。要不然就一筹莫展,只会去模仿别人或者文献上做的事情,很难去做出开创性的事情。即使做开创性的事情他也很难找对方向,往往做些异想天开不可能做成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年轻的学生毕业以后,在科学技术上往往缺乏创新能力的原因。他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缺乏能力去发现关键所在,去发现机遇并且抓住机遇。这是我们现在教育制度的弊病造成的。

在座的同学会想,你现在已经在学校做校长了,你不能把这些弊病改掉吗?我在过去五年努力想在学校推行教学改革,就是想做这些事,但是这种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学校就能做到的,要全国的学校统一来做才能做好。而且不是少数几个人想做就能做到的,而是要全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都配合才能做好的,所以这个改革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我相信中国的教育,有一天一定能够改革好。但是,这个路程不是几年,甚至不是十几年能够做到的。现在我希望同学们能够认识到我们的教育体系现存的弊病,能够自觉地想办法弥补它的不足,使得你们能够在我们的教育体系没有改革好之前,照样能够成为创新人才。

举个例子来说明我们学校教育体系的问题,大家今后可能都会遇到,所以我先说,你们遇到之后就知道了,其实学校已经知道这个问题。两年前,我们主动请国外的一些专家来评审我们的一个学院,评审的时候学生提意见说,课程安排不恰当。新生一入学就上物理实验课,上试验课的时候才发现好多理论知识都还没有学到,所以,上试验课并不懂实验在干什么。学生提了这个问题,我们就问教务处负责人是不是这样,教务处负责人回答说,的确是事实,为什么呢?教务处解释:大学一年级的物理课程很不好安排。因为物理课往往从力学开始,但是要讲力学,必须先讲微积分和高等数学,要先讲高等数学,必须先讲实数理论和极限论,从极限论开始讲,讲完高等数学至少需要一个学期,这个时候才能开始讲力学,才能够讲普通物理。

那么,头一学期怎么办呢,在讲高等数学期间物理课没有办法安排,只好把实验课安排过来,因为实验课毕竟不需要数学基础。这个回答我们理解。这件事情不是说教务处把事做错了。他们没错,他们是在精心安排课程。这件事只说明我们的教育思想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即我们现在的教育思想是知识传输型的,着重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知识,非常讲究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就有刚才的那个问题,没有实数理论和极限论就不可能讲微积分,没有微积分就不可能讲力学,没有力学就不可能讲到后面的普通物理,这就是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这样的教学思想是从孔夫子时代一直传下来的,就是着重基础一步一步的往上堆。这种教学体系有个最大的优点:学生的知识是系统的,完备的,知识也比较多。但是,这样的教育方法有个重大的缺陷,就是学生学习是被动的,学生的创新能力被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被挤掉了。所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知识很丰富但是创新能力不强。

西方国家在20世纪上半期也有与我们刚才说的教育体系相同的弊病,从爱因斯坦在他的回忆录中间所说的一段话中能反映出来。爱因斯坦是全世界公认的最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他在1955年3月去世之前,是这样回忆他的大学生活的。他上大学是在苏黎世工业大学,现在仍然是非常有名的ETH。值得注意的是,他第一年考苏黎世工业大学没有考上,第二年才考上的。所以,大家不要歧视那些高考落榜生,其实现在的考试体系,往往考上的不一定就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而有很强创新能力的不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甚至不一定能考上大学。我们来看看爱因斯坦是怎么回忆他的大学生活的,他说一进到大学之后很快发现,他能成为一个有中等成绩的学生,就该心满意足了。要做一个好学生,必须有能力去很轻快的理解所学习的东西,要心甘情愿的把精力完全集中于人们所教给你的那些东西上,要遵守纪律,把课堂上讲解的东西笔记下来,然后自觉地做好作业。遗憾的是,他发现这一切特征,正是他最为欠缺的,对于像他这样爱好沉思的人来说,大学教育并不总是有益的,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你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或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爱因斯坦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西方国家在20世纪初期的教育跟中国现在的教育一样,也是灌输式的,弊病相同,弊病就在于对爱因斯坦这种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来说,填鸭式教育是个灾难,他的肚子是要吃坏的。所以说,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学生,他也不可能第一次考试就被录取。

西方科技发达的国家,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这种学校,比我们早一个世纪开始教改,从20世纪初就开始教学改革,改革成的教学方法跟我们现在的教学体系不一样了。我在麻省理工学院体验到的这种教学体系是这样的:学生可以注册比如化学系选择物理化学专业,这是我在那里所在的地方。课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物理化学专业的几门必修课,不多四五门,至少热力学你必须学,物理化学必须学,结构化学必须学,然后其它课你任选,只要把学分学够就行。每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或自己的特征特点去个性化地选课程。如果这个学生像我,可能去选文学史,然后去专门看世界最优秀的古典文学;还有一些学生选电影史,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非常好的图书馆,存了很多电影胶片,你可以任意调一个出来看;你也可以选生物学,选财经,选法律,..,总之,你自选的课程你完全可以个性化选择。如果你是二年级同学,你可以跟高年级一起上课,也可以跟低年级一起上,同一门课你可以先上也可以后上,学生这样选课最大的弊病是什么呢?这个学生的知识没有系统性,他有的时候可能选了一门课,比如他选了催化课,但是表面化学他没有学过,物质结构没有学过,那么催化有好多基础知识他都没有,怎么办呢?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方法恰好就是靠这种知识上的跳跃式,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如果你选的课程中有好多基础知识你没有,就强迫你赶快自学,把你需要的基础知识补上。如果你不理解,你可以问老师和同学,反正你要一直到理解,一直到能把你现在选的课上下去,考及格为止。这样就逼着学生不能不去学习自学,学会自学,而且允许学生按照他的兴趣,按照他的爱好,按照给自己树的目标去选课,去克服他遇到的困难,这就是“跳跃式”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比较容易锻炼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就像“穷人家的孩子会当家”一样。家里没钱,父母没权,想要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去争取。这种孩子一般都会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尽管也许知识面不如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宽。

我本人就经历了这个跳跃式学习阶段。这是时代给我造成的,我在大学学核物理,毕业后到工厂当工人,然后到盐湖所做激光分离同位素,激光在1962年诞生,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