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美国政治中的福音派与基要派」正文
摘要: 作为美国宗教的主要传统之一,福音派主要形成于 19 世纪。在 20 世纪初,随着基要派与现代派之间的斗争,基要派作为激进的一支逐渐与福音派分离开来。与此同时,新福音派作为新的传统,开启了当代福音派发展的新阶段。1970 年代以来的新基督教右派是福音派传统在当代的主要体现。“道德大多数”和基督教联盟是其中两个最突出的组织。福音派广泛地介入美国政治,包括同性恋、堕胎、学校祈祷等问题,甚至直接干预美国的总统选举和外交政策。尤其是福音派与共和党之间的联盟,更是呈现出一种神权政治的特征。然而,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相比,福音派却体现出从极端的基要派向更宽泛的宗教保守派的转变,其政治行为也主要是参与性而非暴力性的。究其原因,一方面缘于美国宗教的个人主义传统;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则在于美国和伊斯兰世界在政治结构和性质上的根本差异。
在全球性的视阈中,基督教福音派是最突出的宗教基要主义流派。而且,说到底,基要派这个词语本身就是基督教历史的产物。特别是,由于美国与伊斯兰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冷战后国际政治中的突出地位,一种所谓“文明冲突”的观点也显得尤为畅销――一个以美国为代表的基督教文明和一个以中东为代表的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在2001年的“9・11”事件后,这一问题无疑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从全球的角度看,政治伊斯兰和美国基要派之间的比较似乎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从历史的视角对福音派和基要派的问题加以简单梳理;二是围绕1970年代兴起的美国基督教新右派,对福音派的政治特征进行分析和论述;三是对美国的福音派传统和政治伊斯兰的历程进行简单的比较。本文的一个基本论点是:福音派政治实际上代表了全球宗教政治演变的另一条路径。至于其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美国宗教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则是美国和伊斯兰世界之间在政治结构和性质上的重大差异。
一、历史视野中的福音派与基要派
福音派作为一个概念,其含义无疑是极其丰富多样的。借用一位著名的研究福音派历史的学者的话说,福音派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马赛克或者万花筒。①
然而,有学者还是区分出了关于福音派的不同含义,这大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第一,福音派作为一个概念的统一体,这主要指具有福音派一般特征的宗教群体,包括:(1)宗教改革中关于《圣经》最终权威的学说;(2)《圣经》中记载上帝救世的真实历史特征;(3)以基督赎罪为基础的永恒生命的拯救;(4)福音主义与宣教的重要性;(5)一种精神上得到转化的生命的重要性。这些群体或许在某些具体方面有某些不同,但在整体上构成了一个概念的统一体。这一关于福音派的界定是抽象的。第二,福音派作为一种有机的运动:这主要指起源于近代新教改革的宗教运动。作为一个整体,它们继承了宗教改革的遗产,具有某些共同的趋势、共同的身份和有机特征。其中最重要的,即都强调要返回《圣经》的传统,强调耶稣的救赎,反对人为的教会体制。一些突出的代表如清教徒、虔敬派、卫理公会、浸信会、19世纪的众生复位说信徒、复兴运动、黑人基督教、圣洁群体、灵恩运动等。第三,福音派作为一个跨宗派的群体:这是福音派最严格意义上的概念。在这一点上,跨宗派成为了界定是否福音派的主要标准。它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国际虔信派运动,并在19世纪得到充分的发展。其成员多由跨宗派的信徒或在主流教会中具有跨宗派意识的信徒组成。另外,它还包括一些独立的出版机构、神学院、志愿组织等。在20世纪基要派和现代派斗争之后,福音派成为了一个后基要派时期的名词,也即主要指新福音派。福音派的这一具体历史,实际上也让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宗派”。[1]
或如其他论者所言,福音派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历史,只有不同的“故事”。正是这些不同的片断,才构成了一个历史的整体。具体说来,福音派的历史可被区分为:(1)历史的:从真正的意义上讲,福音派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的以色列以及他们在福音书和保罗书信中的一系列解释。作为这一词语最早的意思,福音或福音的好消息主要关乎耶稣基督的生、死和复活。这一用法同样体现在《福音书》(尤其是马太福音)中。因此,从最初的意义上讲,所有的基督徒,只要宣扬上帝救赎的好消息,就可以被称作是福音派的。(2)改革时期的:这大概包括三种资源,也即路德宗、加尔文宗和英国再洗礼派的。由于美国基督教基本上是以新教为主的,因此宗教改革的思想也成为了美国基督教的主流。其中,因信称义、预定论以及强调个人再生的经历,都成了后来美国基督教的典型思想。(3)清教和虔敬派的:这是同美国的诞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是美国自一开始就拥有的精神气质。对灵性的追求,是其中的核心内容。(4)大觉醒时期的:这主要指18世纪在英美兴起的大觉醒运动。在英国,主要的代表有怀特菲尔德(George Whitefield)、哈里斯(Howell Harris)、约翰・韦斯利(John Wesley)和查尔斯・韦斯利(Charles Wesley)。在美国,则主要包括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威廉・田纳德(William Tennent)和吉尔伯特・田纳德(Gilbert Tennent)、弗里林和森(Theodore Frelinghuysen)等。(5)复兴时期的:这可以被看作是美国基督教的另一次大觉醒。随着西进运动的开展,美国的自由也在更广阔的土地上展开,从而刺激了新的宗教需求和精神。一些主流的宗派,如长老会、浸信会和卫理公会等,都响应了西进运动的呼求,在边疆地区掀起了宗教热潮。(6)灵恩运动的:这主要指兴起于20世纪初期的灵恩运动。与福音派的其他部分相比,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讲方言。在1960年代,随着这一运动在主流宗派中的发展,它也呈现出较宽容的趋势。(7)基要派和新福音派:这主要因为1920年代福音派内部的分裂而导致。在同现代主义的对抗中,福音派中较强硬的一支分离了出来,形成了基要派。在1925年的斯科普斯案件后,基要派走向衰落。福音派中较温和的一支又发展出新福音派的形式。[2]
从美国历史的角度看,福音派则更多地表现为围绕18至19世纪两次宗教大觉醒而形成的主流宗教传统。从思想的角度看,兴起于欧洲的虔敬派可谓是后来宗教复兴的直接渊源。两个标志性的事件,分别为1675年施本纳出版了他的《敬虔之愿》(Pia Desideria)一书,以及差不多同一时期班扬的《天路历程》(Pilgrim's Progress)的问世。在18世纪的前半期,虔敬派运动急剧发展,反对教会的形式主义,寻求“心中真正的宗教”。从1820到1830年间,在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以及北美的殖民地,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复兴运动得以展开,从而促进了英语世界宗教的大觉醒。近代福音派的历史由此展开。到19世纪中期,福音派在英美的基督教中已经占据主导性的地位。白人福音派涵盖了当时美国主要的宗派,如卫理公会、浸信会、长老会、公理会以及圣公会的一部分。另外,在一些其它的宗派,如路德宗、德国和荷兰的改革宗、基督教会(Churches of Christ)和基督门徒派(Disciples of Christ)中,福音派的因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尽管这些不同宗派之间并不是完全统一的,而是经常在很多具体问题上有着激烈的争论,然而,福音派作为一种宗教传统却逐渐成为了美国宗教和文化的主流。即便是作为少数派的犹太教、天主教、东正教等,也常常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迎合福音派的传统,以适应美国文化的主流。如此,福音派具有美国宗教的突出特征,从而与欧洲围绕教会体制的宗教传统区别开来。[3]
在当代,福音派历史的一个主轴则在于其与基要派之间的关系。如何区分基要派与福音派呢?美国基要派研究权威马斯登(George M. Marsden)指出,“基要派就是对某些事情怒气冲冲的福音派信徒”。更精确地讲,基要派可被看作是福音派中的“好战分子”。他们反对教会中的自由主义神学、文化价值观的各种变化以及那些与“世俗人文主义”相联系的东西。综合来讲,基要派可被看作是福音派的一个分支,“好战是其观点的关键”。[4]在1920年代自由派和保守派的争论中,基要派成为福音派联盟中最突出的代表。当代的福音派概念则更多是一种后基要派的现象,也即指兴起于1930年代的新福音派。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看,基要派和福音派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又常常在不同的语境中成为了定义对方的主要参照。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人们也常常将两者统一起来,看作是一种整体现象。在这里,笔者则更多地将基要派和福音派看作是源自同一传统的社会运动,或者确切地讲,是指美国宗教中的保守派现象。本文的论述也主要从宽泛的意义上使用福音派来概括美国宗教中的这一现象,以与伊斯兰的部分相对应。另外,在不同的语境中,则参考习惯的用法来指涉具体的内容。
1910年,美国一家小小的出版社出版了一套12卷名为《基要》(The Fundamentals)的小册子。这被看作是美国基要派兴起的重要标志。作为福音派中强硬的一支,基要派坚持《圣经》的准确无误、神定时代论、前千禧年主义和分离主义的观点。这尤其在长老会和卫理公会内部引起了极大的分歧。1922年5月,富斯蒂克(Harry Emerson Fosdick)做了一场题为“基要派会赢吗?”的论战性布道。作为响应,马卡尼(Clarence Edward Macartney)则发表了“不信仰会赢吗?”的报告。这在长老会内部引起了极大的分裂,促使信徒在“不信的自由派”和“反动的基要派”之间做出选择。作为结果,普林斯顿神学院的四位教授离开了普林斯顿,在费城创办了威斯敏斯特神学院。马辛(John Gresham Machen)是其中的主要代表。在《基督教与自由主义》一书中,马辛指出,既然新的自由主义否认人类得救依赖于基督为人类赎罪而死这一事实,那么,这类自由主义根本就不是基督教,而是一种新的宗教。在1920年代,基要派的主要斗争对象集中在生物进化论上。在1925年的斯科普斯案件中,布莱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和达罗(Clarence Darrow)为在公立学校教授进化论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尽管法庭宣判布莱恩获胜,斯科普斯被处以一百美金的罚款,然而,在报纸等媒体上,布莱恩却被认为是没有思想能力、无学识和反动的,这最终被证明是对基要派的一个致命打击。自此之后,基要派逐渐退出了在公共领域的主导性地位。[4]45-49
随后而兴起的则是所谓“新福音派”(neo-evangelicalism)。与基要派不同,新福音派抛弃了分离主义的态度,而将主要精力转向传教和个人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