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岩 王书君:论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作者:王惠岩 王书君发布日期:2014-09-22

「王惠岩 王书君:论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正文

 

中国政治学从1980年恢复以来,走过了15年的历程。15年间,政治学学科体系初步建立并日趋完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对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一大批政治学和行政管理人才不断涌现。政治学学科日益为社会所承认并受到重视。今天,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的新时期,回顾15年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展望21世纪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前景,对于政治学的繁荣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政治学是社会科学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是研究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社会主要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的科学。这一学科无论在国内和国际上,其研究领域通常包括:政治学理论与中外政治思想;政治制度特别是本国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科学的研究出现各学科交叉的趋势,政治学学科出现了新的分支学科,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政治人类学、生态政治学、政治地理学、经济政治学、政治计量学、政治伦理学等。

中国政治学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中属于新的和比较薄弱的学科。建国之后,由于各种原因,政治学研究一度被忽视了。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政治学不再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学和研究都停止了。从建国初期到70年代末,政治学处于一个停滞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治学开始恢复。1979年3月,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1〕根据这一讲话精神,1980年12 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政治学会,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着手筹建政治学研究所,一些地方性政治学会也相继成立。从1983年起,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设立了政治学专业,政治学研究与学科建设进入了恢复和重建时期。

15年来,随着中国政治学的恢复和发展,其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层次不断加深,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在政治学恢复和初建时期(1980-1986年)就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二是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际需要,研究中国现实政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是政治学恢复之初的首要任务。为此,关于政治学的概念、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成为这时政治学界首先关注、共同探讨的基本问题。〔2〕虽然在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中没有最终形成一致的观点,但它推动了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最重要成果是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政治学专著的出版,奠定了中国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基础。

中国政治学恢复之时正面临中国社会的重大转折时期。"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3〕社会政治改革的客观需要推动了中国政治学一开始就必须面向中国政治现实,研究探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问题。中国政治学者为此在许多方面做出了贡献:

(一)国家职能的讨论。通过讨论,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和消灭剥削阶级之后,"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阶段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组织经济文化建设,上升为主要职能。"〔4〕专政的职能已不占主要地位, 但绝不能消失。

(二)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主张。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是中国历史长期形成的问题。建国以后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中国政治学者提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观点后,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1982年宪法在这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此外政治学界还在干部的选举、录用、任免、考核、弹劾、轮换、职务任期、离休和退休等课题上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三)关于"一国两制"问题的讨论。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于1982年1月11日会见客人时第一次提出的。"一国两制"提出后, 学术界在一个时期内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理论分析。涉及的问题有:"一国两制"的涵义与特征,"一国两制"与国家统一,"一国两制"模式下的国家结构形式以及国家整合问题。

(四)政治体制改革理论讨论。党的十二大以后到1986年,学术界就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较为热烈的探讨,这些问题包括:政治体制的概念、政治体制改革的内涵、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目标、改革的突破口、改革的原则和核心问题、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以及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完善人大制度、改革干部体制、加强民主党派的作用等等。但在1986年下半年,也出现了一些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讨论的深入。

1987年至1989年上半年的政治学研究的课题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大背景密切相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这期间,政治学界围绕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以及如何借鉴当代西方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特别是在研究社会政治现象时,如何借鉴行为主义方法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与行为主义方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这些讨论对于我国政治学理论的发展和学科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关于新权威主义的争论。新权威主义观点产生的背景是:中国十年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又出现许多问题;亚洲"四小龙"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政治模式对国内学者的影响。新权威主义的讨论历时3年,从1986年春新权威观点的提出到1989年4月新权威主义遭到猛烈的批评。纵观这场讨论,有三个特点:1.这场讨论涉及了整个历史观的范围,表现出对当今中国基本形势和改革的不同估计;2.论争的主题紧紧围绕着民主与专制、理想与对策以及政治发展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3.论战双方都希望推进现代化,都希望加速改革步伐,同时也都在立论上有所偏颇。〔5〕

(三)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再讨论。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指导原则、步骤、内容进行了阐述。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治学界再次展开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讨论。讨论重点包括:党政分开,政企分开,行政机构改革,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尤其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研究与介绍成为行政学研究的重点。

(四)关于反腐败问题的讨论。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双轨制"的存在以及体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原因,腐败现象严重存在。反腐败问题成为当时政治学界讨论的热点。学者们就腐败产生的原因,如何消除和防止腐败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讨论。较有影响的是1988年《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用好几期的篇幅组织的"寻租问题讨论",这是借鉴运用现代西方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即寻租理论来解释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对中国现实生活中的腐败问题进行经济视角的分析。〔6〕

以上仅为这一时期政治学界讨论的主要方面,实际上这一时期政治学界还就政治权力、政治发展、民主理论、人权理论、港台问题、领导科学、市政学、政策科学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990年以来的政治学研究以十四大为分界线,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1990年到十四大前夕,政治学领域的主要问题是:

(一)对一段时期以来政治学领域存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进行批判。1989年的政治风波以后,政治学界开始对一少部分人鼓吹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进行分析批判,主要有:"多元政治"观点、"精英政治"论、"多党制"观点、"三权分立"观点,等等。通过分析批判,形成共识:在中国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要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绝不能否认共产党的领导。

(二)关于人权问题的讨论。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西方一些大国以"人权卫士"自居,鼓吹"人权无国界",开展"人权攻势",作为推行强权政治,粗暴干涉别国内政,施展"和平演变"阴谋的重要手段。人权问题成为当今国际国内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焦点。政治学界从政治学的视角对人权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提出人权问题的核心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制度,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如何看待两种制度的关系:人权问题虽然有其国际性的一面,但主要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问题。衡量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不能按照一个模式或某个国家和区域的情况来套。没有一个全世界各国都可以接受的统一的人权的具体标准;研究人权问题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今天,对人权问题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

(三)关于政治稳定问题的研究。由于当时特定的环境,保持国内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成为压倒一切的问题。政治稳定问题的研究又一次成为焦点。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以后,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党提出"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因此,近几年来,行政学的研究十分活跃,研究讨论的主要问题有:如何实行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三定方案"精简机构;怎样解决机关富余人员的出路;怎样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如何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等等。

这一时期政治学研究的问题还包括:政治学方法论研究;政治学学科体系建设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的反腐败问题;维护中央权威,合理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一国两制"与国家统一问题;还展开了关于市场社会的讨论;关于政治文化的讨论等等,上述问题的研究目前还在继续进行。

中国政治学发展过程中,也注意对国外政治学的了解、介绍和研究。国外政治学的理论学派及研究方法,如制度主义、行为主义、系统分析、结构--功能主义、博奕论、政治参与、政治发展、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心理学、生物政治学、政治人类学、政治地理学、政治统计学、公共选择理论等等均为中国政治学者所知晓,对西方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中国政治学仅有15年的发展历史,而西方政治学研究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比之下,"我们应该承认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比外国落后了"。〔8〕回顾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肯定地说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也存在许多不足,还需要中国政治学界继续努力。

我们认为,中国政治学存在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没有大的突破,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较少。尤其是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政治领域的论述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比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二)政治学研究中的"两层皮"现象较普遍。政治学研究中存在从理论到理想(即提出解决问题的抽象原则),对现实政治研究不够深入,许多领域未能涉及。政治学研究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指导意义、对党和政府的咨询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近些年来,作为政治学分支学科的行政学开始重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对推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三)对政治的静态研究多,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