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艳:略论政府管理创新的对策」正文
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并于六中全会通过了《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为我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到转型期的必然选择。因此,“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创新是发展的手段,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不断适应发展的需要,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而僵化的管理体系必然无法承担和谐社会的建设任务,没有政府管理创新,就不会实现自身和谐,推动社会和谐。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就无法形成卓有成效的创新。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创新政府管理的前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和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和力量所在,是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动力。政府是党领导下的行政机关,管理职能是政府的基本职能,难以想象,缺乏有效管理的政府将如何贯彻、执行党的法规政策,如何体现党的先进性和创造性,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作为党的精髓和理论品质也必然贯串于管理理念的创新中,它将使政府管理能够不断保持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能够不断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可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创新的必然要求,创新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创新政府管理提供导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阐示了新世纪党和政府的施政理念,要求政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先进的理念指导行政管理改革与实践,使政府管理的全部活动与行为都要体现时代性、符合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断地进行思想观念变革,逐步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理念,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良好的公共行政服务。可见,创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转变政府管理理念的不竭动力。再次,创新管理理念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新时期的政府管理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目的即在于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主体性思想的全面继承和发扬。总之,它要求党要“立党为公”、政府要“执政为民”,最终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何创新政府管理,实现新时期行之有效的政府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内涵,就成为科学发展观对政府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和构建合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明确政府管理创新内涵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体制改革由外至内,从经济改到政治,越来越难改,越改越涉及体制硬核。改革之初,当政府机构膨胀、效能低下、不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时,就进行机械式的机构精简,直到下一循环开始,后来我们发现:转变政府职能是提高政府效率、增强政府效能的关键,此后每份中央重要文件都强调要转变政府职能;十六届四中全会后,创新被提上日程,特别是自主创新,它内容丰富,涵盖了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思维创新等多方面内容,大家对创新的理解不太一致,有人将任何变动和改进都称之为创新,那么,什么才能称之为创新?创新政府管理职能与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又有哪些不同?众所周知,我国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即是不断试错不断纠错的过程,任何改变并不总是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这需要经过一断时间得以显现和认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不断纠错和总结,得以提炼出真正的创新,并发扬光大;然而在实践之初创新与各种变动必然是混淆一起的。首先,我国人多地广,发展不平衡,存在城乡、地域差别,这迫切要求各地区能够通过创新以灵活有效实现自身发展;第二,我国政府对社会对经济的主导比较强,转型期要更加重视政府对社会对经济的控制能力,而政府作用越大,政府管理创新的意义就越明显。这种国情要求各级政府都要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必须在系统创新之前有“摸石头”的经验积累,而摸石头挪石子的尝试不能称之为创新,即未加验证出台的新举措不能一概冠之以政府创新的帽子,只有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新办法、新方式、新内容才能够称之为创新。职能创新具体的说是如何纳入新职能、在加强部分原有职能的基础上抛出多余职能的具体制度或政策操作。它是一种技术创新。现代政府职能不同于传统政府,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经历了职能重心由政治向经济的转变和由政治向经济、同时又向社会转变两个历史阶段,这都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政府职能产生的影响。这一影响导致政府要不断变动职能结构以适应和推动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这也是职能创新的目的和原因。途径主要是放权和收权。放权是放弃一些政府不该管、管又管不好的事务;收权是政府要集中精力管理那些只有政府能够管好以及随着时代发展而新出现的事务,特别是社会事务。政府管理职能对于社会进步、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与政治统治是相互促进、相互保证,没有政府管理就无法实现政治统治,政治统治只有保障社会秩序的情况下才能继续下去。可见,创新政府管理职能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步骤、实现途径和方法,是正向的经验积累不是逆向的教训总结。创新政府管理职能就要创造环境、创新思维,创造性的在实践中落实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是思维创新、管理创新在制度上的综合运用和集中体现,即是一种思想、一种行为,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三、抓住创新政府管理的关键
政府权力对于政府职能有着重要意义。职能是权力的体现,权力是职能的灵魂,政府权力决定政府职能。即不确定政府权力就无法明确政府职能,政府权力的合理划分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前提,是创新政府管理职能的关键。政府权力在人类历史上是与其它权力一起,以皇权和神权等私权的形式出现,它作为公共权力是在资产阶级统治确立后,以三权分立三权中的行政权而出现的。我国政府权力作为人民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则在新中国建立后才真正确定。一方面,我国政府权力确立时间晚、发展时间短,另方面,我国历史上一直重视吏治、强调治吏,特别在规范权力和防止滥用职权方面过多偏重于“人治”,而无法有效限制和防止滥用职权。使得我国在行使政府权力过程中缺乏经验积累。另外,建国后的特定国际国内形式要求我国必须建立无限政府,即政府职能大而全、政府管理思想为国家至上和集体主义、管理方式是行政指令替代法律法规,使得政府权力难以制约,缺乏法制化和科学化。改革开放后,我们才在发展中逐渐意识到合理划分政府权力对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性,并指出“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改革的“关键”。可以说,我国的政府权力发展有其特定历史进程,并在新时期积累了一定经验。具体看有以下方面。
首先,要用制度和法律规范政府权力。公共权力是有限的,政府应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凡应由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决策的事情,政府不应“越俎代庖”以免权力膨胀和扩张侵害私利,干扰正常的经济秩序,产生权力腐败。规范政府权力主要着重以下几方面。第一,政企分开。这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也是政府向企业放权的过程,凡是应该由企业自主行使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权,都要由企业自行决定,政府不得包办企业投资决策,干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第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能下放的要尽快下放,减少行政审批,要创新管理制度和方式,要做到权责一致,有权必须尽责,权力就是责任;第三,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特别要加强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其次,规范政府权力要将机制与公务员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要逐步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公共权力运行机制,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党风、政风建设,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同时通过健全公务员责任机制和制度规范来培育公务员的职业素养,加强权力与责任的对应,促进政府部门及其公务员转变施政方式、管理办法和办事作风,促使公共权力的运行步入正轨。其次,要重视政府权力监督,防止权力滥用。权力没有监督,就必然被滥用。政府权力监督主要依靠法制监督、行政监督、公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公众监督是畅通与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直接沟通的渠道,依靠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对公务员的从政行为进行直接监督。舆论监督是利用新闻媒体等媒介进行监督;法制监督是通过法律的途径如出台《公务员法》和《行政许可法》,使公务员职权法定化、规范政府公务员和职能部门从政行为的法律法规,对相关的权力与责任进行原则性规定,争取从根本上克服职权滥用。行政监督主要是用行政手段监督政府权力,如治理商业贿赂的专项工作、健全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发扬民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推行政务公开,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并以群众关心事项和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等等。总之,规范和监督政府权力,对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管理能力和维护社会公正都有重要现实意义。
综上,政府管理创新作为政府发展的必然方式,贯穿政府管理的全过程,是渐进完善的过程,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人民日报》2001年09月04日 第一版
3.《政府管理创新与公共权力的行使》 张子良 来源:文汇报
4.黑龙江省部分资料来源于龙新网
作者简介:孟祥艳(1979-)黑龙江省桦南县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政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