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昭:德国的宪政之路」正文
[提要] 1、序言;2、德意志简史;3、没有生效的鲍尔教堂宪法;4、俾斯麦帝国宪法;5、魏玛宪法;6、19世纪至20世纪初德国的行政和行政法院体制;7、现行的宪法――德国基本法;8、没有实质宪政的民主德国;9、结束语。
一、序言
说起德国,总有许多科学家、社会学家与文学大家的名字如雷贯耳: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 ,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康德(1724-1804,杰出的哲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贝多芬(1770-1827,作曲家,其主要作品有《第三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以及《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至今仍然让我们振聋发聩),黑格尔(1770-1831,哲学家、教育家,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和《美学)等仍然陶冶着后代人的情操),诗人海涅(1797-1856),作曲家门德尔松(1809-1847),他创作的交响曲《苏格兰》、《意大利》,序曲《芬格尔山洞》,《平静的海与幸福的航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仲夏夜之梦序曲》等让我们享受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的美。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 ),他在1841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至今仍然有巨大的影响。
最让中国人熟悉的是哲学家、政治活动家马克思 (1818-1883),他和恩格斯合著了《神圣家族》(1844)、《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等。倡导了共产主义信念,1847年11月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1848年2月发表与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单独撰写了《资本论》第一卷。恩格斯(1820-1895)1845年出版《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同年春迁居布鲁塞尔,与马克思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848年德国革命爆发,曾亲自参加武装起义。1850年11月重返英国经商,在经济上支持和帮助马克思。参加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的工作。1877-1878年写成《反杜林论》;1885年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1894年出版了第三卷。曾几何时,马克思、恩格斯被中国人奉若神明、敬若祖宗。
铁血宰相俾斯麦(1815-1898),他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是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从上至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俾斯麦幼时受过良好教育,曾经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历史和外语。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毕业后服兵役。俾斯麦体格强壮、性格率直,为了追求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持现实主义态度。曾经经营过一段时间庄园,1847年成为普鲁士议会议员;1851-1858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62年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极力推行“铁血政策”,主张通过战争,由普鲁士统一德国。他相继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逐步实现了德国统一。1871年俾斯麦出任新成立后的德意志帝国宰相,并受封为公爵。
大独裁者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动者。1933年出任德国总理,宣布德国为“德意志第三帝国”,使德国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大萧条。他撕毁《凡尔赛和约》,疯狂扩充军队,占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联。1945年4月30日在总理府地堡自杀。
还有,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物理学的大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从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他的量子理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都有很大的影响。理论天体物理学的第一个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气理论,就是在量子理论和辐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狭义相对论已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爱因斯坦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建立了静态有限无边的自洽的动力学宇宙模型,并引进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新概念,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然而,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是战争挑起者,给欧洲和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德国也是自作自受的最大受害者。
杰出的文化传统和大起大落的社会现象,总是让人对德国另眼相看。从文化传统方面讲,德国文化兼容并蓄、广泛接纳,有很强的自我创新能力和接受能力;从民族特点上讲,德国人守纪律、讲整洁,守时间、喜清静,待人诚恳、注重礼仪,讲究秩序、遵守规则,有极强的自治能力,严肃、保守、自省、自治,善于学习和改正错误。当然,在下没有去过德国,也没有交往德国朋友,对德国人没有直观的了解,仅仅是根据文史资料泛泛而谈。然而,德国人的秉性最容易被似是而非的“真理”、“远大理想”或领袖的理论所绑架从而成为人类灾难的制造者和帮凶。这不只是德国人的悲哀,想想在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我们中国人犯这样的错误还少吗?
从教育方面讲,德国人比较早开展强迫义务教育,以期用教育摆脱分裂和落后。16世纪后半期,威登堡邦国和萨克森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17世纪开始,多数邦国都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1708年开始创办“实科中学”,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后陆续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1807年,洪堡(有人译为洪堡德)出任教育部长,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德、智、体协调发展,并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文革时期的教育影响很大),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1790-1866,民主教育思想的倡导者,认为教育应充分发展人的主动性,以达到真、善、美的人生最终目的)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后,在美国发展起来的杜威教育方式(民主、实用),事实上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较早地把教育权从宗教收归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可以说,教育的成功是日后德国强大的最重要基础。
从工业革命方面讲,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当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尾声时,德国的工业革命才刚刚开始。德国的工业革命也晚于法国和美国,大致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不过,德国工业革命的发展速度却很快,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基本上完成了。此后,德国的工业迅速发展,赶上并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二十世纪初,德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第二位的工业化国家。德国银行业形成独特的体系,在德国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德国银行家主要依靠自有资金而不是储户的钱,进行中长期工业投资。进行大规模的工业革命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可是,德国在原始资本的积累上不如英、法等国。为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德国通过创制股份公司与股份银行等新的管理渠道,来筹集分散流动的社会资本。1846年,普鲁士政府将柏林的皇家银行转变为普鲁士银行,并赋予它发行纸币的权力,当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它便转变为中央银行。德国的银行系统与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双方共同参与企业发展,互相促进。德国银行不仅为企业提供长期贷款,甚至直接参与创办企业,而在这方面比英国、美国和法国对本国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支持。据统计,1850到1859年,德国成立的股份公司高达251家。德国的一些大银行,如1851年成立的贴现公司、1856年成立的德意志信贷银行等都创设于这一时期。这样的金融服务对德国工业革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钢铁、电气、煤矿、机械等需要大量资金的行业更是如此。正是由于德国银行的这个特点,保证了德国工业革命的快速拓展。与其他工业国一样,德国的工业革命也是从纺织工业开始的。然而,这一时期德国纺织业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较,仍显落后。在工业革命中,铁路建设对德国的工业扩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迅速转向以铁路建设为重点的重工业,通过铁路建设来带动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是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功不可没,德国政府通过建立运河网与铁路网,并提供关税保护和津贴,以及制定出能培养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与技师队伍的教育体系,为完成以电气化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1914年,德国在钢铁、化学和电力工业方面,超过了欧洲其他所有的国家,并在采煤与纺织工业紧随英国之后而成为欧洲工业强国。
二、德意志简史
早在公元2-3世纪,就有日耳曼部落在此生活。德意志(Deutsch)最早指的是一种方言,是居住在法兰克福东部地区使用的日耳曼部落方言,后来由语言扩展到说此语言的人,随着日耳曼族的逐渐强大,最后才用以称呼他们居住的地区为德意志国(Deutschland)。公元920年,日尔曼人的东法兰克王国改称为“德意志王国”,开始了“德国”的历史。德国不同于中国,也不同于欧洲其他国家,其历史上长期处于民族融合和政治分裂之中,民族、国土、国家常常是相互分离的。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当选为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建立了萨克森王朝,正式创立德意志国家。萨克森王国的地域大致位于今荷兰、德国西部 瑞士和奥地利。严格意义上的德意志历史从这里开始。
经过漫长的中世纪,德国仍然处于割据与分裂之中,纷争不断。期间,经历宗教分裂的时代和波希米亚三十年战争。1608年由社会中下层成员组成的新教联盟建立,与之对立的天主教派1609年结盟。波希米亚的一次地方性宗教冲突引发了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后来扩大为政治矛盾和宗教对立迎头撞击的全欧性争斗。1618-1648年间,德国的大片地区田野荒芜,人烟断绝。1815年德意志邦联成立,史称“德意志第一帝国”,其中以普鲁士和奥地利最强大。后来普鲁士渐渐取得领导权。这是一个主权邦国的松散联合。法兰克福的邦联议会是唯一的机构,却并非选举产生的议会,而是一个邦国使者会议。只有当普鲁士和奥地利这两个大国意见一致时,邦联方能有所作为。在后来的几十年中,邦联认为其主要任务是压制一切争取统一与自由的努力。新闻和出版受到严格的审查,大学被监视,政治活动几乎无任何可能。与这种反动倾向相对抗的现代化经济开始发展。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从而创造了统一的国内市场。1835年德国第一条铁路通车。工业化开始了。随着工厂的出现,产生了新的产业工人阶级。开始时,他们在工厂中经济境遇较好,但是人口的急剧增长很快导致劳动力过剩。此外由于无任何福利方面的立法,产业工人群众饥寒交迫,饱受欺压。社会紧张状态引起了暴力行动,如遭到军队镇压的1844年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1848年法国大革命在德国的影响和鲍尔教堂宪法。1848年2月,法国大革命爆发,3月,在德意志邦联的各国中都发生了多起人民起义,使惊慌失措的邦君们作出某些让步。